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專區

:::

面對中共武統威脅我軍事戰略調整之戰略作為(褚漢生)

面對中共武統威脅
我軍事戰略調整之戰略作為
Taiwan’s Strategic Action under Its Adjustment of Military Strategyin Face 
of the Threa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Seeking Unification by Armed Forces
褚漢生 將軍
提  要:
一、中共戰略分析家金燦榮教授認為臺灣不承認九二共識,而習近平堅決必須承認九二共識,臺灣制約臺獨的力量已邊緣化,和平統一將無望,兩岸的總態勢必將走向衝突。
二、中共運用多種致命性、懲罰性或是分裂性軍事行動,並可能結合明處與暗處的經濟、政治活動包含對臺灣政治、經濟、軍事 設施的電腦網路攻擊,以打擊臺灣人民對領導階層的信心。
三、中共藉特工作戰之成果,選擇有利時機,以導彈猝然對我軍、經設施及指、管、通、情與交通中心攻擊,隨即運用空(機)降部隊及氣墊船裝載陸戰旅,突擊我戰略要域及機場港口,迅速增長戰力,以達其攻略全島之目的。
四、中共對臺動武,理論上不但有其能力,有其需要,也有其誘因。兩岸潛在的危機,確非危言聳聽,絕不能等閒視之。處此情勢,我必須盡一切力量,阻止此一危機由理論演變為實際行動的可能,讓中共從現實環境中瞭解武統之不可取。
關鍵詞:武統、軍事戰略、防衛固守、有效嚇阻、多層嚇阻、重層嚇阻
Abstract
1.According to Jin Canrong, an analys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military strategy, Xi Jinping insists on the 1992 Consensus whereas Taiwan refuses to recognize it and the inner forces restricting Taiwan independence has been marginalized. Peaceful unification is thus hopeless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 heading towards conflict. 
2.The Chinese Communist would take a variety of lethal, punitive, or divisive military actions, in combination of the open or undercove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cyber-warfare aiming at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facilities, to strike the confidence of Taiwanese people to their leadership.
3.Employing the achievement of its special agents’ warfare, the Chinese Communist might choose a favorable opportune moment to suddenly launch ballistic missiles to attack Taiwan’s military and economic facilities as well as centers for commanding,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 and transportation. To enhance its combat power and then occupy the entire island, it would suddenly attack Taiwan’s strategic areas, airports, and seaports by the airborne troops and the hovercrafts carrying the marine brigades would be followed.
4.Theoretically, the Chinese Communist not only has capability and necessity but has incentive to take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Taiwan. The potential cross-strait crisis is absolutely not an alarmist talk and should not regard it as unimporta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aiwan must do its best to prevent this crisis in theory from turning into possible ac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to make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alize that the unification by forces is unwise.
Keywords: unifying Taiwan by forces, military strategy, resolute defense, effective deterrence, multilayered?deterrence, multi domaindeterrence

壹、前言
2017年7月,美國公認的「臺灣通」任雪麗教授(Shelley Rigger)應邀在華府智庫舉辦的臺灣研討會午餐演講,她指出,兩個新狀態正在進行:其一是北京是否開始對臺灣感到絕望,覺得在統獨問題上「時間不在中國大陸這邊」而「不作為的風險將高於作為的風險」;其二是中國大陸的內外問題是否嚴重到北京必須訴諸民族主義,借助對外動作來轉移人民注意力的地步。她擔心兩個進行中的狀態會使臺海危機提早出現。
面對新的情勢,中共戰略分析家金燦榮教授認為,現階段對臺政策四個階段:第一、觀察期(半年),著重對蔡政府鞏固權力與內政改革的觀察。第二、施壓期(三年),如蔡政府仍不承認九二共識,將取消前政府簽訂的23項兩岸協定,不再讓利,增加臺灣經濟上的壓力。第三、對抗期,非常可能是在蔡英文第一任期的最後半年,不僅經濟上紅利沒了,還會有一定的經濟制裁,在外交上挖臺灣22個邦交國的牆角,這是可能的模式。第四、衝突期,決定武統。推算最快是2021年,也有可能再晚一點,估計那時南海問題已經解決,對臺灣已形成戰略包圍。主張武統的戰略分析家大膽推算在習任期結束前,達到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
目前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已經落幕,習氏雖強調的是和平統一,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會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2049年中共建國百年)。然而對岸武力統一的聲音一直沒有斷絕;很多學者也預測,因為習近平沒有安排他的接班人,這似乎預示著他要繼續連任。像美國羅斯福作了四任總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國人並未反對;就習近平而言,也可能就是在他的第二個任期的末期發動對臺戰爭,處在國家緊急狀態之下,他可以順利再度連任。而在2021年前後發生對臺的統一戰爭,這個可能性有多大,頗值觀察!
