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南海島礁建設對我海軍軍事戰略之影響(蔡志銓)

中共南海島礁建設對我海軍軍事戰略之影響
CPC’s constru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influenced on R.O.C navy’s strategy
海軍陸戰隊少校 蔡志銓
提  要:
南海位居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戰略要衝,也是亞洲各國石油運輸的重要交通線,由於南海各聲索國對南海島礁控制權的爭奪日趨白熱化,衝突的風險也明顯升高。尤其近年來,中共積極在南海各島礁展開填海造陸工程,並整建軍事基地與機場之規模與企圖,以確保在南海的軍事優勢與決心捍衛其南海主權和利益。此舉動已對我國太平島防務及海上交通線的威脅明顯提升,未來也將增加海軍在該區域實施運補、護航與巡弋的難度。因此,南海局勢未來演變,不僅直接影響我國國家安全,也牽動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海軍未來除專注於海上不對稱作戰外,應戮力部隊轉型,爭取海軍長遠建軍發展,建立一支能拒止他國的海軍,嚇阻他國進犯的海軍部隊。
關鍵詞:海洋強國、海軍戰略、海洋戰略、戰略博弈

壹、前言
近年來,中共積極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引發越南和菲律賓等周圍國家的共同譴責外並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美國也多次要求中共在南海島礁停止填海造陸工程及軍事設施的建造,以避免製造該區域之緊張情勢,卻讓中共當局在南海採取軍事部署作為的強硬態度以回應美國,並以外交聲明對美國近期派遣軍艦與飛機在中共所控制的西沙及南沙島礁之12浬內巡航的挑釁性行動表示強烈反對1。為了反制美國軍艦在南海巡弋的舉動,不但在南沙永暑礁加速興建可供轟炸機起降的飛機跑道外,並在西沙群島之永興島上部署地對空「紅旗-9」防空飛彈及「殲11」戰鬥機和「殲轟7」戰鬥轟炸機2。中共逐次加強南海地區演訓及海上維權行動,持續在所占島礁進行填海造陸工程,並派遣海上兵力強勢驅離菲律賓、越南等國在南海活動之船舶,以營造中共在南海地區實質擁有及有效管理之氛圍3。由於上述這些動作,西方學者研判中共可能在適當時機宣布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將以強勢的軍事作為在南海建立「禁航區」做為應對。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CSIS) 最新衛星空照圖顯示,中共在西沙群島的七連嶼及琛航島填海造陸;另外在南沙所占領的島礁包括赤瓜礁、美濟礁、永暑礁、渚碧礁、華陽礁、南薰礁、東門礁等進行填海造陸作為,部分島礁其造島面積已超過我國自然形成的太平島。中共在2015年6月宣布在南海停止造島工程後,繼而在島上建設軍民相關基礎設施,如營房、雷達站、港口、機場等。2016年1月首度在永暑礁上的機場跑道進行民航機試飛成功之舉動,也引發南海周遭國家之抗議。美國藉「航行自由」為由積極介入南海問題,中共更是擺明絕對不會在爭議領土上作出任何讓步,因此使得中美關係更因南海問題而陷入政治僵局,未來中美兩國在南海的戰略博弈將會越演越烈。
中共積極強軍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目標,並在西沙和南沙群島積極建設軍事設施以做為控管南海之重要戰略據點,並在南海實施警察權掌握南海海權4,對我國擁有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形成軍事威脅。因此,南海局勢未來演變,不僅直接影響我國家安全,也牽動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指出國土防衛作戰須具備承受第一擊、防範斬首、機動反擊及持久作戰的能力,採固守、應援、規復等軍事作為,戰時統合三軍聯合戰力,反制敵對我國海、空域封鎖,開闢海、空安全航道,確保聯外交通暢通,以維持續戰力5。太平島是我國在南海唯一實質掌控的島嶼,我國海軍始終肩負著海上交通線的掌控與外島應援任務,因此必須以常態化的作為持續在該區域擔任巡弋與護航行動。本文將藉由南海爭端的因素分析,依據馬漢在海軍戰略論所提出的「戰略據點」觀念來印證中共在南海造島的作為與戰略企圖,以做為我國海軍戰略未來在南海之因應對策。
貳、南海爭端的肇因分析
