:::

從2015年巴黎恐怖攻擊事件分析國家治理與戰略競合(錢尹鑫)

從2015年巴黎恐怖攻擊事件
分析國家治理與戰略競合
Analysi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Strategy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rom 2015 Paris Terrorist Attacks
海軍少校 錢尹鑫
提  要:
一、2015年法國巴黎恐怖攻擊事件不僅突顯出伊斯蘭國的暴力性與野蠻性,更是牽涉到國家內部治理與族群融合的問題,國家內部情勢的變動亦會影響整體國際情勢,而恐怖攻擊的型式已不再侷限於孤狼式攻擊反而是採取協同式的襲擊,新興的危害手法不僅傷害更甚而且具有典範的鼓勵效果,未來反恐作戰的型式將會大幅改變。
二、針對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不僅影響美俄兩國在敘利亞與中東之間的權力平衡與戰略競合,也牽涉到其他大國的區域戰略利益,從而使得伊斯蘭國的動向受到國際社會更高度的重視,而大國之間的政治盤算,也不斷讓聯合反恐的契機增添難以預料的變數。
三、巴黎恐攻後的後續效應不僅彰顯出政治極端化的趨向,也反應出歐盟內部的矛盾情結與促成英國脫歐政策,恐怖襲擊遂成為分裂歐洲的催化劑,同時也讓其他恐怖組織有了死灰復燃的機會,因此,國際社會在安全本體定位與需求上,應理解與體認聯合反恐的必要性。
關鍵詞:法國巴黎、恐怖攻擊、伊斯蘭國、反恐作戰
Abstract
1.The 2015 terrorist attack in Paris is a problem which not only revealed the violence and barbarian of the Islamic States, but involved the national govern and racial merge as well. The situation change inbound would affect the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 Instead of the lone-wolf terrorist, more of them have transformed to coordinated attacks which is a kind of emerging way that causes more damage and keeps exemplary encouraging effect. Therefore, the types of anti-terrorist warfare will alter in many sectors in the future.
2.The military operations aimed to the Islamic States have not only affected the power balance and strategy co-competition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in Syria and Mid-East, but also involved the regional strategic advantages of the Great Powers. This makes the movement of the IS be highly attended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 However, the political contemplation of the Great Powers also increase unpredictable variable factor to United anti-terrorist.
3.The follow-on effects after the terrorist attack in Paris show the trend of political extremalization, and reflect the contradiction among the European Unions as well. It causes England departs from EU, and the terrorist attack becomes the catalyst which disunites the Europe. At the same time, it makes other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have chances to revive. Henc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should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United anti-terrorist on the basis of the orientation and demand of security noumenon.
Keywords: France Paris, terrorist attack, Islamic States, Anti-terrorist warfare.

壹、前言
恐怖攻擊的型式已逐漸朝向多樣化的趨勢,而且全球反恐情勢遭遇重大挑戰,各國均存在隨時遭遇恐怖攻擊的可能,當前歐洲的重大考驗即是如何團結力量以應對恐怖主義,並針對巴黎恐怖襲擊作出反應。肇案的伊斯蘭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1企圖博取更多穆斯林的同情和加入,也希望更多伊斯蘭國家與之相互協調與集體行動。然而法國也積極聯繫美國,期盼拉攏更多盟友來共同應對。另外,此次巴黎恐怖攻擊行動的成功,迥異於以往的攻擊手段,似乎可做為恐攻形式的分水嶺,伊斯蘭國認為是重大的勝利,並將此次協同式恐攻稱之為—風暴的序曲,此意味著將有後續的恐攻行動,而事實證明伊斯蘭國恐怖攻擊不僅持續發生,而且手段越趨兇殘與細膩。
因應這次恐怖襲擊,法國需要的是歐盟各國政治上表達集中更多的軍事資源來保衛國土,以及擴大對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因此,它需要來自歐盟的援助,並加強他國防制恐怖主義襲擊歐洲的集體反恐思維與實際作法。在事件發生之後,法國採取了許多對於內部與外部的具體作為,以防制恐怖襲擊再次發生;然而,法國為何遭遇恐怖攻擊?恐攻當真無法避免?其所延伸的危機為何?大國又將如何應處?因此,本研究乃在分析法國國家內、外部安全情勢及其延伸之歐盟後續效應,從而認識國際反恐怖主義情勢以及法國國內安全與矛盾,反思如何將國內外遭遇恐攻的風險極小化,並有助我國持續維護安全、自由與和平。