貳、中共武統相關因素分析
一、臺海情勢與兩岸關係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在華府表示,兩岸僵局是目前最佳情況,但就怕形勢會產生惡化。首先,習近平的對臺政策,不會滿足於目前「不獨」的消極狀態,故會大力進行「反獨」;「不統」也會隨之進入一個「促統」過程。因此「反獨促統」已為現階段的「不統不獨」添加了變數。如果未來出現「反統促獨」的趨勢,則中共對臺動武的可能性會隨之增加。其次,兩岸也可能因未來美國兩岸政策和美中關係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維持兩岸「和而不統,分而不獨」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然而美國雖有能力讓政府「不獨」,卻無法扭轉民進黨內的「促獨」;美國也可以影響中共維持「不統」,但無法改變它的「促統」,更無法阻止中共因臺灣的「促獨」而對臺訴諸武力。
「仁者以大事小,智者以小事大」。蔡總統日前不斷釋出期待突破兩岸關係的訊息,問題是,突破僵局必須擺脫「九二共識」的緊箍咒,透過協商對話,共同找出解套的辦法2,對臺灣而言,發展兩岸良性關係尤其重要,兩岸執政當局都應避免把雙方的「內部矛盾」,升高甚至激化成「敵我矛盾」,如果兩岸形勢演變至美國學者杭亭頓筆下的「文明衝突」,則後果不堪設想。尤其面對東海、南海與臺海的「三海」連動的問題,以及掌握美、日價值同盟相關發展,兩岸更應務實及早因應做好準備,避免過渡樂觀的政治誤判,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二、中共對臺策略
(一)政硬經軟的涉臺方針將加劇
中共對臺策略,除強調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不可動搖,為兩岸關係發展方向設下底線外,另依循習近平「兩岸一家親」、共築「中國夢」理念,持續深化兩岸經貿合作,擴大推動青少年、少數民族及文化交流,藉此拉近與臺灣民眾的距離,弱化國人敵我意識。「十九大」後習近平三個涉臺重點,第一把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做為今後跟政府創造不同關係的政治基礎;第二是對於未來兩岸的關係,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生活方式以及制度;第三是進一步地強調六個任何的問題(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對臺獨表達堅決反對的立場。政治上的大戰略一中、反獨不會改變;外交封堵上會更強硬;經貿文化的一體化交流和政策則是會越來越多,包括給予臺灣同胞準國民待遇、各地企業開放並吸引更多臺灣年輕人赴中工作。這些「單邊作為」將臺灣當作一國之內事務,很可能會更加「法制化」3。
(二)持續吸納臺灣青年,多方位廣增對臺拉力
中共將持續吸納臺灣青年的政策,待臺灣與中共政經實力差距持續擴大,再尋求突破口。臺灣國力若衰退,要往獨立邁進也將缺乏本錢,相較之下,儘管國際局勢會有變化,這些變化都將影響中共對臺的策略,但能夠牽制中共的強權美國,目前也正陷入國力衰退的危機中,臺灣耗下去的成本依然會比中共高,一般民眾卻不會意識到維持現狀的危險。如果經濟、社會、文化照常往來,中共對臺吸納的拉力還是很強,尤其是臺灣無法提出提振經濟的策略之時,中共見縫插針將更具威脅性。尤其中共已經意識到所謂「和平紅利」不能再落入個別人手中,若對臺利益可以雨露均霑,加上世代對立,臺灣青年很可能對中國大陸改觀,目前已經有許多人對政府失望,到大陸尋求機會的亦所在多有。因此對臺戰略仍採以拖待變,長期看來並不樂觀。
(三)為武統臺灣做好戰爭準備
現階段中共除致力建設資訊化軍隊,打贏資訊化戰爭,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外,並依年度「軍事訓練及考核大綱」要求,訓練部隊遂行跨區增援兼具對臺作戰、抗擊外軍介入及應對區域衝突之能力。中共雖一再宣稱期望以和平解決臺海爭議,但從中共軍事準備要立足「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置重點於海、空軍及火箭軍等部隊發展。其中,海軍於福建及廣東地區部署長程岸置攻船飛彈及新型飛彈快艇;空軍換裝長程防空飛彈,新一代戰機並赴海峽當面參與輪戰防務,以及火箭軍研改並列裝新式飛彈等戰備整備觀之,中共已掌控第一島鏈內海、空戰力優勢,同時也完善武力奪臺作戰準備。
三、軍事整備現況
中共在「遠戰速勝,首戰決勝」戰略指導下,積極研購各式武器載臺及精準武器,並提升監偵能力,精進火箭軍打擊威懾,策進空中突擊力量,擴展海上襲擊戰力,期達全程、遠距、多維、速決、多面向作戰之目標;另強化對臺及東海、南海軍事作戰準備,俾於臺海及亞太周邊區域發生危機或突發事件時,能嚇阻他國軍力介入臺海局勢或亞太事務。
(一)國防預算編列
中共2006年至2015年國防經費,除2010年外均維持2位數百分比成長,其總額僅次於美國,位居亞洲第一。2015年國防預算約9,114億元人民幣(1,454億元美金),較2014年增長10%。中共宣稱新增預算主要用於提高武器裝備現代化水準、改善基層部隊工作環境與薪資待遇、推動軍隊體制編制調整等(2006至2015年中共國防預算支出如附表)。儘管中共一再強調國防預算均納入中央預算送「全國人大」審議後執行,並不存在所謂隱藏性軍費問題。然其國防科研項目、武器銷售收益(全球主要武器出口國)、武器採購支出、國防工業對外營收及武警部隊經費等,並未列入國防預算中,研判可能隱藏在非軍事預算項下。根據評估,其國防預算應為公布之2-3倍;另依中共歷年預算執行狀況概估,實際軍費約占GDP4%左右,超越多數西方國家占GDP2%的水平,與美、俄概同;且近年來陸續投入高額預算外購武器與技術,並積極進行武器研發,早已逐漸超出防禦所需,使中共被視為地區潛在威脅,進而引發亞太軍備競賽,影響區域安全穩定。
