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專區

:::

曹操人才統御之探討
涂榮華  博士
提  要:
一、西晉陳壽寫成的《三國志》,是離三國時期較近的史書,其論述的內容貼近史實,對曹操的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華能合理論述。陳壽稱曹操是超世傑出的人才,是出自史實觀點下的看法。
二、近代不少學人,開始翻轉民間對曹操不好的觀感,而持較公允的評價,認為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能開創非常事業與建立非常功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顯現曹操的所作所為是三國時期真英雄的表現。而曹操偉大之處,正是擁有獨特的人才統御術,此乃值得學習的地方。
關鍵詞:曹操、人才統御、權謀
壹、前言
中國歷史有一位被眾人描述成奸臣的人物—曹操,其充滿負面評價,如奸雄、挾天子令諸侯、權謀、濫殺無辜、殘暴、多疑、寧我負眾人等不堪語彙。不過經筆者探索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後,發現正史所描述的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文學家和詩人,具有遠大眼光、謀略出眾和善於用人等雄才大略,重要的是在漢末王室衰敗後,仍未覬覦皇位稱帝,反而採取一系列政治、軍事、民生諸措施,努力維護漢朝後期的正統,堪稱一位了不起的歷史人物。
貳、曹操人才統御術
東漢末年混亂時局下的曹操,能傲視群雄,甚至一統中原北方,確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故近代學者對曹操持正向看法者,有民國時期的學者魯迅,就稱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1另外國學大師章太炎也評「中國的人才,越到後世越衰落,所以當異族憑陵之際,出而主持國事者,只會做趙匡胤,做秦檜,卻不會做魏武帝,做宋武帝。」2其中顯示的是曹操有值得我輩效法的地方,故以內化與外顯來說明曹操特有的人才統御作為。
一、內化令人信服的基本學養
曹操身為領導者,確有令人服氣的領袖才能,就其內化的基本特質來看,歸納起來有不斷學習的典範和深藏儒家思想的底蘊二項,分述於後。
(一)不斷學習的典範
陳壽稱曹操是「文武並施,禦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3曹操文武兼修,是文武全才的人物,不論身在哪裡,總是手不釋卷,認真研讀各種書籍,白天探討用兵法則,夜晚就獨自思考經傳文學,顯見曹操自學甚勤,也酷愛詩詞歌賦,擅吟詩作對,雅好絲竹管絃,每有文學新作,就令人譜上樂曲編為樂章,是很有文化底蘊和品味的人4。
1.居領導地位的文學造詣:
曹操是政治奇才,軍事上有雄才大略,自漢末獻帝建安年起,三十餘年都忙於用兵理政,同時生活上卻喜歡文學、音樂,特別在文學上的成就,傲視千古斐然可觀。
沈德潛指出〈蒿里行〉、〈薤露行〉兩首古辭,是送人出殯的輓歌,曹操卻用來寫漢末時事,開啟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聲,所以沈德潛才評:「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5這是曹操繼承樂府寫實主義的創作傳統,一方面在詩篇中真實描寫漢末的大動亂、大分裂,表現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另方面又藉詩歌抒發自己想在混亂時局裡,建立偉業的雄心壯志。若從中國文學發展史來看,曹操的詩歌古質沉靜,橫槊賦詩確具文學造詣6。
不只曹操,還與其子曹丕、曹值,史稱三曹;加上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建安七子,這些文人的文采相互激盪,以風骨遒勁著稱,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語言簡練剛健,自然明白而流暢,形成文學史上獨特的建安文學與建安風骨7。此乃曹氏父子聯手獎勵當時文人所締造的成就,成為後世詩歌推崇的榜樣,也被後人尊為典範的代表,其中曹操更是建安文壇的領袖。
2.高超的軍事素養:
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說曹操是「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8此述曹操所注的《孫子》,是除孫臏外,單行本《孟德新書》裡的《孫子》,為天下最早兵書註釋之一。」9而唐朝杜牧說:「孫武書數十萬言,魏武削其繁剩,筆其經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篇。」10不管注、著、削,乃說明漢末天下動亂,曹操多留意兵家論著,可見曹操精研兵法與獨具慧眼,更是一千八百餘年前第一位選注《孫子》的人11,當為華夏古學大家12。
3.征戰實現軍事謀略:
曹操不僅論著兵法、兵書和獨特見解,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兵法帶兵打仗,且不斷打勝仗,可見其活用兵法與善戰的本事,其實戰成就分述如下。
(1)官渡戰前的征伐:
黑山賊于毒等攻東武陽時,曹營諸將認為應當還兵自救。但曹操以孫殯「圍魏救趙」之計,舉兵西入山,攻于毒等本營,于毒聞之乃棄武陽還,解除東武陽的危機;曹操進擊黃巾賊時,舊兵少,新兵不習練,舉軍皆懼,曹操乃被甲嬰冑,用盡兵力設奇計,險勝而破賊兵,受降黃巾卒三十餘萬口;呂布從東?與陳宮率萬餘人來戰,曹操兵少,便令婦人守城,埋兵在高堤裏,縱奇兵攻擊而大破呂布;曹操南征張繡,在用兵不利情況下,只好撤軍。當張繡來追時,「公軍前後受敵,乃夜鑿險為地道,設奇兵。」以步騎夾攻大破張繡軍隊,乃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謀略;曹操至下邳,打敗呂布,呂布固守,曹操便決泗、沂水以灌城,月餘,舉城投降13,其戰果豐碩。
(2)官渡戰役:
官渡戰役,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北救白馬城,斬袁軍大將顏良,袁紹發覺後派文醜渡河追趕,結果中曹操計策,又折損文醜。袁紹軍在官渡與曹操分營對峙,曹操採袁軍謀士許攸計燒燬袁紹在烏巢的軍糧,使袁軍士氣大潰14。官渡戰後曹軍攻下鄴城,袁尚為救鄴舉兵前來,曹營諸將認為應避之,曹操卻說:「袁尚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禽耳。」結果袁尚循西山來,而大破之;另袁尚、袁熙與蹋頓等數萬騎來襲,曹操登白狼山見敵軍陳列不整,便縱兵攻擊,袁尚等軍大敗,投降者有二十餘萬人;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曹操破烏桓後舉兵征伐,卻突然自柳城還,公孫康便斬尚、熙及速僕丸等人,此乃曹操知道公孫康畏懼袁尚,若曹營發動攻擊,渠兵力便匯合反擊,若不攻則各自盤算,這是局勢所然15。