貳、巴黎恐怖攻擊事件經過與觀察
2015年11月13日晚上巴黎遭到連續恐怖攻擊,恐攻涵蓋6個地點,其中7名恐怖份子死亡2,並造成130人死亡、368人受傷3,為二戰以來法國本土最血腥的襲擊事件,這次事件震撼國際,事件發生之後一個小時,激進組織伊斯蘭國即發表聲明,坦承此次恐怖攻擊為其所策劃發動4。案件在星期五的晚上,原先巴黎民眾一如往常地作息,但是由於伊斯蘭國的恐怖攻擊,使得全城壟罩在恐怖的氛圍之中。伊斯蘭國激進分子分別於巴黎美好時代咖啡館、小柬埔寨餐廳、鐘琴酒吧、諾斯楚屋披薩店、法蘭西足球場、巴塔克蘭劇院(BataclanMusic Hall)等六處,包括體育場、餐廳及劇院等人群聚集之地,進行連續持槍掃射與自殺炸彈攻擊5(地點如圖一)。
圖中紅色標記的就是小柬埔寨餐廳以及巴塔克蘭劇場,藍色標記處就是年初《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受攻擊的地點,其他黃色地點標誌其他案發地區6,各攻擊地點相距不遠且為人群往來聚集之處,可見事前必然經過勘查與計畫。其中,以巴塔克蘭劇院死傷最重,槍手持用AK-47自動步槍進行20分鐘的掃射,前後裝填4次彈藥,造成118人罹難7以及200餘人受傷,為此次恐怖攻擊中傷亡最慘重的地點,全案經過歷時概約1個小時。當時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也在法蘭西足球場欣賞法德足球友誼賽,得知恐攻事件後便立即撤離現場並與官員召開緊急會議,隨後便宣布法國進入緊急狀態8,他認為這一連串的攻擊行動,是經過事前籌劃、組織和裡應外合的「戰爭行為」9,因此,兩日後宣布全國警戒提升至最高層級。
綜上所述,伊斯蘭極端分子要在60分鐘內針對6個地點進行恐怖攻擊,一定要對當地的地緣環境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一個城市裡的多處地點幾乎同時引爆恐怖攻擊行動,要達成這樣的攻擊行動,其後勤支援與路線規劃的詳細度是很複雜的。以往蓋達組織(Al Qaeda)與伊斯蘭國偏好無指揮官式的對抗與孤狼式、自殺式攻擊,由單一個人獨自規劃與犯案,但此案恐怖分子似乎已經知道運用組織與更詳盡的計畫來從事攻擊行動,而這也將大幅改變未來反恐作戰的模式。其次,先前情資顯示,有伊斯蘭國極端份子混入難民潮之中前來巴黎,而此次恐攻7名死亡的攻擊者有2人是在希臘登記過的難民,並在攻擊現場發現至少1本敘利亞護照10,顯見,恐怖分子已利用難民潮潛入歐洲進行滲透、破壞與無種族、無國籍、無對象區分的無差別攻擊。事實上,法國調查單位甚至發現恐怖分子原先預定在11月18日或19日在巴黎金融區採取自殺式襲擊11,所幸及時破獲才未釀災。
此外,伊斯蘭國聲稱巴黎發生攻擊的地點是「經過仔細挑選」的目標12,巴黎恐攻兇嫌有法國人疑似為內應,且死傷最重的巴塔克蘭劇院4名攻擊者中有1人為法國籍13,從此亦可看出法國本身國家治理的脆弱性問題,造成本次恐攻的重大因素之一。總結而論,此次恐怖攻擊事件可觀察出下列三項特性:
一、地域與對象皆無限制與區別
伊斯蘭國的攻擊行動已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恐怖主義,其企圖透過武力威脅他國人民的自由與意志,針對巴黎恐攻襲擊事件,伊斯蘭國不需領土、不為資源、不求金錢更無關政權,其目的清楚而明瞭,就是要造成民眾恐慌、引起世界的注意,甚至利用網路放話,要讓法國民眾未來連菜市場都不敢去14。其攻擊的地域不分疆界,在他們認定的區域,無人種、國情與文化之考量;攻擊的對象也沒有男女老少之區分,不考慮民眾的無辜性,嚴重傷害尊重生命與維護人權的普世價值,其所要的便是藉由血腥攻擊打擊民眾的心理,造成心理威懾的效果,進而影響國家對外的軍事行動。
二、恐怖攻擊型式大幅轉變
以往偏向由警告式與孤狼式的恐怖攻擊,如今轉向協同式與系統式的不對稱作戰,更加發揮以小搏大的戰果。此次案件的成功亦具有典範的誘因,未來恐怖攻擊的型式恐更加組織化與結構化,伊斯蘭國傳達出「你們也可以這樣做」的意念。而且對於其他恐怖組織亦有鼓舞的效果,此外,除了攻擊形態的多樣化與協調性之外,恐攻的武器也可能更加大規模化與具有殺傷力,例如:法國總理瓦爾(Manuel Valls)11月19日在國會眾議院上語出驚人地警告說,這次巴黎連環恐攻顯示,伊斯蘭國遂行攻擊的型式趨向多元化,甚至可能以化學或生物武器在法境犯案15。因此,未來從事反恐作戰的模式也將有大幅的改變。
三、國家內部治理與社會脆弱性
法國籍恐怖分子遂行恐怖襲擊,顯然不是嚴重的種族或部落衝突,它牽涉到的是國家治理機能疲弱和社會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的深層問題,社會脆弱性是國家對於當前社會問題觀察的標的與擬訂政策的重要依據,正因社會有其脆弱性的存在,所以國家更需以善良治理(Good Governance)來填補這個缺口。善良治理是確保國家施政錯誤的極小化,並考慮少數人或弱勢者的意見與聲音,進而填補國家治理的缺口與市場機制的有效補充。由此次案件看來,國內勢必有弱勢民眾不認同自己國家內部施政或長期遭受打壓,在壓力無法宣洩的當下被恐怖主義所吸收,因為懷有報復的心態,進而作出傷害他人的舉動。
概括而言,伊斯蘭恐怖主義已經不再以單純的極端宗教主義或軍事衝突復仇為目的,也不是針對單一目標進行直接攻擊,而是將襲擊的目標擴大化、襲擊的型式協同化,所牽涉的範圍也更深更廣,恐怖分子活動的時間與地點也將更加游離且難以掌握。
參、形成巴黎恐攻的動機分析
恐怖攻擊具有殘忍性與野蠻性,其恐攻對象與方式雖難以掌握,但恐怖組織應有其發動攻擊的主要考量,而且這次伊斯蘭國攻擊的地點為何選在法國?又為何選在此時?這可以從內部及外部條件進行探討:
一、內部條件
歐債危機下的法國並不若外表來的光鮮亮麗,法國內部有強大的工會組織,工會組織並不願意削弱自身的既得利益,高比例的社會支出為法國預算重大負擔的主要因素,政黨為了選票的考量也不願得罪工會,經濟發展情勢逐年惡化。儘管在國家經濟發展窒礙的大前提下,工會仍絲毫不願妥協。事實上,法國的經濟並不如帳面上的漂亮,反而是經濟成長逐年下滑,而且有需要歐盟紓困的疑慮,只是執政者為了維持法國在歐洲的金融地位隱忍未爆,其實,國內民眾生活並不好過,民生經濟低落是國家內部潛在威脅的重要組成。
另一方面來看,伊斯蘭教義僅僅只是導致穆斯林青年加入極端組織的因素之一,當前穆斯林人口的增長相較於1950年已大幅提高5至6倍16,2010年穆斯林人口約有16億人,佔世界人口數23%,且為世界第二大宗教,到2050年將上升到28億人,人口成長率將高達73%17,人口成長數相當驚人(2010至2050年人口規模估計變化如圖二)。