(二)積極經略東海/南海
臺海雖仍為中共軍事發展戰略重心,惟近年東、南海的戰略比重亦顯著提升,除積極在南海「填海造陸」,並擴大巡弋釣魚臺及以公務船舶執行維權任務,以宣示主權。尤其中共海軍這幾年已多次穿越宮古海峽進入臺灣東面的西太平洋演訓,並曾在此區域多次進行代號「機動」的海上聯合軍演,配合中共空軍軍機繞臺,再再顯示其已具備多面向威脅臺灣的能力。
(三)強化區域拒止戰力
中共認為一旦對臺動武時,外力介入係其最大隱憂。為有效拒止外軍介入,近年來積極在海、空軍及火箭軍部隊演訓中,以紅/藍軍對抗模式進行相關戰術、戰法驗證,並發展區域情監偵系統,結合新式武器逐步提升在西太平洋地區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力。其中海軍艦艇及空軍各型機已多次突破第一島鏈;另遠程戰略轟炸機掛載「鷹擊100」巡弋飛彈,打擊範圍可涵蓋關島地區,已形成第一島鏈的戰力優勢,進而嚇阻外軍介入臺海戰局。
(四)因應多種安全威脅
面對多種安全威脅,共軍、武警、民兵及預備役部隊,依「國防動員體系」、「軍隊處置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執行聯合執法、動員指管、城市防空、搶險救災、反恐維穩、聯合搜救等軍事與非軍事行動。另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軍事交流、多國聯合反恐演練,汲取各國面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之應處經驗,以因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及多樣化的軍事任務。
(五)參與國際軍事演習
近期共軍分別與俄羅斯、印度、東協及「上海合作組織」等40餘國(組織)進行「海上聯合」、「雄鷹」、「可汗探索」等聯合演訓,並於2014年首次獲邀參加由美國主導之「環太平洋」海上聯合軍事演習,期藉參與軍事交流及主導區域組織聯合演練,提升與友盟國家聯合作戰能力,並擴展區域影響力。
四、軍事現代化的目標
為追求共軍長期、全面的轉型,改善其進行兵力投射、反制區域阻絕的戰力。中共特別將最先進的武器系統部署在臺灣當面,並將共軍能在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及強化整合聯合作戰能力,視為未來軍力建構之主要目標。而所謂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環境是由通信干擾、電子監偵及精準武器各元素所構建而成;整合式的聯合作戰是共軍於多軍種及聯合兵種作戰使用之術語。分析如后:
(一)中共陸軍
主要用於本土的防禦,快速反應部隊具備高度的打擊力、機動力、防護力,可在24小時內投入境內任何區域進行作戰。總數約155萬人,是共軍的主體力量;兵種包含步、砲、裝、工程、通信、防化、防空及陸軍航空兵等,是世界各國陸軍中規模最大的,與俄羅斯並列傳統陸權大國之一。2015年12月31日陸軍司令部正式成立,共18個集團軍的機動作戰部隊,分布於五大聯合戰區。目前編有約15個師,120個旅。早期以量取勝,儘管裝備落後,韓戰時仍讓美軍等聯合國部隊吃過大虧,20世紀中後期隨著經濟發展,機械化、信息化的實現,中共陸軍正在向「全域化」發展,利用直升機航空隊和高速鐵路實現兵力快速機動,並大力發展預備役,從而減少常備軍數量。未來中共陸軍將朝精兵、軍民合成、快速機動、反恐作戰、邊境防衛、急難救助等發展。「以質換量」已成為共軍的新趨勢。
(二)中共海軍
是中共的海上武裝力量,五大軍兵種之一,下設海軍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裝備部、北、東、南海艦隊、航空兵、陸戰隊、試驗訓練基地、海軍各院校等。平時實行作戰指揮與建設管理合一的領導體制,由海軍機關、艦隊、試驗基地、院校、裝備研究院等構成。兵種計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陸戰隊(含岸防部隊),水面艦艇部隊編有戰鬥艦艇部隊和勤務艦船部隊4。下轄南海、東海、北海三個艦隊,均為副大軍區級,主官為中將或少將級別。每支艦隊下轄若干個艦艇支隊、艦艇大隊、水警區、和海軍航空兵等,兵力計有23.5萬人、艦船300餘艘、飛機600餘架。
中共海軍的建軍目標可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為有效的遏制和打贏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為臺海衝突做準備;其次為捍衛海洋國土、保障海洋資源、擴展海上防禦縱深,朝向藍水海軍(Blue Water Navy)邁進。中共海軍深知提升艦隊戰力,必須擁有更新、更現代化的戰艦與潛艦,由於海區防禦範圍擴大,艦艇的武器配備需具備應付多元威脅的作戰能力。中共從加強研發產製與對外採購兩方面著手,進行現代化建設;為了因應未來攻勢需要,中共建造了多艘可執行垂直整補的大型油彈運補艦,並研發製造氣墊船等「地效翼飛行器」,也有龐大的商船船隊,兩棲作戰時可與機漁船併用輸送登陸部隊5。近期以來,有關共軍體制改革的消息不斷傳出,號稱「臺海鐵拳」的浙江杭州的第一集團軍,其下屬的兩棲機械化步兵第一師進行編制改革,從陸軍劃轉為海軍陸戰隊;相應地,位在廣東惠州的兩棲機械化步兵第二師,也同樣劃轉為海軍陸戰隊。由於上述兩單位是過去共軍攻臺採取搶灘登陸的主要戰力,此次傳出職能改變是為應對海外利益保護的需求。分析指出,由陸軍機械化部隊調整適當兵力加入海軍,擴大陸戰隊總規模,將為中共組建強大的全球快速反應力量。推測未來可在有兩棲作戰需求的東部戰區與南部戰區,各設1個陸戰隊集團軍軍部,每個軍部下轄若干旅,每個旅下轄若干營。