(3)赤壁戰後的征戰:
三國時期的大小戰役不少,其中較為重要者有二,一是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後,統一中原北方區域;二是赤壁戰役,但此役卻讓曹操戰敗,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嚴格說來,曹操赤壁戰敗,實在是非戰之罪,並不是曹操能力不足,其述如下。
a.赤壁戰敗乃非戰之罪:
曹操赤壁戰敗,並非《三國演義》所述孔明借東風火燒連環船的精采畫面,其原因在於疾病。《三國志》提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16而《資治通鑑》所述「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17說明曹操在赤壁戰敗,乃因疾病的問題;另《三國志》裴松之引〈江表傳〉、《蜀書》、《吳書》18,對曹操在赤壁戰役的部分和司馬光《資治通鑑》所述內容大致相同,都因疾病的問題而導致敗戰,再自焚戰船而返。赤壁位於南方長江流域,因多雨潮濕、處處沼澤、高山峻嶺、重巒疊嶂,與北部乾襙天候、地形明顯不同,曹軍深入後發生水土不服是正常現象,因而染疾造成戰力受損,實是非戰之罪。
b.後續的征戰:
曹操赤壁戰敗後,仍積極對各方不服勢力進行征伐,如馬超與韓遂等多位軍閥起兵反曹,率漢、羌、胡等聯兵十萬人馬進逼潼關,曹操用離間計令馬、韓內訌,接著與之會戰,先以輕兵挑之,久戰之後,縱虎騎夾擊大破。對此役曹操知道敵軍守潼關,若曹軍入河東,敵必引守諸津口,則西河不可渡;曹軍舉兵向潼關,敵便全力南守,西河防備一虛,曹軍便可派二將率兵輕取。另交戰開始後,敵每一部隊趕到,曹操便有喜色,此乃關中地廣,敵軍分守險要地,要征服,沒有一、二年無法平定;現在都引兵前來,敵軍聚集雖多,卻是誰也不服誰,軍無主帥,可一舉擊滅19。可見曹操對戰局瞭若指掌,也精於軍事理論與作戰實務,實是令人服氣的地方。
(二)儒家思想的底蘊
漢朝時期的儒學異化現象,讓曹操自我意識覺醒,便在傳統儒家思想下雜柔法家,如同曹操對自己治世之策的說明:「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20很明顯的在德行概念下,曹操治理施政仍有儒家思想的根底,和擁有滿懷匡復漢室的理想,便以此勤王、平亂、伐異。這無非想恢復中原時局的穩定,讓連年在戰亂中貧苦百姓企及和平的願望實現。
1.解決民生問題:
為官之道,絕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或只講關說求官位,而是要顧慮天下蒼生,為百姓謀取福祉,此乃儒家仁民愛物的表現。曹操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最顯著的是對百姓生存問題的關注,如採取「屯田」策略和獎勵農耕,就是具體有利於戰亂百姓謀生的政策,使黎民百姓有田地耕作,面臨戰亂的疾苦,能獲得平復和緩解,更在北方統一後,使黃河以北成為當時民生狀況最好的地區,充分顯示曹操卓越的政績,也是曹操懷仁為本的作為。
此外,對戰亂尤甚地區的百姓,曹操會格外體恤,在結束與袁紹交戰後下令:「河北催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甚至戰死沙場的將士,都給予人道關懷,做妥善安置,故下令:「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21展現仁民的胸襟,如同儒家關注民生,主張「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般22,只有讓人民過豐衣足食的生活,才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
2.重視孝道本質:
曹操具有孝行,二十歲便舉孝廉為郎23,常從「孝」的角度去察覺人情世故,如陳琳與曹操為敵時,寫了一篇檄文痛罵曹操。當陳琳歸順曹操後,曹操說:「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身,何乃上及父祖邪?」對陳琳辱罵自己祖先的憤怒,乃為孝道表現,是可理解的。曹操在兗州時,東平畢諶的家人被張邈抓起來,曹操說:「卿老母在彼,可去。」諶當場表現忠君無二心,可是離開曹營後就逃跑,後來畢諶被曹操生擒,大家都為諶擔心,曹操卻說:「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24便讓他擔任魯相,是曹操對孝子禮遇和敬重的表現。
3.維護儒學秩序與禮教:
曹操本人喜讀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可知曹操對經傳的春秋、禮記、詩經,連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涉獵,當能通曉古文經學25。身為一代梟雄,腦子裡是深受儒家王道政治天下大一統觀點的影響,認為天下只有實現統一才會安定,只要國家安定,百姓才可安居樂業。所以,曹操在第一道〈求賢令〉裡,就明顯的自比齊桓公和晉文公26,要匡輔王室和求取社會秩序的建全與安定。特別在夏侯惇勸曹操順民意稱王時,曹操便說:「施於有政,是亦為政。」27就是重視政治秩序,此乃儒家治理國家的最高原則。
儒家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28,是講求忠義操守的行為,是注重君臣之禮,也是君臣之道。從曹操一生經歷來看,不僅在太平之世講究「禮」、「德」,在亂世之中,更隨著時機和遭遇的不同,將儒學加以運用,以達「禮義興,才能天下平」29的儒家思想。東漢自和帝以後,政教陵夷,外戚、宦官相繼擅權,後黃巾起義,繼以軍閥混戰,漢朝天下早已名存實亡。曹操卻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方針,侍奉漢天子不稱帝的作為來看,就是維護漢帝君臣之禮的儒家精神。
4.名正言順的領導框架:
在儒家思想的底蘊下,曹操養成牢不可破的忠君意識,其重要的表現便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統框架,且是一輩子的侍奉漢獻帝,並非口號而已,其述如後。