法國境內擁有歐洲最多穆斯林人口,人數概約600萬人,佔其國內總人口7%之多,但是國內對於伊斯蘭人的態度卻不太友善,隨著歐債危機與經濟不景氣,極右翼反伊斯蘭勢力迅速擴張,反伊斯蘭主義與伊斯蘭後裔無形中增加了社會對立,也促成了弱勢伊斯蘭後裔的「集體驅離感」,他們厭惡自己的社會,認為社會不公且不斷地打壓他們的生存空間,再加上法國高達10.2%的失業率18,無業、生活困頓的穆斯林逐漸成為伊斯蘭國招募新血的最大來源,「在地型聖戰士」更讓維安單位防不勝防。此外,從美國國土安全部統計的數字來看,法國無疑地是為伊斯蘭國製造大批聖戰士的國家,目前人數概估達1,550員19(恐怖分子人數來源如圖三)。
此次恐攻事件,伊斯蘭國之所以採取如此大張旗鼓手段,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激進支持者,並促使「游離派」的穆斯林走向極端,這些年輕且為數眾多的穆斯林受伊斯蘭國的洗禮,進而成為「聖戰士」為恐怖主義而服務。顯見,法國內部的國家治理條件與社會脆弱性成為此次恐怖攻擊的近因,國家經濟發展的窒礙危機外溢至社會、文化等其他領域,不斷地衝擊社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與大幅增加突發衝突的機率,從此亦可窺知,經濟結構的基層條件與效應會決定高階政治的基本內容,同時印證量變導致質變的永恆發展規律,易言之,量變的不佳經濟結構將會形成質變的政治動盪。因此,國家經濟結構與內部治理對法國的確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最後,這次恐攻如同伊斯蘭國的預期,掀起了極大的宣傳與威懾效果,也再次彰顯恐怖主義的野蠻及襲擊對象與區域的無差別攻擊,且伊斯蘭國的恐攻行動可能會比蓋達組織更為殘忍且複雜,同時成為當前全球恐怖主義最顯著的威脅20。伊斯蘭國冷酷無差別屠殺,嚴重挑戰法國人權至上的普世價值和國際反恐角色,法國雖積極應對,但是恐攻疑慮無所不在,而且重點是不知道攻擊是否已經結束,同時,恐怖分子亦可能利用其他手段持續進行,特別是敘利亞難民的游離性,使恐怖分子可能攪和參雜在難民之中隨機發起攻擊,屆時不僅是法國,整個歐洲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外部條件
2011年敘利亞爆發衝突,原本僅是敘國民眾因經濟、民生的窮困潦倒而激起對獨裁、腐敗與不滿的總統阿薩德(Bashar Assad)政權所形成的對抗形勢,無意間卻成為恐怖主義滋長的溫床。起初,各國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國家內部的抗爭行為,但這卻給了伊斯蘭國崛起的機會,後來發展,伊斯蘭國很有策略的佔領敘國油田,並藉以籌獲武器與裝備,各國想出兵剿滅卻已失戰略先機。另一方面,各國亦覬覦敘國境內伊斯蘭國所佔領之油田及其背後利益,因而以反恐之名實施空襲轟炸,法國也是為此利益而加入轟炸伊斯蘭國之列,不料積極的轟炸行動,反倒惹火伊斯蘭國,遂導致巴黎恐怖襲擊的發生。
當前敘利亞的反恐作戰乃是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與以俄羅斯為首的聯盟兩大勢力為主,各自加強對盤據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勢力進行空襲,而伊斯蘭國對西方社會的大規模恐怖攻擊行動也更加頻繁,並規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地點再次發動恐怖襲擊;且網路上流傳一份由伊斯蘭國支持者所散布的阿拉伯文與法文聲明,聲明之中提到法國參與打擊敘利亞伊斯蘭國的空襲行動,警告法國只要繼續「打擊在哈里發土地上的穆斯林,法國及其支持者將依舊是伊斯蘭國的頭號攻擊目標,這只是一場風暴的序曲21」。恐攻分子在巴黎進行攻擊的時刻高喊:「真主至大!」「這是歐蘭德的錯,他不應該介入敘利亞」,意圖警告法國,對於敘利亞只要不斷空襲,法國就永無寧日22。這顯然是報復法國,懲罰其支持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而發動的恐怖襲擊。此次行動主要用意也是再次向其他歐美國家警告恐攻行動的威脅性,更讓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195位國家元首及代表23,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第21次締約國大會(COP21)蒙上恐攻的陰影與高度的戒備。
伊斯蘭國對於歐洲的威脅是顯而易見且無處不在的,歐洲領導人有很多理由加強與法國的合作來擊敗伊斯蘭國,未來的恐怖襲擊將不會僅限於法國境內,巴黎的攻擊顯然是游離和無明顯徵候的作案手法。另外,部分報導指出恐怖組織運用法國和比利時之間的公開邊界來協調和策劃襲擊24,因此,可見的未來反恐模式勢必將牽涉到國際之間的跨界合作議題,牽動的不僅是軍事互助,也將帶來更多的經濟操作與政治盤算。
法國總統歐蘭德在事發後一週內進行旋風式外交,旨在建立一個更廣泛的全球聯盟,企圖聯合美、英、德、俄國以對抗伊斯蘭國,建立全球反恐的聯盟陣線,而在後續針對敘利亞伊斯蘭國總部的空襲行動也更加的激烈,例如:法國10架戰機在11月15日晚間,同時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約旦出發,鎖定拉卡(Raqqa)投下20顆炸彈。這場行動是法美合作發動摧毀了伊斯蘭國的指揮中心、招募聖戰士中心、軍需站以及戰士訓練營25。軍事作戰雖有局部成效,但是如何根絕恐攻的本源迄今仍是無解的難題,此外,部分國家對於伊斯蘭國的互賴關係微妙,更增添應對伊斯蘭國的變數與難度。
肆、巴黎恐攻前大國處理伊斯蘭國的盤算
伊斯蘭國在世界各地不斷從事恐怖攻擊,2014年所有的恐怖襲擊約57%發生在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奈及利亞和敘利亞等五個發展中國家26。同時已開發國家也無法倖免於難,2005年英國倫敦地鐵連環爆炸,造成52人死亡,超過770人受傷27、2015年10月31日俄國科加雷姆(Kogalymavia)航空公司客機被安置炸彈爆炸墜毀,機上224人全部罹難,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宣稱肇事者將被找出實施「嚴厲懲罰」,並下令加強在敘利亞的轟炸28、2015年初掃射法國查理週刊造成至少12人死亡29、11月12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的什葉派社區遭到連環自殺炸彈攻擊,造成43人死亡、200多人受傷30。美國就更不用說了,向來都是伊斯蘭世界的頭號敵人,迄今仍持續不斷地轟炸敘利亞伊斯蘭國總部,然而,伊斯蘭國相繼得罪當今世界強國與周邊鄰國,但卻能屹立不搖,而且軍備武器不斷汰舊換新,新血成員招募從原本1.5萬人增加至3萬餘人,而且有越來越擴大的趨勢,伊斯蘭國何以如此延續?國際反恐成效何以如此不彰?以下就大國及鄰國對外實際作為進行分析:
一、宗教意識與相對剝奪感招募新血、壯大聲望
伊斯蘭國屬遜尼派,對伊斯蘭世界而言,多數國家以遜尼派為大宗,但是權力核心卻是掌握在什葉派少數人手中,長久下來便造成社會敵意與相對剝奪感,然而,他們雖然鄙棄伊斯蘭國的殘酷手段與無差別攻擊,但卻也未與之公然對抗,事實上,這可以反應出多數伊斯蘭人希望由遜尼派統治伊斯蘭世界的潛在意識。因此,即使是伊斯蘭國襲擊其他穆斯林國家和穆斯林地區並造成重大傷亡,迄今也未遭受來自於其他伊斯蘭世界的強大制裁,而其所展現出來的恐攻行動即便代表著是「不容異己」的意識形態,但卻也未受伊斯蘭世界的排擠與孤立。在巴黎恐攻行動的成功也將會使他們更有效的招募與刺激年輕的歐洲穆斯林後續參與恐攻行動。
二、中國大陸國家利益盤算與綜合考量
中國大陸對於伊斯蘭國的恐攻與殘酷行動,雖予以強烈譴責也聲稱自己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但是對於出動地面部隊支援敘利亞作戰卻是絕口不提,甚至是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沒有轟炸過伊斯蘭國據點的國家31。因此,中國大陸必有其深層考量,中共出兵伊斯蘭國好處是展示武力並警告其他對手,共軍有實際作戰的能力,同時也可讓久未作戰的共軍有實戰經驗,還可以博取國際良好形象;壞處是中東複雜的政治問題牽扯到國際政治的權力平衡,不是輕易可以介入的領域,另外,為應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與當前南海島礁爭議,中國大陸也不欲分散焦點攪和中東這淌混水,而「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32策略的擘畫也需軍事行動的支撐才得以順利執行,權衡之下,因應伊斯蘭國之禍,共軍出兵與否?中國大陸盤算顯而易見。
三、國家治理機能疲弱與內戰私有化
美國在小布希政府時期出兵攻打伊拉克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推翻了海珊20餘年的高壓統治,然而,伊拉克人民生活卻沒有更好,反而是陷入幾乎無政府狀態;易言之,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沒有對伊拉克治理全力施為,是讓伊拉克情勢混亂至今的主要原因33。伊斯蘭國的組成分子很大的一部分是來自於海珊的精英部隊,偏偏這些精英部隊很有戰略的佔領油田,並透過黑市販售獲取大量資金,其便宜的價格甚至連正在交戰的敘利亞政府也向伊斯蘭國買石油34。伊斯蘭國一方面協助敘利亞反抗軍攻打阿薩德政權,另一方面又侵略美國扶植的伊拉克,利用兩面手法「以戰養戰」,這也讓美國很難決定是否要剷除這兩面利刃。另外,所有對伊斯蘭國的支持,不管是新血招募、石油銷售等,都必須通過土耳其來提供管道,而土耳其、美國和西方國家為了便宜的石油與龐大的經濟利益,根本上也不願斷絕伊斯蘭國源源不絕的黑市石油。
四、地緣政治矛盾與石油經濟利益
由於伊斯蘭國黑市的便宜石油,對俄羅斯相當不利,因為這會衝擊到能源的價格與利益,偏偏俄羅斯又是靠著對西方國家輸出天然氣來獲利。因此,俄羅斯當然很希望盡快解決伊斯蘭國的問題,好讓能源價格盡快回升。事實上,伊斯蘭國之石油收入有多處來源,依《金融時報》發表伊斯蘭國財源財力的調查報告指出,該組織每年總收入接近9億美元(折合新臺幣約300億),其中大約三分之二投入戰爭中,石油收入佔了伊斯蘭國整體收入約43%,可維持3年的軍事行動35。因此,針對伊斯蘭國的延續,普丁在20國集團領袖高峰會(Group of 20, G20)提出了質詢-為什麼從來不轟炸伊斯蘭國要害據點?而這些要害據點指的就是油田,普丁的質疑點出了伊斯蘭國問題的核心,不是恐怖主義、伊斯蘭信仰或是文明衝突,而是石油戰爭36。此外,土耳其空軍戰機2015年11月24日以「侵犯領空」為由,擊落一架負責轟炸敘利亞境內地面目標俄國蘇愷-24戰機,很可能是對俄國「損害土耳其利益」的報復37。而從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Tayyip Erdogan)不願道歉的態度上亦可窺見,兩國在反恐的應對作為上同聲不同調的悖反作為。
五、盟國利益各異與處置意見分歧
歐盟內部對於如何應對伊斯蘭國意見分歧,法國積極尋求合作夥伴並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活動地區進行打擊行動,也在東地中海部署其唯一的戴高樂航空母艦(Charles de Gaulle R91)支援反恐作戰38,另外,為了減少本身的軍事壓力,法國也歡迎歐洲的軍隊共同參與,以緩解法國軍隊在中非共和國、馬利、黎巴嫩等國正在進行的軍事行動。然而,歐洲其他國家,包括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等雖然表面聲稱支持法國執行反恐,但是軍事行動一直無所作為,義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甚至公開表明:「這不是義大利的戰爭,這違背集體防禦的理念。」39。由此可知,歐洲各國雖對於法國遭受恐怖襲擊表示哀悼與支持,但這並不意味著各國會無條件出動軍隊對抗伊斯蘭國,甚至是不想「惹禍上身」。
基此而論,各國因國家目標與利益的差異,皆有不同的政治算計,甚至連歐盟內部都有不一樣的意見,在應對恐怖主義的議題上很難有所共識,更遑論實際行動,未來仍需更多的動機與誘因,才有實質合作的可能。
伍、巴黎恐怖攻擊所延伸的後續效應
巴黎恐攻不只是法國的問題,更是歐洲整體的問題,除了恐怖攻擊無所不在的威懾性、難民的游離性與攻擊型式的多樣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恐攻之後所帶來的後續效應:
一、政治極端化衝擊國家治理情勢
國內極右派崛起與排外主義將造成國內政治動盪,進而衝擊國家治理情勢,導致政治轉讓與政權交替,例如:德國難民潮的費用在2016明年預估會超過140億歐元40,這將衝擊德國財政分配,瓜分其他領域的資源造成挖東牆補西牆的窘境,特別是社會福利支出將直接提升民眾對於執政者的反感,目前德國已出現極右派政黨的崛起,影響政權的穩定性。德國也害怕面對跟法國一樣的難民恐攻問題或其後裔將造成的對立問題,尤其擔心難民認為自己受到鄙視與排擠,遂轉向投效伊斯蘭國,這會造成兩難的局面。另外,整個歐洲未來都可能持續成為恐怖主義攻擊的重災區,加上歐洲難民潮導致安保難度升高,無端受災的歐洲人可能將伊斯蘭國恐攻行動怪罪於難民,而且難民也可能遭受排擠,反難民浪潮將會越來越強,而隨著政治光譜與民意右傾,歐洲加強邊界控管將會是必然選擇,至於難民收容問題更將擴大國內政治的極端化。