(三)中共空軍
中共的空中武裝力量,由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砲兵、雷達兵和空降兵等五個兵種組成,擔任國土防空、支援陸海軍作戰、對敵後方實施空襲、進行空襲與航空偵察等任務6。中共目前在距離臺灣不需再加油之作戰範圍內部署戰機490架,另機場也有供額外數百架戰機起降的能力。目前中共戰機更新及購置先進戰機的比例,已逐漸提高。截至2013年,共有398,000名人員與逾3,300架軍用飛機,其中2,100架為戰鬥機及轟炸機,攻擊機。所屬部隊的組織結構為:軍區空軍、基地(副軍級)、師、旅、團(場站)、大隊(營)、中隊(連)。一個航空兵師包括2~3個飛行團,2~3個場站(正團級)組成,其中飛行團下設3個飛行大隊(正營),1個機務大隊(正營),機務大隊由3-4個機務中隊組成(正連)。
(四)火箭軍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砲兵部隊」(簡稱二砲),2015年12月31日改組成立「火箭軍」,由陸軍附屬兵種成為與陸海空三軍並列的第四個獨立軍種,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及作戰保障部隊組成,兵員約9-12萬,改組的政策轉變,是參考蘇聯戰略火箭軍的經驗,在實現陸海空三位一體立體核威懾力量的目的7,以地對地戰略飛彈為主要裝備、擔負核反擊戰略作戰任務的戰略性獨立兵種,武器主要為核彈頭或常規彈頭的戰略飛彈,包括短程、中程、洲際彈道飛彈,遠程巡弋飛彈還分為陸基車輛發射和水下潛艇發射。中共擁有世界上最積極主動的彈道飛彈發展計畫,目前正在發展測試攻勢飛彈,並且建構更多飛彈部隊,在質量上提升其飛彈功能及發展出能反制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之方法。
(五)戰略支援部隊
2015年12月31日成立,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後組建而成的」。而外界根據其臂章猜測戰略支援部隊可能包括電子對抗、網絡攻防、衛星管理等方面力量。中共軍事專家尹卓稱,戰略支援部隊主要的使命任務是支援戰場作戰,使共軍在航天、太空、網絡和電磁空間戰場能取得局部優勢,保證作戰的順利進行。具體地說,戰略支援部隊的任務包括對目標的探測、偵察和目標信息的回傳;負責日常的導航行動及北斗衛星和太空偵察手段的管理工作與電磁和網絡空間的防禦任務8。尤其中共自行研發的人造衛星區分「氣象觀測」、「科研試驗」、「資源探測」等系列,雖大多屬非軍事用途,但均具備「軍民兩用」特性,戰時將可全部轉為軍事作戰之輔戰工具。例如「東方紅」系列衛星可做為軍事通訊與指揮工具;「資源」系列衛星之遙感探測資料可供作對地攻擊巡弋飛彈之電子地圖資料;「風雲」系列衛星有助於掌握戰區氣象變化;「海洋」系列衛星可幫助海面、水下與兩棲作戰部隊發起作戰時海象的分析判斷;「北斗」系列衛星有助於敵方目標的定位、戰具與作戰人員機動時換算導航精度等9。
參、中共武力犯臺之戰役構想
一、軍事戰略思維
中共面臨長期、複雜的安全威脅與挑戰,建軍備戰不可停歇,因此要積極推動具「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建立一支「能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信息化部隊,同時將「非戰爭軍事行動」做為未來軍事力量運用的重要方式。要以理論研究為先導,加強對國際戰略形勢、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形勢下治軍特點規律的研究;積極組織協調機關、學校、科研單位和部隊,系統研究重點難點問題;要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進入決策、進入訓練、進入戰鬥,盡快形成戰鬥力10。依據「打得贏」、「不變質」的原則,預判未來中共軍事戰略可能發展如下:
(一)確立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戰略思想
中共在後冷戰時期重新思考與修正戰略觀點,最主要的便是認為全球性核戰與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大為降低,代之而起的是有限戰爭與局部戰爭,因此軍方在和平時期的戰備整備與建軍方向由「早打、大打、打原子彈」思想,轉變為「和平時期的建設」到「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戰略思想。中共依據「打得贏」、「不變質」的根本要求,特別強調要以理論研究為先導,加強對國際戰略形勢、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形勢下治軍特點規律的研究,深入落實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加大軍事工作謀劃指導力度,圓滿完成黨中央及中央軍委賦予的各項任務,努力開創軍事工作新局面。
(二)強調建設軍隊現代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1