(1)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末天下諸侯都擁有個人的武裝軍隊,都在積極建立自己的霸業。這種現象造成中央政府內輕外重的形勢。對此,漢末王室沒有能力處理地方實力的問題,只好承認各諸侯的地位並任其發展。當時兵荒馬亂之際,具有野心的軍閥都想稱帝,最初提出謀廢靈帝想法的是?州刺史王芬30;之後有做皇帝夢的董卓;還有建安二年(西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31,是漢末稱帝最早者;袁紹亦不忠漢室想要建立自己的王國;劉備也一直謀劃自己的版圖32;孫權同樣積極策劃興建新的王朝33。
「挾天子」乃東漢朝廷由外戚大將軍何進把持,召喚西涼刺史董卓進京謀誅宦官,何進卻被宦官所殺,當董卓率兵進洛陽城掌權後,廢少帝逼死太后,在宮裡作威作福,朝廷大權都在董卓的控制下,之後為鞏固地位,便焚燒洛陽城,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董卓沒皇帝命,被呂布所殺。其次是袁紹的謀士沮授、田豐所提出的,沮授說:「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田豐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35不過,袁紹沒有遠見,覺得弄來一個皇帝反而多事,就放棄了。
(2)曹操奉天子不稱帝:
曹操秉持的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果斷採納謀臣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又在荀彧勸說下,乘獻帝出走時勤王迎帝,故在漢獻帝建安元年(西元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從洛陽遷都許昌,使曹營威勢大增,也使漢室得以保存。
袁術、袁紹、曹操、孫權、劉備諸人當中,最有實力稱帝的就是曹操,卻始終沒有稱帝。就連孫權上書稱天命,說曹操該做皇帝,曹操將書信示眾,陳群等就上言勸進,曹操便說:「欲踞吾著爐火上邪。」說明自己不肯做皇帝。《三國志》裴松之注提曹操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是引周文王匡輔王室來比喻自己,正見曹操不肯篡漢心之堅36。
曹操可篡漢而不篡漢,直到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去世時,都以漢朝宰相自居,始終擁戴漢獻帝,前後達二十四年之久,終究沒有篡奪皇位。這在東漢末年,皇帝合法權威喪失殆盡,不受多數士人擁戴下,如果沒有曹操撐起一片天,不知又有多少人想當皇帝37,甚且蜀的劉備、吳的孫權都先後稱帝,曹操仍未篡漢稱帝。如果沒有曹操的擁謢漢室,在兵慌馬亂的時代,已無發言權的漢帝,或許早就在戰爭中自然消逝。
曹操不廢帝自立,不光嘴上說漂亮的話,而是真心誠意去落實,曹操對漢獻帝一直奉行「以大事小」的作為,絲毫不以為忤38。這在幾方面的表現中顯露無遺,首先在軍閥割據的慌亂局勢,君王衣食住行樣樣都無法自主與如意,曹操對獻帝是真的侍奉,至少表面功夫做足,還蓋景福殿給獻帝住,皇帝總算有點尊嚴39;其次,曹操向漢獻帝供奉御物計達十四次之多,每次不少於三十種;最後,還把他三個女兒獻給漢獻帝劉協為妃40,顯然曹操忠君道德觀的重視,是非價值也非常清楚。
(3)奉天子對時局的正面價值:
東漢末年禮崩樂壞、諸侯自立,漢獻帝已失去天子的威儀,不但不被尊崇,還失去對諸侯的號召力。「奉天子」不能說是一種有效的謀略,在實際戰爭中奉迎天子並沒有多大效果,甚至遭諸侯的譏笑與攻擊,如董卓、楊奉等人是典型的例子41。故曹操要迎漢獻帝時,曹營一些將領表示懷疑。因為當時漢室已虛有其表,天下士人離心力十分強烈,「奉天子」並不能命令諸侯,所以曹操有天子在手,不但不能對各諸侯發號施令,還得花心思供奉天子,正如赤壁戰時,曹操與孫權、劉備對壘,曹操雖打出漢獻帝的招牌,孫權、周瑜就認為曹操是「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42,可見在漢末士族集團眼中,早已沒有漢室王朝的存在。
不過,曹操迎來漢天子獻帝,還是有其正面功能,如曹操得到大將軍和武平侯的封號,也確實擁有發號施令的權力,在正義旗桿路線下,實力便漸漸壯大起來43。此外,曹操「奉天子令不臣」的作為,在政治上佔了優勢,以丞相自居,奉詔討賊,打的就是正義旗幟44。在這堂堂正正著眼於正義下,就是捍衛漢朝王室,維護大漢帝國的統一,使曹操站在正確旗桿上,比其他諸侯有更高的戰略位置。
所以說曹操奉迎天子取得一定的效果,主要在輿論上的勝利,因中國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在漢末仍有較大影響力,對曹操事業確有一定的幫助。曹操迎天子成為一面旗幟,當時士大夫看來,曹操是忠於漢朝的忠臣,所以值得投奔,確實對士大夫產生很大吸引力。
奉天子重要的是維持了漢室地位,如《三國志》所述:「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45將落魄的漢獻帝重安坐回「漢天子」寶座,漢室才不會在戰火硝煙中灰飛煙滅;而流離於戰火中的黎民,才有得到平和的喘息機會,這就是曹操為漢末王朝做出最大的貢獻。
二、外顯人才統御能力
曹操具有的真本事,就人才統御術,這種獨特的用人方法,就像馬基維利在《君王論》中所提的君主在詭譎的外表下,內裡藏有兩個特質,即狐狸的狡猾和獅子的勇猛46。即是「獅子不能夠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則不能夠抵禦豺狼。」47就這些論述來看,君主必須像獅子的兇猛,能使其他猛獸害怕;又同時具有狐狸般的機敏、狡滑來躲避陷阱,還能夠掩飾自己的獸性,和察言觀色、見風使舵,令人親近。
因此曹操就同時具備這兩大特質,具有獅子的作風,即強硬的威嚇,對違犯律法者刑以嚴厲懲處,如採殺無赦和坑殺的手段,使部屬不敢為惡;二是狐狸的權謀效應,以重賞、重用和掌控人才的謀略技法手腕,讓部屬聽命於指揮和提供意見,其述如後。
(一)獅子的強硬作風
1.為官時的嚴明表現:
曹操二十歲時,被任命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便命人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支,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甚至敢得罪任何權勢,如殺「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因執行律法嚴明,洛陽北部的治安為之一振,一連數月都沒有犯法事件。當曹操隨中郎將黃甫嵩領兵鎮壓穎州黃巾賊時,因軍功任濟州南國相,管轄濟南以下十個縣。曹操一到任,即罷免八個貪官汙吏,並下達禁絕淫祀的命令,取締漫無節制的祭祀活動,濟南一帶在曹操風行嚴厲整頓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48。