二、難民問題與合作崩解
棘手的難民問題,已在醞釀一個分裂的歐洲,並導致部分策略合作逐步崩解,歐洲維西格勒集團(Visegrad Group)的4個成員國捷克、波蘭、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早就反對歐盟要求各成員國接受移民配額的政策,波蘭就首先發難,斷然拒絕接受歐盟指派接納難民的命令41。即使是美國,收容難民的態度也趨於謹慎,並有至少12個州表明拒收敘利亞難民。這都將對已經威脅歐洲的難民危機雪上加霜,並形成另一枚難解的未爆彈42。各國對外政策分歧的意見容易加大彼此之間的矛盾,延伸成為利益清算,衝擊彼此的信任與合作,大規模的國家壁壘發展模式未來將會逐漸成形。此外,伊斯蘭國更是企圖以難民問題掀起歐洲極右派勢力崛起、製造族群衝突、造成更多的社會對立並藉以吸收更多穆斯林來壯大實力。
三、疑歐派勢力崛起與延伸英國脫歐公投
巴黎恐攻表示恐怖主義已從中東內陸漫延至歐洲邊緣,英國就認為隨時會受到恐怖主義入侵,英國前首相卡麥隆執政期間就希望以此為籌碼,與歐盟核心展開談判,希望可爭取更佳成員國條件、減少歐盟限制,讓英國續留在一個改革後而更具競爭力的歐盟中43。然而,國內政客卻有不一樣的目的,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即企圖加深民族主義來謀取個人政治利益,並率先展開脫離歐盟的相關宣傳,並成為英國脫歐的催化劑,加上接收難民的問題與德國爆出嚴重分歧,延伸英國人對歐盟的反感44,反映在公投結果,最終為歐盟經濟、與大國政治帶來重大衝擊。
四、美俄達成處理敘利亞問題共識,新冷戰對抗暫時緩解
2015年11月間以美國為首的聯盟國家,加強轟炸伊斯蘭國在敘利亞東部控制的油田,企圖癱瘓伊斯蘭國的8個主要油田、約三分之二煉油廠以及其他石油生產設施,確實斬斷其主要的金脈45;以俄國為首的聯盟也不遑多讓,從伊斯蘭國控制下的32個工廠和11處石油加工廠實施了空襲,每天石油的收入從300萬美元下降到150萬元46。巴黎恐攻事件讓全世界認清,伊斯蘭國不是虛張聲勢的紙老虎,而是能藉由組織訓練與恐攻計畫密切結合來達成殺戮目標的有機體。美俄面對共同的敵人,儘管在處理敘利亞問題雖仍有不同意見,但卻願意暫放歧見,共同為剿滅伊斯蘭國進行軍事合作,甚至連聯合國安理會都一致通過推動敘利亞和平進程的決議,藉以解決長達5年的敘國內戰47,顯見,巴黎恐攻意外地讓大國暫時擱置嫌隙,美俄新冷戰態勢也暫時得以緩解,擱置彼此的對抗態勢,成為恐攻之後的意外收獲。然而,後續因處理敘利亞政權問題,美俄雙方意見不合迄今仍無法同心解決恐攻問題,顯見國際政治的現實性。因此,伊斯蘭國的恐攻問題將會在大國地緣戰略地位的認知下,不斷滋長。
五、國家恐怖主義延續與基地組織再生
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不斷以反恐名義轟炸國內反抗軍,嚴重衝擊國內民眾生計與生命安全,在生活無以為繼且生命無端遭受威脅下,便形成逃亡出走的難民潮,延伸歐洲其他各國的治理困境與財政負擔。因此,敘利亞內戰實質上就是最典型的「國家恐怖主義」,敘利亞政府並沒有良好的治理,導致國土成為暴力行為滋生的溫床,讓伊斯蘭國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現在敘利亞內戰已經擴散成國家內不同教派與強權之間的戰爭,不斷升高的區域衝突,讓情勢持續惡化。此外,國內遜尼派和什葉派教徒現在仍處於戰爭中,不斷地惡鬥同時也給了基地組織在阿拉伯半島,從各國反恐的壓力中恢復元氣的時間,並在葉門奪取新的領土與死灰復燃的機會48。
六、大國以反恐之名轟炸,敘利亞淪為武器展示場
對大國而言,對外軍售向來都是國家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想要有買家就必須先展示武器裝備性能與效用,最好的方式就是實際在戰場上的運用。對於這次軍武展示與吸引買家的機會,大國必然不會輕易放過,敘利亞的國土也讓大國以反恐的名義,成為新式軍武的實驗場與展示場,例如:俄羅斯近日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發動新一波攻勢,首度從部署在地中海的基洛級「頓河羅斯托夫號」(Rostov-on-Don)潛艦發射巡弋飛彈,摧毀首都拉卡附近的「兩處重要指揮中心」,美國派往反伊斯蘭國聯盟的新任特使麥格克(Brett McGurk)卻指出,俄國在敘利亞的空襲行動只有三成是針對伊斯蘭國49。此外,更精確的俄羅斯巡弋飛彈已被用於伊德利卜(Idlib)和阿勒頗(Aleppo)省,這並不是伊斯蘭國的據點,顯然,俄羅斯軍方也利用這個機會測試其最新的Kh-101巡弋飛彈50,整體而言,敘利亞的災難目前還看不到光明的曙光。
以微觀的角度而言,國家內部的治理缺口、難民問題與政治的極端化將會衍生出看不見的敵意,持續不斷地撕裂貌似團結的歐洲,未來複製巴黎恐攻的案例將會層出不窮且防不勝防;以宏觀的視野來看,巴黎恐攻的後續效應既深且遠,牽涉範圍之廣不僅於歐洲而已,大國之間的政治算計與戰略競合也讓整體國際局勢起了微妙而又巨幅的變化。此外,阿拉伯之春後的突尼西亞、埃及與利比亞等伊斯蘭國家接受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允許伊斯蘭主義者和聖戰士公開宣傳自己的意識形態51,這也將持續帶來伊斯蘭世界難以預測的變化。
陸、結語
歐洲、美國與其他沒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國家,無論是不是「文明衝突」的受害者,對於來自於伊斯蘭世界的恐怖攻擊,肯定不是一個可以透過寬容或宗教教育得以解決的議題。由於伊斯蘭國恐怖攻擊的行動已然延伸為歐盟統合的內部問題,各種跡象顯示歐盟的領導已大打折扣,甚至已浮現解體的風險,這對歐盟團結是很不利的衝擊,而美俄兩國雖有合作但仍屬短期共識,是否能根絕恐怖行動尚無法預知。而伊斯蘭國以為的正義是以仇恨為出發,攻擊的對象無地域之分、攻擊的型式無手段之別,其利用媒體與網路操縱視聽、散播極端思想,不斷吸收游離社會邊緣的民眾,以及缺乏認同與歸屬感的穆斯林來從事恐怖攻擊,其組織的發展有越來越擴張的趨勢,未來恐攻的重演不只是可能,而是必然。然而,恐怖攻擊如果帶來新的成見或歧視都會正中恐怖組織下懷,讓恐怖主義問題更難處理。因此,如何瓦解這股摧而不毀的力量,將是各國必須謹慎以對的問題。
當前伊斯蘭國試圖將其戰術指揮中心轉往海外,避開當前在敘利亞與伊拉克為總部的顯著目標,而大國不斷地在敘利亞進行轟炸與各項軍事作為,此舉雖能剿滅部分恐怖組織,但卻也加深伊斯蘭世界對於西方國家的芥蒂。然而,對抗恐怖主義必須是軟硬兼施的策略,即使在展開軍事行動之餘,同時也必須找出有關恐怖活動之所以會發生的潛在因素。因此,很明顯地,國家內部治理的重點就是在於如何維持政治穩定與社會發展,並設法減少社會脆弱性,以善良治理填補政策制定缺口與重視弱勢意見的有效補充,如此便可讓恐怖主義逐步根絕。因此,掌握國內發展趨勢與善用國外競合情勢,這需要相當的遠見與智慧才能取得國家安全的相對平衡,各國在反恐的議題上,才可以有更多合作與協調的空間。