中共「三步走」,第一步:2001年前,為打基礎階段,以培養高科技人才、加快引進和研製軍事高科技裝備及完成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換裝為重點。第二步:2010年前,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全面發展階段,以加速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形成戰力,高技術裝備基本配套,形成系統;高科技軍事幹部滿足國防與軍隊建設為重點。第三步:2050年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全部完成,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簡言之,近程方面,軍隊建設是為改革開放提供穩定和平穩定的環境,為今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遠程而言,在建國100年(2049年),中共國防發展能夠成為強國地位,與美國並駕齊驅,實現國防現代化的理想。
(三)建立遠洋戰力
發展遠洋制海權具體的工具就是具備長期離岸作業能力的遠洋艦隊。中共已將以往「近岸防禦」戰略,發展為更積極的「近海防禦」戰略。「維護海洋權利和利益」是中共的經濟與政治力量海上通道展現,提出了替代「近岸積極防禦」(Offshore Active Defense),強調在第一島鏈內的沿海防衛,此新觀點被稱為「遠海防禦」,強調在第一島鏈外進行多面精確打擊,並在中共所稱的200浬經濟專屬區(EEZ)以外地區進行作戰,為海岸線防禦增加一層戰略縱深。中共堅信需要更多的大型/中型戰艦及艦載航空兵、提升C4ISR、還有長程支援艦能力。然而,一些中共學者也表示擔憂,認為這可能會使中共與其他國家產生對抗。無論中共是否決定追求遠海防衛,其戰略概念似乎都逐步將保衛海洋利益視為保衛國土之外的另一個軍事現代化動力。
(四)強化科技興軍、科技強軍,講求科技練兵與聯合作戰
中共指出,在未來戰爭的戰場上,誰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比較容易取得優勢和主動權。貫徹科技強軍戰略,最基本的是要抓好人才培育,提高官兵科技素質。共軍軍隊建設較缺乏三軍聯合作戰之實踐精神,近年來已致力改善過去以地面部隊為主的單一軍種作戰,近年演習中顯示,以強調在積極防禦的原則下,整合陸海軍戰力,因應高科技武器之攻擊;採取縱深多層防衛,重要海岸地區則向外(東南海域)建立戰略海域緩衝區;並積極擴建現代海空軍,加強聯合演訓,注重攻佔外島作戰與陸海空三棲作戰作戰能力;另中共國防大學研製「戰略決策訓練模擬系統」和「戰役指揮訓練模擬系統」,聯通共軍訓練資訊網,可實施遠程異地多點訓練,以因應現代高技術戰爭具有資訊化網路化之特徵,並持續開展新「三打三防」科目訓練與加強研究「抗美奪臺戰術」演練,包括「打隱形飛機、打巡行導彈、打武裝直升機,防精確打擊、防電子干擾、防偵察監視」,明顯是針對美國而來,透露共軍攻臺時,一旦外國勢力介入,抗擊將以對美為主,對日為輔12。
(五)強化資訊作戰、籌建知識戰爭樣式
近年來中共戮力資訊化作戰之軍事理論研究,提升領導幹部素質,強化基地經營,院校資訊化建設及大規模建構地下化長程通信光纜及軍事資料庫,為發展「資訊戰」建立基礎。由於電子戰不斷走向綜合,拓展和昇華為資訊戰,「網電一體化」成為未來高技術戰爭發展的必然趨勢。知識戰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作戰,是建立在對知識的掌握應用佔有和對抗之上的作戰。它包括資訊戰、基因戰、生物戰、太空戰、氣象戰等。資訊戰可以說是目前知識含量最高的戰爭,在資訊戰中,敵對雙方爭奪資訊的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成為作戰的焦點,雙方資訊的蒐集處理評估系統成為打擊的重點。面對資訊的處理評估和分發的過程正式知識的擴散與運用的過程。知識與資訊的關係極為密切,資訊技術是知識傳播的載體,知識通過資訊的流動產生價值13。
二、中共犯臺可能行動
(一)先期(遣)作戰
中共可能在對臺有限度戰役中,除可能結合明處與暗處的經濟、政治活動,也可能包含對臺灣政治、經濟、軍事 設施的電腦網路攻擊,以打擊臺灣人民對領導階層的信心。中共若對臺用兵,為掌握「制空」、「制海」,癱瘓我交通及指、管、通、情系統,阻礙我兵力機動及轉用,削弱我之戰力,瓦解我民心士氣,必然實施先期(遣)作戰。研判將運用有限度的短程彈道飛彈攻擊與精確導引武器打擊空防體系,包括:機場、雷達陣地、飛彈、太空載具,及通訊設施等可削弱臺灣的防衛力量,使臺灣軍事與政治領導階層失去功能,更能降低臺灣人民之作戰意志。
(二)現階段可能行動
1.正規軍事程序之強攻行動:
(1)海空封鎖或宣布關閉我港口機場,以戰逼和。
(2)海空飛彈攻擊,以戰逼和。
(3)攻佔外島之一部(烏坵、東沙、馬祖、金門),以戰逼和。
(4)攻佔澎湖,以戰逼和。
(5)高技術條件下三棲進犯直攻本島。
2.準軍事威脅行動:
(1)在當面地區演訓。
(2)擴大偷渡滲透。
(3)潛艇進入海峽製造漁事糾紛。
(4)共機出海。
(5)干擾我外島運補。
(6)空中攻擊外島一部。
3.奇襲攻擊行動:初期以偷渡與潛伏人員,分別於本島各地製造暴亂,擴大島內動亂,為軍事行動創機,續以空(機)降突擊,迅速奪取機場、港口,實施行政下卸,增長戰力,或進而轉奇襲為強攻。
(三)可能行動分析
中共準軍事性威脅行動因涵蓋範圍、作戰時間、影響層面甚廣,不在此分析,而攻佔外島部分,因中共將失去突然性優勢,且把戰力耗費在金馬將得不償失,無法發揮決定性戰果,故亦不予分析;僅就海空封鎖、攻佔澎湖以及三棲進犯直攻本島等三種可能行動分析如下:
1.海空封鎖、以戰逼和:
決心對臺動武前,海、空封鎖必為其先期作戰之一環。如對外宣稱「臺灣問題為中國內政問題,外國不得干涉」或宣布航向臺灣的船舶,須先進入大陸港口以進行安全檢查;在鄰近港口區域宣布演習或是飛彈射擊區域均可造成相同效果,以迫使港口關閉及商船改向,全面性的禁制模式,將阻斷我進出口貿易,扼殺民生,迫我就範。研判實施手段為:
(1)封而不鎖,以瓦解我民心士氣為目的,宣布將於若干時日後對臺澎地區實施全面或局部封鎖。其生效時間則係研判足以造成我政、經發生混亂或其完成武力準備進犯時,並藉此期間從事國際間之外交折衝,為其犯臺製造有利環境。
(2)以潛艦與大型水面艦為主,小型快速艦艇為輔,在海航與空軍兵力配合下,全面封鎖臺澎主要港口,置重點於基隆、高雄兩港。
(3)以潛艦與小型快速艦艇為主,配合海航與空軍兵力封鎖臺海,另以大型水面艦分由東海、南海進入太平洋繞越至花東外海會師,對我全面實施封鎖。
(4)以試射導彈為藉口,將目標區訂定各主要航道之延伸線上,封鎖臺澎海域,對我實施恫嚇。
(5)以潛艦與小型艦艇、大量的機漁船於臺澎海域及主要航道,製造糾紛,藉口報復,進而實施封鎖。
(6)以潛艦與水面艦艇配合海航與空軍兵力,阻斷臺海對外交通,封鎖外島海空運補。
運用海空兵力長期封鎖,孤困臺灣,無法短期內迫使臺灣投降,而且中共東南沿海諸省份的經濟將受到致命影響,且中共的經濟和政治秩序可能因此而失調、失序。故中共在攻臺戰役中使用長期封鎖的作戰方案甚微。
2.攻略澎湖、以戰逼和:
中共現階段兩棲作戰能力不足,但有能力攻佔澎湖,在奪取「可用臺灣」前提及政治環境有利情勢下,判將採「攻略澎湖,以戰逼和」,採取此一行動將可獲下列戰略利益:
(1)奪取澎湖列島後即可扼殺海峽,縮短我防衛戰略縱深。
(2)澎湖具有良好機場港口設施,攻佔後可增加共軍戰機在臺作戰時間及有利於其直升機、氣墊船突擊。
(3)澎湖地形平坦,易攻難守,中共如採取速戰速決方式,在最短時間攻略,使國際間不及反應即成事實,將對其爾後作戰有利。
(4)進犯澎湖可誘(破)使我海空軍先期投入決戰,趁機殲滅我海、空主力,以利爾後犯臺行動。
(5)攻佔澎湖不致破壞本島經濟建設設施,又能獲取極大的戰略及政治利益,有利其「統一」與進行「接收」工作。
(6)澎湖列島為臺灣西海岸之防衛屏障,失陷後將嚴重影響我之防衛作戰,瓦解我民心士氣,達成其以戰逼和之目的。
3.三棲進犯、直攻本島:
就現階段中共兩棲輸力及空(機)降能力而言,雖不足立即對臺實施三棲進犯,然當臺灣宣布獨立或時機對其有利時(國際無暇顧及、兩岸軍力差距過大、島內發生動亂等),直接犯臺。
總結中共武力犯臺的過程,不外奇襲與正規三棲突擊作戰方式。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大凡作戰,以正兵當敵,以奇兵致勝,沒有正兵,奇兵必敗。畢竟奇兵不能消弭臺灣軍隊實力及臺灣的有生力量;有生力量在,戰爭就會繼續進行。如果人類僅僅在沙盤推演之後,便有一方認輸,那麼戰爭早就從歷史中消失了,況且在用兵的過程中,情況還會千變萬化!這就是戰爭藝術與軍事科學之差異。
肆、我們應有的戰略作為
一、軍事戰略方面
因為地緣的關係及國際因素的限制,臺灣在建構國防武力方面受到許多制約,例如發展攻擊性武器受限制在中共的核武威脅下無法發展核子武器、軍購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限制等。因此,只能採取「守勢戰略」因應中共的威脅。「守勢戰略」本身原就存有許多求勝的窒礙,加上前述的制約,成為臺灣在國防軍事方面的弱點(國防無自主能力、難以發展有效反制武器等)。惟人類戰爭史上鮮少由採取守勢作戰成功的例子,策定守中有攻、有攻有守的戰略思維,建立優質具有攻、守能力的國防武力,才能確保守勢作戰的成功;然而以戰爭解決問題,雙方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兩岸之間的問題是以政治問題為核心,尋求政治解決兩岸爭端,才能達成雙贏局面。
面對兩岸軍力持續失衡,中共兵力對臺已具備從東西岸同時進擊能量,行之多年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指導,改成「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重層嚇阻」是運用多層嚇阻手段,達成防衛固守之目的,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發揮聯合戰力,使敵陷入多重困境,嚇阻其不致輕啟戰端。「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國防部已做多次電腦模式模擬和整合評估,相當嚴謹,同時也參考林中斌教授的「多重嚇阻」概念,最後修訂提出「重層嚇阻」策略。畢竟「有效嚇阻」是20年前提出的,那時的兩岸海空軍兵力,還可以應付,現在兩岸軍力早已失衡,國軍不發展核武,蔡英文總統也決定不發展中程飛彈,在沒有戰略嚇阻能力下,根本達不到「有效嚇阻」目標14。而臺澎防衛對地面戰鬥的指導,除了強調反機降、反登陸外,對於敵人深入內陸作戰,應發展城鎮作戰等相關戰術戰法,列入年度訓練必要科目,藉以在戰時發揮阻滯敵軍地面部隊的挺進的效果。除此之外,如何增加臺海當面的預警能力、如何保持臺海的海空優勢(有效時間的爭取海空優勢),如何組建聯合防空作戰體系,如何巧妙的透過亞安體系之設立,結合區域內其他國家的力量,共同嚇阻中共軍事崛起,將成為「重層嚇阻」戰略下的積極考量。
二、經濟戰略方面