曹操從不循私情,就算自己的子女或嫡系將領犯禁一樣處罰,確能做到一視同仁的公平原則,如二子曹彰有次率兵平亂,見到狼狽北逃的胡騎,一時忘記曹操明令「追敵不得獨在前在後」的訓示,直追敵軍並大破之,還自以為會受曹操讚許,誰知曹操知道違犯軍令後,就斥責曹彰,另獎賞對曹彰提出勸告的人。夏侯惇是曹操從父兄弟,最受曹操信任及重用的將領,常常與曹操同坐一車,有時不經通報就直接進入曹操臥室。當夏侯惇所屬的青州兵搶劫百姓,還脫光百姓衣服的違紀事件,被曹操知道後,便處罰治軍不嚴的夏侯惇49。
曹操一生執法如山,鐵面無私,就連自己違犯軍紀也要受罰,曾在出兵爭戰行經麥田時,下令士卒不可踩入麥田,違犯者處死。騎兵都下馬小心行走,但曹操的座騎卻踏入麥田,而違犯禁令,為此曹操便公開認錯,還叫主簿來議罪,部屬勸阻認為軍中不可無帥,曹操只好自請處分,以「援?割髮以置地」為懲戒50。其實,曹操可以找更多、更好的理由搪塞卸責,或將責任歸究馬匹,甚至霸氣不認錯,但曹操卻自我認錯,可見其自律精神的嚴謹,連自己都不可違犯。
2.儉樸自律精神:
曹操生活極為簡約,物質慾望不高,在《三國志》記載:「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禦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51說明曹操貴為領導者還自封為魏王,地位相當崇高,平日所穿的衣服,卻是土黃色的長袍,頭飾就是裹著一塊灰白色的頭巾,睡覺用的被褥也僅求保暖,從不講究精美的刺繡裝飾,有破損也就加以縫補後再使用,所有的器具僅符合實用原則,不塗鮮艷色彩,甚至還告誡大臣和他的宗室,務必奉行節儉52。
曹操的妻妾也不著錦繡的衣裳,穿的鞋子一律是單色,在她們身邊侍候的僕役只不過十人;家中的帷帳和屏風有破損,就補上繼續使用,一生所用的金錢,大都賞賜給眾人53。曹操也反對婚喪嫁娶的靡爛風俗,曾下令杜絕奢靡腐化的風氣,如〈整齊風俗令〉54。其實曹操位高權重,想過奢華的生活是很容易的,但曹操卻不然,一生不尚奢華,宮室器用都本著高雅而不奢華原則,確有儉樸美德,尤為可貴。這種作風,讓部屬見識到曹操自我要求之高、修為之深,而深感佩服,也都在此風氣下,受到感染和效法樸素之習。
3.殺人不手軟的威嚴:
(1)坑殺敵對軍民:
官渡之戰袁紹一敗塗地,倉惶逃回河北,約有數萬名士兵遭曹操軍包圍,棄械投降,曹操即下令加以屠殺。另在初平四年(西元193年)親自征討徐州牧陶謙,攻拔十餘城,陶謙兵敗逃走,徐州軍民遭殺人數萬餘口,都把泗水給堵住。又因曹操父親曹嵩在徐州被害,又在興平元年(西元194年)再舉兵復仇東伐徐州,所到之處「多所殘戮」,以殺死大量百姓為懲罰55,是對待政敵採取的嚴厲鎮壓,和表現殘酷的一面。
(2)藉機殺人:
曹操在征戰途中,有次因倉穀不夠,私下問倉管的人員,要他提出解決的意見。管倉的人說只有改用小斛,或者可以搪塞一下。曹操一時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就同意這個意見,便命令管倉的人照著這個辦法做。後來被兵卒發現,因而議論紛紛都說曹操欺詐。曹操便對管倉的人說道:「現在只有借用你的人頭,才能平息眾議,不然事情不能解決。」說畢立即將他斬首示眾,說他是「行小斛,盜官穀」。另裴松之在注解中引用《世說新語》的內容指曹操被董卓追殺期間,遇到呂伯奢,伯奢便準備款待曹操,在殺豬雞買酒之際,曹操竟誤殺伯奢一家八口人,只因「疑其圖己」的心理56。對於這些曹操殺人事件說來,前者是權謀陰險狡詐、後者是疑心殘忍,對待這些人展現無比的冷酷。
(3)殘殺良臣:
對於忠臣,曹操也是毫不手軟,漢朝名臣孔融,平時和曹操不合,曹操便以「破浮華交會之徒,計有餘矣」,將孔融羅織罪名,以「大逆不道,宜極重誅」下獄棄市,連同妻子被誅57。當時具有很高名望的荀彧,因不贊同曹操晉爵國公位加九錫一事,曹操便拘彧於壽春,之後憂鬱而亡。其他如南陽許攸、故友婁圭因相處已久,習以為常,對曹操的態度不佳,而被曹操藉故誅除58。
最負重名的毛玠也因一句「使天不雨蓋此也」閒話,被罷官死於家中59。其他尚有袁忠,初為沛相,嘗想方法懲治曹操;沛國桓邵,亦因平時看輕曹操的為人;陳留邊讓,則因言語忤逆曹操。袁忠和邊讓先後被曹操族誅,桓邵自己向曹操自首,並跪拜庭中,曹操卻對桓邵說:「跪拜能夠免死嗎?」60終亦被害。對這些良臣,曹操也採取陰狠的手段,不講情面加以殺害。
(4)殺害親友:
曹操見到曹植的妻子衣繡華麗,便以此有違律制的小事,命其還家賜死61。曹植的妻子,就是崔琰的姪女,崔琰也是曹操最親信的心腹尚書,卻因崔琰說了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是對不明事理者譏論的瑣事,卻為校事密報,曹操怒將崔琰逮捕罰役,最後甚至逼之自殺62。
除至親外,皇親犯錯也一樣不留情面,在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年)伏后因給其父寫信,說曹操殘逼的情形,但不敢發出去,事後被曹操知道後,大怒逼帝廢后幽禁,終幽崩,所生二皇子也被曹操酖殺63。曹操兇殘殺害敵降軍、部屬、民人、良臣,甚至親友乃至王室,因此部屬在曹營底下做事不敢輕忽與怠慢,當起了很大的威嚇作用,更不敢輕違律法。
(二)狐狸權謀效應
曹操人才眾多,但絕不是攀親帶故、也非雞犬升天的升官發財,而是在曹操獨具的御才術下,具掌控與運用的方法,能令人才發揮集思廣益的功效。
1.人才聚集器:
曹操年輕時,在與袁紹對談中,曾說:「任天下之智力,使人盡其才,就可無往不利了。」此乃說明在官渡戰前,曹操便已經謀定「人才」是天下的智力,是打天下的必要條件,所以廣納人才為其戰略方針。甚至官渡戰勝後,擴大徵求人才,還發出〈求賢令〉,其中提到「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64,顯示曹操採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則,連敵對陣營的人才都招攬,此用人方針是有其功效的。
(1)招降納叛挖掘人才:
曹操高舉「忠君愛國」和維護大漢王朝的旗幟廣納賢才,甚至招降納叛都是獲取人才的方法,如張繡奇襲屯駐宛城的曹操,曹操因輕敵大敗,長子曹昂、姪子曹安民及侍衛長典韋戰死,曹操身中流箭敗走。之後張繡舉部降曹,張繡反覆無常,不僅傷過曹操,且與曹操有殺子之仇。但曹操終與張繡握手言和,還大擺宴席,安排娶張繡的女兒做媳婦,舊事一概不提,甚至封張繡為「列侯」65。
臧霸先從陶謙,後助呂布,布為操所擒,臧霸藏匿,因其具有才華,曹操懸賞募得,即任為瑯琊相,將青、徐二州完全付託於他。陳琳原為袁紹記室,官渡戰前寫了〈為袁紹檄豫州〉討檄文,指責曹操身處三公之位,而行盜賊之實,還罵曹操祖宗三代。曹操官渡大破袁紹後捉住陳琳,因「愛其才而不咎」,不但不殺還讓他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66。