南海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閉海域。整個南海盆地涵蓋面積大約為350萬平方公里,島嶼計有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所組成。南海目前是各國爭奪海洋資源、戰略考量以及海上航道的權力競逐,也是影響東南亞地區權力平衡之海域。南海諸島控制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海上航線,特別是亞太各國由波斯灣經由麻六甲海峽的油輪航線,也是世界海運最繁忙的海域,因此對亞太各國而言,此航線在國防與經濟上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就經濟資源方面,南海諸島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經調查附近水域海床與底土具有錳、鎳、鈷、鈦等稀有礦藏,也是各國漁業重要的作業漁場。最重要的是本區域蘊藏不少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令周邊國家垂涎。自從20世紀70年代起,南海發現豐富的石油資源開始,南海周邊國家紛紛爭奪南沙群島,因此南海爭議也就因此開始浮現。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法律制度的發展,使得爭議日益複雜化,原因是這些島礁都可以用來聲稱各國專屬經濟區。縱觀南海爭議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近代西方殖民主義之禍因
有關南海島礁主權的爭議,主要起源自殖民統治時代的影響,由於中國大陸深受西、葡、荷、英、法、美等列強覬覦的目標。當時西方強國對東南亞地區先後展開爭奪,實施殖民統治。在這一過程中,列強依殖民地的管轄範圍來劃分東南亞的領土疆界,而不是按照各民族歷史發展來劃分疆域。這些疆界有時並未明確劃定,等到這些殖民地獨立後,為後來東南亞新興國家之間的領土爭議留下了隱患。例如,中越之間關於西沙、南沙群島主權爭執,以及泰國與柬埔寨因普里維希神廟與周邊領土爭議區域無法劃定,主要源自於法國勢力撤出東南亞所致6。
在1979年9月28日,越南外交部發表白皮書,拋出了所謂的證據證明長沙群島(即南沙群島)和黃沙群島(即西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越南領土。越南方面的證明資料共計19條,試圖證明擁有南沙及西沙群島的主權7。菲律賓早在1946年就對南沙群島表現出興趣,但其對南沙群島的侵占野心還是藉由克洛馬(Tomas Cloma)來實現的。1978年,菲律賓政府發布了第1596號總統法令,把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命名為「卡拉揚群島」(The Kalayann Island Group),聲稱是菲律賓領土的一部分8。此後,菲律賓又分別於1997年和2012年兩度挑起「黃岩島事件」,遂使中菲南海爭議的緊張升高。中共和菲律賓針對黃岩島領土爭議,主要源自50年代,美軍駐菲律賓蘇比克灣時,擅自將黃岩島開闢成為軍用靶場。直到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專屬經濟區的法規頒布實施後,菲律賓政府以黃岩島位於其200浬專屬經濟區內為理由,宣稱對黃岩島擁有海洋管轄權,後來又改為對黃岩島擁有主權。
中共宣稱擁有西沙、南沙群島乃依據我國1947年的地圖標示南海「十一段線」(又稱為U型線)的疆土範圍9;直到2000年12月25日,中越兩國在北京正式簽署《關于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的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並在2004年6月30日正式生效,中共為展現與越南的兄弟之邦誼而將北部灣的二個段線去除掉而成為今日的「九段線」10。由上述所知,各國都在過去歷史的軌跡中來尋求對自己最有利的法源依據,但均缺乏共識之下各執一詞,且各國占領島礁以既成事實,以致爭端更為錯綜複雜。
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範
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自1973年12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第一期會議起,先後召開了11期會議,歷時9年之久,最終在1982年12月10日於牙買加蒙特哥灣開始簽署,1994年11月16日起公約生效1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使南海的情勢更加的微妙,公約中規定各國擁有12浬領海、200浬專屬經濟區及350浬大陸礁層,然而南海海域主要由我國、中共、越南、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沿海國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所構成。由於南沙群島中部分島礁座落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汶萊的大陸礁層之內,因此彼此存在著海域重疊和劃界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因為中越兩國對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主權以及中菲兩國對南沙群島、黃岩島提出各自的主張而變得更加複雜。