中共經濟崛起,對我們是一項挑戰、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威脅。只要臺灣不牴觸中共的政治企圖,在兩岸維持現況的情況下,中共不會輕舉妄動,在經濟上報復臺灣;但只要臺灣超越底線,中共極可能會竭盡一切手段在經濟上制裁臺灣,甚至武力相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謝林曾經表示,兩岸關係不是零和遊戲,建議臺灣和中共可以發展更緊密兩岸關係,要把臺灣視為全球經濟體系的一員,臺灣企業不僅與中共要競爭合作,也要和美國、澳洲、越南等地競爭與合作,不要過度擔憂依賴中共太深,畢竟,美國過去對中共也犯過同樣錯誤15。
因此,爭取臺灣優勢,運用臺灣在人才、技術、管理、銷售、同文同種等優勢,左右中共企業與產業發展,這是經濟戰略爭取優勢作為最有效的方法。臺灣的經濟若能融入區域經濟體系,將能分散對中共的依賴及東協諸國與大陸貿易自由化對我產生的衝擊,而改善投資環境與兩岸關係,將吸引外資進入臺灣,只要大量的外資進入臺灣,一來可以改善臺灣的就業市場,二來可以減輕對中共的依賴,自然就可以獲得經濟安全的保障。
三、政治戰略方面
政治實為兩岸問題的結構性因素,要維持兩岸人民都可接受的和平與未來走向,才可能創造雙贏的局面。站在臺灣的立場來看臺灣的未來,來看臺灣和大陸間的關係,都要從「以民為本」的原則出發,分析這兩個地區間共同的利益和個別的矛盾,並兼顧目前的處境和未來的願景。個人認為,許多長期的因素,如民族的共同性,包括血緣、風俗、語言,如經濟發展上的互補性,如歷史文化上的認同感等等,這兩個地區都無對立的矛盾,只有共同的利益。不損害臺灣人民幸福,以及盡其在我的影響大陸的民主與自由化,將是臺海安全的一大保證。
兩岸之間是一個不同大小的政治實體,在兩個權力高度不對等的國家之間,如果發生巨大爭議,則對於小國的政策選項將產生重大的制約作用,並且對於雙方的互動結局造成顯著的影響。現階段兩岸政治、軍事等敏感議題對話條件並不成熟,想想昔日鄧小平南巡時提出的經典話題「發展才是硬道理」,因為鄧堅持改革開放,要求幹部換腦筋,大膽改革、勇於試驗、不要怕犯錯誤,揭開改革開放新頁,似乎「發展才是硬道理」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最好辦法。因此,臺灣在兩岸互動中,掌握「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關鍵因素,積極找尋與發掘自己的優勢,強調「臺灣主體性」與「人民的意願」,符合臺灣的基本動向,積極爭取13億中國人的認同,將能求取臺灣最大的安全空間。
四、文化戰略方面
文化的形成,是一國的國民在一個國家或地域中營生,受到該地域風土的影響,與自然生態調和而創出的有個性之獨自的文化16。臺灣現代文化,一方面是自大陸移植而來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外來的世界性文化,兩者互相交織而成的。嚴格的說,是受到歷史上「分與和」的影響。國家民族的分與和,除武力等人為因素外,就自然因素言,實來自於認同。而認同的形成每與社會與文化有密切關係。社會是由人群而組成,一個人群長期的共同相處,會產生共同的生活習慣等,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傳統與文化,亦因此而產生認同17。
一般而言,本鄉本土意識容易產生「愛鄉」,民主政治的地方分權,尊重個體,將導致民族意識缺與「愛國」的觀念趨於淡薄。任何一個文化,就地區的分布而言,均可分為核心地區與周邊地帶。文化地域的發展,總是由核心地趨向周邊地帶的擴張,使大傳統整合小傳統,進一步取代小傳統。亦即文化核心的部分不斷擴大,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而促使周邊的人群產生對核心部分的認同。臺灣的文化發展亦是如此,兩岸由於長期的分裂局面,同時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當然會改變認同感。臺灣由於歷史發展的關係,對於國家認同有許多轉折,也造成人民對此一議題的混淆,「國家認同」是引發兩岸衝突的核心問題,國人應建立正確的國家認同,以避免中共對情勢的誤判與威脅,進而增加臺灣的安全保障。
伍、結語
習近平可能在他2021年前後發動對臺的統一戰爭嗎?當然這個預測是基於客觀條件上理性的分析。儘管兩岸整體的軍事實力是有明顯差距,可是如果把戰爭範圍縮小在臺灣海峽周邊地區的話,中共不見得占有優勢。因為臺灣有長期的軍事部署以及美國、日本的後援,中共不見得能夠輕易占到便宜;但真要武統臺灣,不可能只用導彈摧毀臺灣的重要設施,最終一定要登陸佔領。在臺灣海峽有限的空間裡,中共船艦想要穿越臺灣的火線順利登陸,並非易事;何況如果戰事不如預期順利,可能導致中共或共軍內部,出於對戰爭的看法立場的不同,而帶來政權崩解的危險。
中共對臺動武,理論上不但有其能力、有其需要、也有其誘因。兩岸潛在的危機,確非危言聳聽,絕不能等閒視之。處此情勢,臺灣必須盡一切力量,阻止此一危機由理論演變為實際行動,讓中共從現實環境中瞭解武統之不可取。因為就算共軍擁有犯臺的軍事力量,真正的難題,不是在於攻下臺灣,而在於攻下臺灣,然後呢?對臺灣方面,經濟民生的災難尚在其次,戰爭將一舉毀去臺灣過去數十年努力所建構的制度文明,經濟尚有短期回復的可能性,但制度文明的破壞,卻往往是不可逆的。另一方面,大陸也將同時為武力犯臺付出極大代價,留下難以處理的可怕包袱。軍事上的成本會不會拖垮財政?國際社會雖未必會以武力介入,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必然會採取一定的經濟、外交的對應手段,這必然會重重傷及大陸乃至世界的經濟穩定,對於仍以「拚經濟」為治理核心的大陸當局來說,經濟受重挫,也將連帶傷及其統治正當性。