再看曹操如何對待背叛他的魏种。曹操推舉魏种為孝廉,當魏种叛逃的消息傳來時,曹操憤怒地說:「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可是當曹操活捉魏种時,卻說:「唯其才也」,令人替魏种鬆綁,仍然加以重用。其他如張遼原是呂布的部屬、張郃是袁紹的部將、徐晃是楊奉的部將,三人投靠曹營後都被重用,成為曹操的心腹愛將,為曹操鎮守一方67。
曹操對歸降者往往能夠寬待,即使是他的仇人亦同,可看出曹操不計私怨、有寬廣胸懷及容人雅量,更能從大局著眼,不僅成功凝聚軍心,還從敵陣營獲取大批人才。曹操不拘一格的選人用人,重點在於「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68,說明曹操的遠見,才能在面臨非常時期,善用非常之人。
(2)廣納人才不分貴賤:
曹操任人唯賢,不論出身、地位,也不管之前投靠誰,只要有才能,曹操都能量才錄用。曹操這種獨具慧眼,除手下的謀士、武將基本班底是本族外,大抵上都不是什麼大氏族、豪強,像張遼、荀彧等都是出身小官吏或小地主。曹操也不排斥貴族,像李典、許褚等人具貴族身分,曹操一樣重用他們。又如于禁是鮑信手下的士兵,樂進是曹操帳下的小吏,都具有才能,也都成為曹營重要將領69,使曹操成功地實踐唯才是舉的人才觀。
又如王修,建安十年歸附曹操,擔任司空府椽兼代司金中郎將,主管采鹽、冶鐵、鑄幣、製造農具和兵器。王修代司金中郎將七年,都沒有得到升遷,心中不免產生不滿和委屈情緒,就寫了一封八十餘字的短信給曹操,訴說心中苦悶。曹操不僅及時回信,且寫有四百五十餘字,並誇獎王修與王修談心,訴說從事鹽鐵等事業意義的重大,鼓勵王修安心鹽鐵事業。曹操的回函使王修大受感動,滿腹牢騷頓時煙消雲散,此後更加勤奮工作,後來升為魏郡太守70。
(3)愛才使人才齊聚:
東漢末年群雄活躍,有實力問鼎天下的軍閥,北有袁紹、公孫瓚,南有袁術、劉表,西南有劉璋,此外還有董卓、孔融、陶謙等人,其中曹操成就最大,主因就是「得人者昌,失人則亡」71誠如曹操自己所說:「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72這是曹操深知各種有能力的文臣、武將的重要性,招攬賢才始終是主要戰略佈局,故在愛才、惜才下,終能總覽三分天下一半的人才,形成「謀臣如雲,武將如雨」的興盛局面73。曹操這種不拘一格、不問出身、門第,亦厚待歸順者;又不念舊惡,不計私仇的用人方式,是不畫地為牢,如大海納百川般,具有容忍難容之人的氣度,乃曹操愛才的表現,才能由這些謀臣建言、戰將出生入死中,統一中原北方區域。
2.知人善任:
曹操是一位知人善任的人才統御者,所以《三國志》在評價曹操的用人之道時,說是「官方授材,各因其器。」74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就對曹操給予好的評價,說曹操是「知人善任,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75如崔琰、毛玠清廉正派,曹操就讓他們去選拔官員;棗祗、任峻能吃苦耐勞,曹操就讓他們負責屯田;還有具名望的士人,如華歆、王朗、徐弈、何夔、陳群等士族,都不是智謀之士,曹操任命他們擔任地方官76,是著重他們對特定地域內的士民,有相當強的號召力,通過他們便能安頓一方民眾,有利曹操陣營對地方的管控,正是曹操獨具的知人眼光,也說明人才是謀取天下的堅實基礎。
(1)信任部屬獲部屬忠誠:
曹操處在一個亂世、人心浮動、道德淪喪,人與人之間缺乏誠信的朝代,還能講究信任誠屬不易。曹操的用人原則就是推誠取信,加上人才來自四面八方,或原來朝廷的官員,或一直跟著曹操的,或投奔而來的,或從對手那邊招降納叛的,曹操對這些人才是都是誠心誠意的對待。
曹操擊破袁紹,查獲到袁紹許多書信,有許多書信是許昌方面及曹營軍中的人士寫去的,曹操即刻下令當眾焚燬所有書信,不再追究,這些書信牽涉極廣,可能會犯叛國重罪,嚴查究辦將掀起一連串的反叛,進而難以收拾,故焚燬證物,對安定戰後人心具有正面效果77,這也是曹操對部屬信任的作為,不去追究。又程昱是曹操另一重要的將領,由於「性情剛戾,與人多迕,人有告昱謀反,曹操卻賜待益厚。」此外,還有郭嘉「不治行檢」、賈逵「性剛,素侮易諸將」78,就有人多次向曹操檢舉他們,但曹操對於他們這些個性上的缺點一笑置之,可見曹操對下屬的信任。
由於信任部屬,故部屬往往能戮力殺敵報效曹操,如劉表的大將文聘,文聘在劉琮投降曹操時並沒有投降,後來經過勸說才投降。文聘對曹操說:「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是說生要對得起前主劉琮,死也要對得起劉表,曹操反而說文聘是個真忠臣,任命他為江夏太守。此乃曹操的信任,使文聘勇戰關羽、拒孫權,數十年守住此兵家必爭之地,而有「名震敵國,賊不敢侵」79的名號;再如張繡把曹操的兒子、侄兒、愛將典韋殺死,但張繡率兵投降後,曹操既往不咎,不計私仇寬宏大量的信任張繡,所以張繡每次出戰,就異常勇猛80。
許褚跟隨曹操征戰,常一夫當關,立下許多汗馬功勞。當馬超率步騎萬餘人來追趕曹操時,「矢下如雨」,許褚扶曹操上船。然「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81正說明許褚拼死拼活保護下,才使曹操全身而退。乃是曹操對部屬的信任,部屬方能如此賣命。
(2)善用幕僚意見:
曹操迎天子的意見,是出自毛玠的建議,再由程昱及荀彧勸進,當時兗州才剛收復,群臣對迎天子的時機認為過早,紛表反對。但荀彧強力認為迎天子才能贏得民心82,方為曹操所採納;並在迎天子後,採棗祇、韓浩意見實施「屯田」措施,建立穩固的農業和經濟基礎83。在官渡戰時,曹操因軍糧不足,想要撤返營都許昌時,荀彧建議:「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84曹操聽取荀彧意見,堅持到底,終獲勝利。
其他如官渡戰時採納劉曄之策,用「發石車」投石殺土山上袁紹軍的弓箭手;接著採「掘長塹」之策,阻斷袁紹軍在地道裡的襲擊;曹操又採用袁紹降臣許攸之計,破烏巢燒糧草大敗袁紹軍85。這些都顯示曹操重視人才,方能聽取、採納他們的意見。所以說曹操有寬廣的胸襟,能多方聽取及接納幕僚意見,給予人才充分的尊重,此乃得人心的最佳寫照。
(3)賞罰分明及對事不對人:
曹操作為統帥,從不和部下爭功,總是把功勞歸於部屬,但又不盲目委功,誰有什麼功勞他清清楚楚,如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下令:「吾起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便行功論賞,大封功臣二十餘人。另在建安二十年(西元216年)因感「軍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險阻,軍人勞苦;公於是大饗,莫不忘其勞。」於是在十月,開始設置五大夫爵位,與原有的列侯、關內侯加在一起共分六等,用來獎賞有戰功的人。此乃曹操「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已謹儉,而有功者無所吝惜。」86的激勵術。此乃賞罰分明,做到有功必賞,有罪必罰。他很能用重賞來鼓勵將士立功,凡是攻城拔邑所得到的貴重財物,都拿出來賜給有功的人。若是勳勞該賞的,雖千金亦不惜;沒有功的人,分毫也不給,而四方進獻之物,也都與部屬共享。