全球反恐面對新的挑戰,美國又將臺灣列為反恐聯盟之一;巴黎恐攻之後,將會導致歐盟、美國、俄羅斯的聯合反恐,還是加深與伊斯蘭世界的文明衝突,短期之內尚不得而知,但是針對全球安全情勢的失衡,我國也必須有所警惕。臺灣雖不是恐怖攻擊的主要目標,但這並不等於是安全的保證,更不意味著我國可以置之不理、置若罔聞。因此,透過對恐怖主義之研究、理解與因應,不僅是防制恐怖行動的當務之急,更是軍事組織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我國在各國眼中是自由、民主與安全的國度,如何持續維持當前的價值與穩定,將是持續考驗領導人智慧與策略的嚴肅議題。

註1:係阿拉伯文翻譯成英文,可譯成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縮寫ISIS),也可譯成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Levant,簡稱ISIL),2014年6月領袖巴格達迪將「伊拉克和沙姆」捨去,成為伊斯蘭國(The Islamic State,縮寫IS)。維基百科,〈伊斯蘭國〉,維基百科網,2015年12月11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6%96%AF%E5%85%B0%E5%9B%BD,檢索日期:2016年2月2日。
註2:黃啟霖,〈巴黎恐攻影響深遠〉,奇摩新聞網,2015年11月17日,https://tw.news.yahoo.com/%E5%B7%B4%E9%BB%8E%E6%81%90%E6%94%BB-%E5%BD%B1%E9%9F%BF%E6%B7%B1%E9%81%A0-070700742.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註3:奇摩新聞,〈【年度十大新聞 Top4】法國連遭恐攻130死全球反IS〉,奇摩新聞網,2015年12月17日,https://tw.mobi.yahoo.com/home.....-075026714.html,檢索日期:2016年2月1日。
註4:Cbsnewa, “ISIS claims “blessed invasion” of Paris,” CBS, November 14, 2015. At: http://www.cbsnews.com/news/france-president-francois-hollande-blames-isis-for-paris-attacks/(Accessed 2015/12/2)
註5:楊明暐,〈6波恐攻血濺巴黎 128死〉,《中國時報》,2015年11月15日,AA1版。
註6:東森新聞雲,〈一張圖看巴黎連環恐攻在哪!離《查理周刊》槍擊超近〉,東森新聞雲,2015年11月14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114/596719.htm,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註7:施旖婕,〈巴黎大屠殺 官方證實巴塔克蘭劇院內118死〉,蘋果即時新聞網,2015年11月14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14/732477/,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註8:李寧怡,〈法總統逃死劫炸彈客遇阻自爆球場8萬人急撤〉,《蘋果日報》,2015年11月15日,A1版。
註9:奇摩新聞,〈巴黎恐攻129死352傷法默哀3天〉,奇摩新聞網,2015年11月15日,https://tw.news.yahoo.com/...... ...-011921897.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註10:許湘欣,〈巴黎恐攻 1嫌犯身分確認〉,中央通訊社,2015年11月15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1155009-1.aspx,檢索日期:2016年8月2日。
註11:Margot Haddad, Catherine E. Shoichet and Ashley Fantz, “targeted financial district, prosecutor says,” CNN, November 24, 2015. At: http://edition.cnn.com/2015/11/24/world/paris-attacks/index.html (Accessed 2016/8/12)
註12:自由時報,〈巴黎6波恐攻 130死〉,自由時報新聞網,2015年11月15日,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32442 ,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註13:楊明暐,〈6波恐攻血濺巴黎 129死〉,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15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5000329-260102,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註14:蘋果即時新聞,〈IS影片:只要持續空襲 法國將永無寧日〉,蘋果即時新聞網,2015年11月14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51114/732737,檢索日期:2015年12月4日。
註15:張嘉浩、王嘉源,〈法總理警告:IS可能用生化攻擊〉,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20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0001451-260102,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註16:Anthony H. Cordesman, “Paris, ISIS, and the Long War Against Extremism,”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vember 14, 2015. At: http://csis.org/publication/paris-isis-and-long-war-against-extremism(Accessed 2016/8/5)