綜觀人類文明的歷史,戰爭從來沒有被人類掌握控制,從而得以避免發生,特別是在衝突的一方錯誤地估計自己的軍事實力,驕傲地認為對手軟弱低下,不堪打擊的時候,戰爭往往就發生了,而且戰爭的結果是輕敵者付出巨大的無法彌補的代價。隨著臺灣獨立聲音的高漲,中共對臺態度的恐嚇之聲反而漸弱趨平。這個重要信息表明,中共應已瞭解恐嚇威脅不能使臺灣就範,戰略名言:「一切要作最壞的打算和準備。」2020的總統大選將是臺灣關鍵的一年,中共十九大順利閉幕,內部情勢穩定,而日本正準備奧運,同時南、北韓衝突持續不斷,美國以其「國家利益」為導向,必然牽引著美、中關係的正常化。換言之,時間對中共有利,在這種複雜敏感的局勢中,臺灣唯有掌握關鍵嚇阻力量以及妥善因應變局的機制和準備,時時居安思危、戒慎提防、才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最有效依靠。

註1:金燦榮,<大陸對臺四階段曝光 最快2021年完成統一>,中時電子報,2016年6月1日,http://blog.xuite.net/coins888/twblog/418677179-........,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日。
註2:趙春山,<以突破僵局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聯合新聞網,2017年10月30日,https://udn.com/news/story/11321/2786184,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日。
註3:蔡之中,<面對十九大後中國「政硬經軟」戰略挑戰,蔡政府是否現於被動?>,關鍵評論網,2017 年8月30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7427,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日。
註4:<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日。
註5: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3.
註6:廖文中,《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頁359。
註7:<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9B,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日。
註8:邱越,〈尹卓 戰略支援部隊負責太空網路電磁空間,貫穿整個作戰〉,人民網,https://m.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01_05_346981.shtml,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日。
註9:廖文中,<中共組建「天軍」發展「星戰」>,收錄林中斌主編,《廟算臺海》(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12月),頁480-511。
註10:新華社,2001年1月11日北京電。
註11:陳子平,〈透視2008中共白皮書〉,青年日報,2009年2月4日,版7。
註12:平可夫,〈中共軍演,向美示警意味濃〉,《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日。
註13:餘陽,〈中國軍方開始注重資訊戰〉,《香港廣角鏡月刊》,2001年3月,頁42-45。
註14:呂昭隆,〈「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指導,改成「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中時電子報,2017 年3月13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3000323-260108?
註15:謝林,〈臺灣和中國放輕鬆點~兩岸非零合遊戲〉,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gb/6/11/2/n1507649.htm,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日。
註16:鄭欽仁,《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臺北市,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1年),頁14。
註17:關於國家民族的認同問題,可參閱李國祈〈滿清認同與否定-中國近代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演變〉收錄於《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集》(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9年),頁123-157。

公告日期: 2018-02-12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