此外,曹操北征烏丸時,諸將均說不可深入征伐,曹操仍執意北征。當時天寒地凍,無水又無糧,因而「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當獲勝返營時,對當時勸諫的人都厚賞,因為勸戒曹操不要對北用兵的人,是出於對大局著想才出言阻攔,雖打勝仗歸來,不僅沒有重罰,還給予重賞87,乃是曹操對事不對人的觀念。
3.人才的統御術:
(1)聰明的用人術:
曹操是位人才聚集主軸和知人善任的大師,洞悉人性,善於觀察,別人很難迷惑他。這絕不是靠關說、買官位,來賺取高薪任用所能勝任的。因為曹操用人是適所適用,有這份才華及能力,才可擔任這份工作。故曹營所用的將士都能賣命奮勇殺敵;謀臣都能竭盡力提出有效的建言,供曹操裁奪。更重要的是,曹操不僅懂部屬,也懂得運用他們。
如張遼大戰肖遙津的事件,就是典型例子。當時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攻下皖城,指向合肥的時候,守衛合肥的只有張遼、樂進、李典率領的七千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果內部不能通力合作,必敗無疑,而這三個人恰巧是相處不睦。張遼有勇有謀,能統率大局。樂進穩健,李典儒雅。李、樂早年對後來投降曹操的張遼不服氣。在關鍵時刻,曹操派人送來一個木匣,上書「賊來乃發」,並在文書內對合肥的防禦做了具體安排,若孫權至,張、李二將軍出征,樂將軍守城。張遼貫徹曹操命令,表示要與來敵決一死戰,李樂被感動,表示願聽指揮88。後來果真大敗吳軍,還差一點捉住孫權,從這點安排看來,反映曹操高超的用人藝術。
(2)唯才是舉仍重品格:
曹操求才令是「唯才是舉」,想入曹操帳下,門檻不高,不需出身名門,也不需要大仁大義或當世名士,即使德行不佳也沒關係,只要有一技之長,能將才華充分發揮以濟亂世,正所謂「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89可說才德兼備仍為理想的首選,退而求其次是有才無德之士,也是亂世的至寶,甚至不仁不義而有治國用兵之術,也是尋才的標準90。
此乃基於戰亂環境表現出的效能觀,所以曹操在求才若渴的號召裡,發出三道〈求賢令〉,以獨特、現實、能力為用人的政策。但曹操所任用人才的主流和核心價值,還是當世德高望重者;所網羅的人才,仍以品德、操守為擇人出任職位的條件。此乃曹操欣賞有格調、忠君、孝順、講信用的原則91,如呂布戰敗,畢諶被活捉,因畢諶是出名的孝子,不僅不治罪,還讓他做魯國相;再如邢顒德性卓著,曹操便命他為廣宗長,可見曹操重視德性和講求忠孝仁義的思想92。
總之,曹操具有高明的領導技巧,只要找到有才華的人,不需考慮德性,因為曹操自有一套領導御人方法,透過多方牽制,讓人才無法為惡,即使品德不佳,也不敢做出逾越德性的行為93,此乃曹操選人用人中,亦講求約束人才的手腕。顯然曹營帳下的人才,絕非酬庸,或庸才之輩可以承受與擔任的。
(3)通權達變的靈活作為:
官渡之戰袁紹一敗塗地,倉惶逃回河北,約有數萬名士兵遭曹操軍包圍,棄械投降,曹操下令加以屠殺;曹操與黃巾賊作戰時,把投降的黃巾賊收編為青州兵;又官渡戰後,在清理戰場時,曹操從敗軍不及銷燬的機密文件中,搜出一批曹營人士與袁紹暗通的書信,曹操看也不看一眼就丟進大火裡燒了。
對比上述三者,卻有天壤之別。總的來說,袁紹官渡戰敗後,仍佔有黃河以北的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絕大部分領土,戰敗的降軍再度背叛的風險很大;這與農民、暴民為爭一口飯起義的黃巾賊;或與同在一營區企圖背叛的不忠官兵不同。黃巾賊有飯吃、有兵當,教育程度受限,忠貞度高;不忠的曹營官兵,因已戰勝袁紹,無處可去投靠,當不會背叛,若擴大處置曹營官兵,反使人心浮動,引起更大規模的叛逃行為,故需要容忍來重建部隊內部的信心。此乃曹操時而殘酷,時而寬仁;時而獨斷,時而納諫;時而忌才,時而容才,隨時適應外在局勢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通權達變作為。
參、結語
曹操對歸降者往往能夠寬待,即使是他的仇人亦同,可看出曹操不計私怨、有寬廣胸懷及容人雅量,更能夠從大局著眼,不僅成功地凝聚軍心,還從敵方陣營獲取大批人才。曹操不拘形式的選人用人,說明曹操陣營不僅高品質、高素質的人才眾多,重要的是曹操懂得安排他們,即善於發現、運用這些人才,始能讓賢才充分發揮,在戰場上得以奮勇殺敵,展現銳不可擋的戰志,此乃曹操人才運用構想下,所達成許多非常的任務。
對於曹操而言,只從《三國演義》小說著手者,當然不會喜歡曹操,若讀到正史《三國志》的話,就會對曹操的言行感到欽佩,翻轉對曹操的刻版印象。經由本文的探討,能清楚明白曹操不為人知的正面價值。特別是曹操獨具的人才統御術。探討歸納有兩大點,一是內化令人信服的基本學養,不斷學習的典範和儒家思想的底蘊;二是外顯的人才統御能力,有獅子的強硬作風和狐貍的權謀效應,二者軟硬兼施達成人才統御,是筆者發現此作為,殊值我輩身為領導幹部者可效法及具備的條件。
<參考資料>
一、古籍
1.周.孫武著,周亨祥注,《孫子》,臺北市:臺灣古籍,1996年。
2.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彙編》,臺北市:子豐文教基金會,1994年。
3.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年。
4.晉.陳壽撰,梁滿倉等注譯,《新譯三國志》,臺北市:三民,2013年。
5.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年。
6.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市:宏業書房,1973年。
7.宋.司馬光著,李國祥等編,《資治通鑑》,臺北市:臺灣古籍,2000年。
8.清.沈德潛,《古詩源》,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年。
二、專書
1.三宅崇廣著,黃文玲譯,《破解三國:讓智謀升級的人性攻略本》,臺北市:大是文化,2010年。
2.尼可洛.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著,林漢昭編譯,《君王論》,臺北市:德威國際文化,2009年。