註17:Michael Lipka and Conrad Hackett404 comments, “Why Muslims are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religious group,” Pew Research Center, April 23, 2015. At: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5/04/23/why-muslims-are-the-worlds-fastest-growing-religious-group/(Accessed 2016/8/5)
註18:劉敏夫,〈國際財經:法國失業率屢創新高,25歲以下失業人口達81萬人〉,奇摩股市,2015年8月10日,https://tw.finance.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20150810....-003648931.html (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註19:Homeland Security, “Where Syria and Iraq’s Foreign Fighters Come From,” Homeland Security, October 9, 2015. At: http://inhomelandsecurity.com/where-syria-iraqs-foreign-fighters-come-from-infographic/(Accessed 2015/12/16)
註20:Mariano Castillo, Margot Haddad, Michael Martinez and Steve Almasy, “Paris suicide bomber identified; ISIS claims responsibility for 129 dead,” CNN, November 16, 2015. At: http://edition.cnn.com/2015/11/14/world/paris-attacks/index.html(Accessed 2015/12/3)
註21:管淑平,〈巴黎波恐攻 130人死〉,《自由時報》,2015年11月15日,A1版。
註22:TVBS,〈2週連三度攻擊 ISIS嗆「讓巴黎永無寧日」〉,奇摩新聞網,2015年11月16日,https://tw.news.yahoo.com/........-141712229.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4日。
註23:陳文和,〈巴黎協定 195國表決通過〉,中時電子報,2015年12月14日,https://tw.news.yahoo.com/%E5%B7%B4%E9%BB%8E%E5%8D%94%E5%AE%9A-195%E5%9C%8B%E8%A1%A8%E6%B1%BA%E9%80%9A%E9%81%8E-215005749.html ,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4日。
註24:Simond de Galbert, “After the Paris Attacks, France Turns to Europe in its Time of Need,”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vember 19, 2015. At: http://csis.org/publication/after-paris-attacks-france-turns-europe-its-time-need(Accessed 2016/8/3)
註25:中央社,〈花都恐攻染血法境內緝凶海外剿IS〉,聯合新聞網,2015年11月19日,http://udn.com/news/story/5/1324918,檢索日期:2016年1月7日。
註26:Anthony H. Cordesman, “ Fighting Fear as Well as ISIS: Setting the Right Prioritie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5. At: http://csis.org/publication/fighting-fear-well-isis-setting-right-priorities(Accessed 2015/12/14)
註27:傅莞淇,〈七七爆炸案10周年英國恐怖威脅仍鮮明〉,奇摩新聞網,2015年7月8日,https://tw.news.yahoo.com......-040900258.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4日。
註28:Pavel Felgenhauer, “Putin Accuses Islamic State of Downing Passenger Jet as Strategic Bombers Pound Syria,” 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November 19, 2015. At: http://www.jamestown.org/single/?tx_ttnews[swords]=8fd5893941d69d0be3f378576261ae3e&tx_ttnews[any_of_the_words]=paris&tx_ttnews[tt_news]=44824&tx_ttnews[backPid]=7&cHash=3aa2015daedc0e8d74620b8c592d8fb6#.VlmrHV6Zlkg(Accessed 2015/12/6)
註29:中央通訊社,〈法國查理週刊槍擊案至少12死〉,中央通訊社,2015年1月7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1075018-1.aspx,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4日。
註30:洪翠蓮,〈貝魯特25年來最慘爆炸案雙炸彈客攻擊43死〉,奇摩新聞網,2015年11月13日,https://tw.news.yahoo.com/.....-235542948.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4日。