另外,由於《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未對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明確的規定或界定標準,例如公約僅承認每個國家可擁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的權利,但沒有提及如何解決因劃分專屬經濟區和大陸礁層重疊以及劃界的問題;且未對「島嶼」、「岩礁」與「人工島」做出明確的界定,究竟面積要多大才能稱為島嶼、在自然形成的岩礁上興建人工設施是否應視為自然形成的島嶼12,國際法學者對此並無共識,《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亦未明確說明,使得中共近期積極興建南海「人工島」,做為宣示主權之依據。
事實上,部分島礁同時包含自然與人為的形成因素,部分國家利用人為方式加高或加固自然形成的島礁,嚴格來講,此種作法並不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範13。公約沒有規定「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具體標準;也沒有對群島水域與內水概念做出明確的區分等等。因此,南沙島礁中眾多原為無人居住的岩礁成為各國強占的目標14,以期能取得更多的資源。南海主權爭議仍主要集中於各方的政治考量,《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主權爭議方面仍無法建構一套有效的解決模式15,使得原先存在的南海主權爭議不僅沒能得到解決,反而導致南海周邊國家間的主權爭議紛爭更趨複雜化。
三、不斷發掘豐富生物及礦產資源
南海海域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漁場,南沙漁場有千種魚類、135種蝦類,每年能產42到56萬噸漁獲16。此外,南海海底的岩層中蘊藏190兆立方英尺的油氣及110億桶原油17。據中共地質部門調查,整個南海至少有250個油氣田,其中12個可能將成為大型油氣田。各國希望向海洋尋求商機,以獲取豐富的海洋資源而在南海不斷進行勘探並擴大勘探範圍,如圖一所示。南海海底還有錳結核礦和海底熱液礦產,總儲量較為豐富。近期在廣東省南側海域水深600公尺至1,100公尺的海底,發現折算成天然氣儲量相當於1,000億至1,500億立方公尺的「可燃冰」18,經濟及戰略利益龐大。
在1950年代,當南海周邊的越南、汶萊、菲律賓為了尋找能源,開始在其靠近南海的沿岸地區探勘及開採石油的同時,中國大陸海洋石油公司已在南海開鑽近12口深海油井,開鑽地點避開了政治敏感海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海域19;越南也在1970年代恢復在海上探勘石油20。因為豐富的自然資源,讓南海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中越菲三方互不相讓,因此在能源爭奪上有越來越激烈的發展趨勢,如近年引爆中越「981」衝突事件等。
四、為重要的貿易通道與海上生命線
南海是多條國際海運線和航空運輸線的必經之地,冷戰結束後,隨著亞太地區海上貿易量的不斷增大,南海國際貿易通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是東南亞各國間及與印度洋、太平洋海上貿易的門戶,自古就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現已成為經濟外向型國家及中、美、日、東協的生命線,有「世界第三黃金水道」之稱21。
根據統計,南海是世界海運量第二大海上航道,僅次於歐洲的地中海,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型油輪及貨輪均航行經過此水域,平均每天約200餘艘船艦通過此區,遠遠超過通過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的船隻。而且隨著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石油開採及商貿活動發展迅速,其航運戰略地位越顯重要。
南海直接關係到一些國家的能源、經濟安全,這條能源供應線對我國、日本、韓國、中共、越南最為重要,可以說是東亞各國的「海上生命線」,直接扼住東亞國家的能源咽喉,同時也是東南亞各國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22。如果這條海上國際貿易通道遭受到破壞,會使南海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許多國家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全球的經濟發展23。