3.尼可洛.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著,閻克文譯,《君王論》,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
4.屈文峰,《三國大祕密》,臺北市:商訊,2014年。
5.東野君,《曹操用人五大絕招》,臺北縣:新潮社,2009年。
6.徐瑜,《孫子兵法:不朽的戰爭藝術》,臺北市:時報文化,2012年。
7.曹潤之,《魏武帝曹操的繼絕世與興廢國》,臺北市:海天印刷,1972年。
8.陳文德,《曹操爭霸經營史》,臺北市:遠流,1990年。
9.陳旭光,《最偉大的商戰教父曹操》,臺北縣:動靜國際,2004年。
10.童超主編,《三國風雲:群英雲集的智勇較量》,臺北市:知書房,2010年。
11.黃文郎,《三國時報》,臺北市:遠流,2013年。
12.黃守成,《曹子建新探》,臺北市:雲龍出版社,1998年。
13.戴宗立,《曹操與馬基維利》,臺北市:遠流,2004年。
14.謝冰瑩等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2006年。
15.羅吉甫,《走訪三國》,臺北市:遠流,2008年。

註1:魯迅,《魯迅著作全集‧卷一》,臺北市:谷風,1989年,頁500。
註2:引自屈文峰,《三國大祕密》,臺北市:商訊,2014年,頁158。
註3: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年,頁28。
註4:屈文峰,《三國大祕密》,臺北市:商訊,2014年,頁153。
註5:清.沈德潛,《古詩源》,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年,頁105-106。
註6:戴宗立,《曹操與馬基維利》,臺北市:遠流,2004年,編輯室報告。
註7:陳文德,《曹操爭霸經營史3》,臺北市:遠流,1990年,頁778。
註8: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5。
註9:曹潤之,《魏武帝曹操的繼絕世與興廢國》,臺北市:海天印刷,1972年,頁56。
註10:曹潤之,《魏武帝曹操的繼絕世與興廢國》,頁76。
註11:就孫子三家注(曹操、杜牧、陳皞)、孫子十家注(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或十一家注(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杜佑)所述,曹操都是位居第一人,引自周.孫武著,周亨祥注,《孫子》,臺北市:臺灣古籍,1996年,頁21。
註12: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5,其述為「能明古學」,說明曹操學問之大。
註13: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8-11。
註14:宋.司馬光著,李國祥等編,《資治通鑑15冊》,頁3419-3435。
註15: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5-17。
註16: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8。
註17:宋.司馬光著,李國祥等編,《資治通鑑16冊》,臺北市:臺灣古籍,2000年,頁3537。
註18: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437-626。
註19: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9-20。
註20: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5。
註21: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4-16。
註22:謝冰瑩等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2006年,頁317。
註23: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5。
註24: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93。
註25: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5-28。
註26: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8,其述為「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而裴松之注「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注又引汝南王?跟劉表說的話:「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興霸道,繼桓、文之功者也。」是以輔佐周室的不衰自居。
註27: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7。
註28: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彙編》,臺北市:子豐文教基金會,1994年,頁154。
註29:戴宗立,《曹操與馬基維利》,頁110。
註30: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6。
註31: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年,頁158。
註32: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453,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註33:陳旭光,《最偉大的商戰教父曹操》,臺北縣:動靜國際,2004年,頁154。
註34:戴宗立,《曹操與馬基維利》,頁17-18。
註35: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1、91。
註36:屈文峰,《三國大祕密》,頁153。
註37: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9,曹操所述:「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註38:屈文峰,《三國大祕密》,頁155。