註31:胡勇,〈為什麼不出兵中東?〉,中時電子報,2015年12月13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13000785-260310,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6日。
註32:一帶一路戰略指的是2015年3月28日由中國國務院發布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簡稱「一帶一路」。中國國務院,〈「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新華網,2015年3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5日。
註33:賴怡忠,〈俄土衝突的美國中東難題〉,民報,2015年12月1日,https://tw.news.yahoo.com/-053427981.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6日。
註34:蔡致仁,〈阿塞德與IS交戰兼買賣石油〉,中時電子報,2015年12月12日,https://tw.news.yahoo.com/...........-215008980.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7日。
註35:黃韋銓,〈揭開IS財政真相年收入近300億〉,奇摩新聞網,2015年12月17日,https://tw.news.yahoo.com.......-112213001.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8日。
註36:楊渡,〈另一種凝視-誰養大恐怖主義?〉,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25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5000427-260109,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7日。
註37:同註33。
註38:李忠謙,〈法國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搭載26架戰機千里奔襲「伊斯蘭國」〉,奇摩新聞網,2015年11月20日,https://tw.news.yahoo.com/........-051717059.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4日。
註39:Ibid.
註40:法新社,〈德明年難民潮相關費用恐逾140億歐元〉,奇摩新聞網,2015年11月12日,https://tw.news.yahoo.com/……-185008915.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5日。
註41:蔡子岳,〈巴黎恐攻慘劇炸毀難民入歐之路〉,奇摩新聞網,2015年11月15日,https://tw.news.yahoo.com/.......-105900443.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6日。
註42:同註2。
註43:傅莞淇,〈重登黨魁再出發法拉吉願帶領英國脫歐〉,風傳媒,2015年6月7日,http://www.storm.mg/article/52261,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7日。
註44:東網,〈難民潮衝擊 英勢加速脫歐〉,東網,2015年9月7日,http://tw.on.cc/int/bkn/cnt/news/20150907/bknint-20150907010837912-0907_17011_001.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7日。
註45:黃文正,〈斬金脈聯軍鎖定癱瘓8油田〉,中時電子報,2015年11月17日,https://tw.news.yahoo.com/%E6%96%AC%E9%87%91%E8%84%88-%E8%81%AF%E8%BB%8D%E9%8E%96%E5%AE%9A%E7%99%B1%E7%98%938%E6%B2%B9%E7%94%B0-215005937.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7日。
註46:中國新聞網,〈直搗黃龍!俄羅斯戰機精準轟炸IS油田影片曝光欲斷其財路〉,中時電子報,2015年12月3日,http://tube.chinatimes.com/20151203003937-261412,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7日。
註47:黃兆平,〈敘利亞和平進程協議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中央通訊社,2015年12月19日,https://tw.news.yahoo.com/.......-001712013.html,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1日。
註48:Ibid.
註49:李信漢,〈俄潛艦射巡弋飛彈轟炸IS〉,《自由時報》,2015年12月10日,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39312,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4日。
註50:Ibid.
註51:MohanadHashim, “Iraq and Syria: Who are the foreign fighters?,” BBC News, September 3, 2014. At: http://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29043331(Accessed 2015/12/16)

公告日期: 2018-02-12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

:::

媒體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