參、中共經略南海島礁之現況與戰略手段
一、現今南海島礁擴建情況分析
按地理位置,南海沿其週界共有九個沿海國:我國、中共、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與菲律賓。依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可擁有200浬寬之專屬經濟區,使得南海水域均落入各沿海國專屬經濟區範圍內。由於各沿海國專屬經濟水域相互重疊,因此造成周邊國家相繼建造島礁以做為延伸劃界之基點,以奪取南海更大之利益,尤以中共最為積極,現階段中共對於南海諸島的造島工程統計如附表所示,近年來積極展開島礁填海造陸工程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
(一)西沙群島
西沙群島主體由永樂群島和宣德群島組成,劃歸由海南省三沙市管轄。宣德環礁主要由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永興島與石島所組成;永樂環礁主要由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琛航島、廣金島以及晉卿島所組成。據西方媒體所揭露正在實施人造島嶼計有宣德環礁內之七連嶼與永樂環礁的琛航島。
1.七連嶼:
位於宣德環礁北部,與宣德環礁南部的永興島與石島相隔約4浬。七連嶼主要由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等島礁組成,總面積約為1.32平方公里。2015年10月,中共在七連嶼中的北島與趙述島開始填海造陸工程,未來規劃將七連嶼連成一片,總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陸地面積規模將超過目前三沙市政府所在地永興島。依據圖二顯示,中共現正實施連接北島和中島的填海造陸工程。另依據圖三顯示,趙述島正實施造陸與造港工程,未來規劃興建3,500公尺的機場跑道及深水港口,並興建一條長達10公里的跨海大橋,規劃將七連嶼與永興島連成一體。七連嶼目前駐紮機關計有工作委員會、管委會、公安邊防工作站、綜合執法工作站及民兵指揮中心等五個單位,人口約200人主要集中在趙述島上24。
2.琛航島:
琛航島位於永樂環礁內,是紀念清末到此的「琛航艦」而得名。琛航島中部凹陷,呈彎曲三角形狀,面積約0.43平方公里。2015年起中共積極在該島擴建港口及防波堤,並建造擁有8個起降點的直升機基地,其中4個已接近完成如圖四所示。西方學者研判未來將規劃進駐「直18」反潛直升機,以提升中共在南海的反潛作戰能力25。
(二)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全屬珊瑚礁所構成之低平小島、沙洲及暗礁,共計102個。主要羅列紛陳於北緯11度32分(永登岸沙)至北緯4度30分(曾母暗沙),東經109度至東經118度間,總面積24萬4千餘平方浬。其中多為珊瑚環礁所構成,如中業群礁、道明群礁、鄭和群礁、金輪灘等。
1.永暑礁:
永暑礁位於南沙群島中部,距離海南島榆林港560浬,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該島位於九章群礁和尹慶群礁的中間,地理位置略顯重要。1988年,中共選定永暑礁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洋觀察站,立有主權碑,並分別在這一海域建立導航標燈。也因為越南宣稱擁有主權,中越兩國因此爆發了「赤瓜礁海戰」。2014年8月,中共開始實施填海造陸工程,造島面積約為2.8平方公里26。中共現稱為「永暑島」,是現今南沙第三大島(僅次於美濟島和渚碧島)。2015年1月6日,三沙市南沙人民武裝部在永暑島成立,也象徵民兵將在該島常態化執行戰備執勤任務,並配合公安部門維護島上治安,必要時更可支援作戰。
依據圖五顯示,該島北面已完成停機坪及長約3,125公尺的機場跑道,可供戰鬥機(殲11)、轟炸機(轟6)及大型運輸機(運6)升降,是目前南海島礁中唯一可容納大型飛機的島嶼。東面也正在挖掘興建碼頭,以供大型油輪或海軍艦艇停泊。2016年1月2日,中共在該島新建跑道上進行首次飛機起降訓練,此舉引發越南和菲律賓的外交抗議27。永暑島將規劃作為中共在南沙最大的物資集散中心,也是綜合軍事基地28。
2.赤瓜礁:
赤瓜礁位於九章群礁上,距離越南所控制的鬼喊礁僅約6.4公里,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中越兩國歷經1988年的「赤瓜礁海戰」,中共從此取得對赤瓜礁的控制權。赤瓜礁為露出水面之礁岩,其礁盤長約4.4公里,寬約2.6公里,面積達9.4平方公里,其中內湖面積近約1.3平方公里。中共原先在赤瓜礁建有二層碉堡,為了加強對南沙控制和改善駐島人員生活條件,並在2013年底至2014年6月期間在赤瓜礁進行填海作業,造陸面積約為0.11平方公里如圖六所示。島上設施計有混凝土大樓、港口、直升機停機坪、太陽能發電廠及雷達塔29。