註39:羅吉甫,《走訪三國》,臺北市:遠流,2008年,頁30。
註40:東野君,《曹操用人五大絕招》,臺北縣:新潮社,2009年,頁145-160。
註41: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年,董卓參見頁1057-1068;楊奉見頁57。
註42: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624。
註43:童超主編,《三國風雲:群英雲集的智勇較量》,臺北市:知書房,2010年,頁45。
註44:陳旭光,《最偉大的商戰教父曹操》,頁248。
註45: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0。
註46:尼可洛.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著,林漢昭編譯,《君王論》,臺北市:德威國際文化,2009年,頁9。
註47:尼可洛.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著,閻克文譯,《君王論》,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頁88。
註48: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5-6。
註49:戴宗立,《曹操與馬基維利》,頁270-272。
註50: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8。
註51: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8。
註52:戴宗立,《曹操與馬基維利》,頁110-111。
註53:童超主編,《三國風雲:群英雲集的智勇較量》,頁141。
註54: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6。
註55:晉.陳壽撰,梁滿倉等注譯,《新譯三國志》,臺北市:三民,2013年,頁18、369。
註56: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6、280。
註57: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市:宏業書房,1973年,頁589-590。
註58:晉.陳壽撰,梁滿倉等注譯,《新譯三國志》,頁460、546。
註59:晉.陳壽撰,梁滿倉等注譯,《新譯三國志》,頁554-555。
註60:語出自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8,裴松之在注中引《曹瞞傳》。
註61:黃守成,《曹子建新探》,臺北市:雲龍出版社,1998年,頁45。
註62:晉.陳壽撰,梁滿倉等注譯,《新譯三國志》,頁546。
註63: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市:宏業書房,1973年,頁134。
註64: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5-26。
註65:參見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0-12。
註66: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60-293。
註67: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1-12、249-257。
註68: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8。
註69:參見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49、145、258、262、251。
註70: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65-166。
註71:戴宗立,《曹操與馬基維利》,頁329。
註72: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7。
註73:戴宗立,《曹操與馬基維利》,頁382。
註74: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8。
註75:宋.司馬光著,李國祥等編,《資治通鑑15冊》,頁3685。
註76:參見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75、309。
註77:黃文郎,《三國時報》,臺北市:遠流,2013年,頁119。
註78: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05-233。
註79: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61-262。
註80:東野君,《曹操用人五大絕招》,頁105。
註81:參見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263。
註82: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年,頁1040。
註83:三宅崇廣著,黃文玲譯,《破解三國:讓智謀升級的人性攻略本》,臺北市:大是文化,2010年,頁76。
註84: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3。
註85: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93。
註86: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7、24-25、148。
註87: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7。
註88:晉.陳壽撰,梁滿倉等注譯,《新譯三國志》,頁815。
註89: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頁18。
註90:陳文德,《曹操爭霸經營史3》,頁717。
註91:羅吉甫,《走訪三國》,頁42。
註92:東野君,《曹操用人五大絕招》,頁87-88。
註93:陳旭光,《最偉大的商戰教父曹操》,頁214。

公告日期: 2017-12-14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