3.東門礁:
東門礁位於九章群礁北部,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東門礁呈一橢圓形,礁盤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1.9公里,面積約2平方公里。1988年「赤瓜礁海戰」後,中共海軍即進駐東門礁並設立礁堡實施駐守。2014年起中共開始對東門礁進行填海造陸工程,從原本只有380平方公尺的固定式礁堡,擴建面積約為0.76平方公里的人工島如圖七所示,島上設施包括碼頭、雷達塔以及一座直升機機坪也已陸續完工30。
4.南薰礁:
南薰礁位於鄭和群礁的西南方、越南所控制的鴻庥島西方,為海水高潮所淹沒之礁體,屬海南省三沙市管轄。南薰礁由南北兩個珊瑚礁體所組成並設立礁堡實施駐守,大南薰礁礁盤呈現心形狀,長約1.4至1.85公里;小南薰礁為橢圓形,長約1.4公里。2014年3月,中共開始填海造陸工程,填海面積增至0.18平方公里,島上設施計有混凝土大樓與港口,可停大型船舶。依據圖八所示,西方學者研判正在興建雷達、無線電通信設施與防空砲塔31。
5.渚碧礁:
渚碧礁位於中業群礁西南方,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該礁盤長約6.5公里,寬約3.7公里,面積為16.1平方公里,屬於大型環礁。1997年,島礁僅有兩個木製營房、衛星通信設施與一個直升機停機坪。中共於2015年開始填海造陸工程,造島面積約為4.3平方公里,中共現稱為「渚碧島」,面積僅次美濟島成為南沙第二大島。2015年10月,中共在島上興建燈塔並宣示用以履行國際責任與義務,包括海上搜救、預防自然災害、海洋環境保護與航行安全32。依據圖九所示,島上設施包括2座4層樓的樓房與1座大型雷達站,以及長約3,000公尺的機場跑道,可供轟炸機起降並用於軍事行動33。
6.華陽礁:
華陽礁位於尹慶群礁的東面,與東礁相距約9.5浬,礁盤長約5.5公里,寬約2公里,面積約7.6平方公里之新月形礁台,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是中共共軍隊駐守最南端的島礁,戰略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共於2014年1月起進行填海造陸工程,造島面積約0.2311平方公里如圖十所示,島上設施計有一個高頻雷達站、燈塔、直升機停機坪與通訊設備。中共在華陽礁建造高頻雷達有助於在麻六甲海峽周邊區域的海面和空中交通進行監控活動34。西方軍事專家認為,這種高頻雷達具有偵測F-22,或是B-2、F-35等隱形戰機的能力,由於華陽礁的位置位在於南海島礁最西南部區域,對中共國土防衛而言,將具有很重要的預警能力35,未來可將探測到隱形戰機的數據資料,傳送至中國大陸各地的防空系統,將對美國軍力構成威脅。
7.美濟礁:
美濟礁原為一座橢圓形的珊瑚環礁,礁盤長約9公里,寬約6公里,面積約46平方公里,距離菲律賓巴拉望島約129浬,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2015年起中共開始進行填海造陸工程,造陸面積約5.52平方公里如圖十一所示。中共現稱為「美濟島」,為南沙第一大島。目前該島正在興建長約3,000公尺的機場跑道與深水港口等設施,研判未來將部署大型運輸機、海上巡航機以及各種海軍艦艇,並規劃做為軍事基地36。
二、結合戰略理論的驗證與戰略手段
(一)馬漢海軍戰略論基礎
由於南沙群島的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大陸遙遠,離海南島榆林港約1,000公里以上,超出中共海空軍現階段的作戰範圍。一旦南海發生緊急事故或衝突事件,無法及時到達南沙群島海域;且因原先所控制的南海島礁不足以做為停駐據點,且在油料及彈藥等後勤補給困難,無法在南海持久作戰,以至於中共在南海島礁積極進行填海造陸工程,主要目標是「小島堡壘化」和「大島陣地化」,並在島上興建軍事設施,以做為在南海的戰略據點。然而談到戰略據點就不能不提到美國海權論者馬漢將軍(Alfred T. Mahan),依據馬漢在《海軍戰略論》認為,評估任何據點的戰略價值必須具備三項原則:位置、強度與資源37。
1.位置:
依據所在位置來衡量戰略線的相互關係,若位於交通航線上或經貿必經之地,可做為前進基地及控制該區域能力38,或做為「永久位置」39,為三項原則中最為重要,對應海權的基本因素條件(先天:領土延伸、後天:海外據點)。如果能掌握有利的地理位置,如狹窄的海峽出入口、位置優越的港灣或島嶼,就能夠在這些有利位置上設置機場或海軍基地,也可增強艦隊防禦的能力。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為例,主要是美、日兩國前進基地的爭奪戰40。
2.強度:
指攻勢或守勢強度,強度不夠將失去戰略價值,天然強度不足,可以強化人工設防延長防守時間,以便獲得增援;也可適時支援海軍艦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為例,美國自從反攻瓜島以來即瞭解島嶼本身極為脆弱,為確保各島嶼,強化島上防務,整建航空基地41,以利實施「跳島攻勢」,選擇爭奪日本戰略據點,控制重要航道使日本海上交通線受阻。
3.資源:
可控制或擁有本身或其附近資源,大型島嶼本身資源比小島豐富,物資運補不像小型島嶼頻繁。當一個據點擁有天險的位置、防禦的強度和豐富的資源等三個原則,便具有一流的戰略價值,其大型島嶼較小型島嶼更佳。如英國掌控直布羅陀做為戰略據點,該島擁有天然強度與優越位置,扼要地中海進出。雖然該島資源缺乏,物資補給困難,由於英國掌握制海權,以後天條件彌補先天因素不足。美國掌握的夏威夷群島、中共西沙群島中之永興島均是如此。
(二)中共在南海的戰略手段
中共現今在南海擴建島礁面積,有助於在南海競逐及維護領土主權。中共和南海周邊國家協商解決南海問題的基本前提,即主權屬我,這是中共的一貫立場。中共在南海問題上拒絕承諾不使用武力解決爭議,亦拒不參加多邊討論,以期建立發展南海制度。因此,中共在南海戰略上勢必採取捍衛主權的決心。
1.在管轄上強化執法力量:
1983年4月,中共公布《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加強對南海諸島的主權管理。1985年頒布《領海宣言》及1992年2月頒布《領海及毗連區法》,宣示其陸地領土包括南海諸島。1996年5月,中共宣布大陸礁層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將南海諸島中由中共實際控制之下的西沙群島的主權合法化。同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決定聲明中,重申了對南海諸島的主權。由於先前在南海海域日益增加的侵漁事件、軍事演習和非法測繪情報活動,嚴重影響中共的國家安全。因此,南海海域對於中共來說,軍事力量以及定期的巡航和軍演能夠做到威懾作用,以驅逐越南及菲律賓的非法作業漁船和勘探船,表明中共對維護南海主權的堅定立場。
2.在外交上堅持雙邊談判:
中共強調南海糾紛採「雙邊」性質談判,以避免美國與日本的干預。由於中共在此區域不管是經濟或軍事力量均較為周邊國家強大,因此雙邊談判對中共最具影響力42。2010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對南海聲明獲得東協各南海聲索國(以及印尼、日本、澳洲與歐盟)一致的肯定,但此聲明確遭到中共強力反彈,認為這是將南海議題國際化43。美國主張將南海問題多邊化、國際化;同時也反對中共提出的南海問題必須由爭議島礁各聲索國分別進行「雙邊」協商談判解決的主張44。因為「雙邊」協商會讓中共有不公平的優勢45。中共擔心採「多邊」方式將會造成非真正區域內的國家共同「結夥」來反對中共在該地區的利益與目標,將使南海議題發展為西方國家用以干預或牽制中共的一種工具,因此堅持「雙邊」方式來解決南海領土爭執46。
3.持續加強中美戰略互信:
針對南海問題,中共需要積極的尋求機會向外界展示出中共的誠意和合作態度。2015年9月,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訪問美國,強調始終要抓住中美雙方共同利益的主軸。中共和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很多,實際上是中美雙方相互依賴的共同利益發展而起。在南海問題上,中共和美國都希望太平洋地區能實現和平穩定的局面與互利互惠的經濟增長,使南海海域航線能夠安全穩定。因此,發展中美關係的重要基礎是培養和增進相互之間的戰略互信。
例如,2009年7月27日至28日在華盛頓舉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010年7月2日的東盟會議上,中共就南海問題公開表態願意為南海的和平穩定作出努力,中共對南海有著不可爭辯的主權;2011年6月3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會談。特別是2015年9月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聯合國成立70週年紀念活動並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表明中美兩國將持續拓展雙邊合作。儘管中美雙方曾因南海議題摩擦不斷,但兩國在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治理、伊核、朝核、氣候變化、反對恐怖主義等幾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問題上卻都保持著緊密合作47。因此,中美之間存在著長期性、戰略性合作契機,就這些問題深入溝通,可以消除戰略互信的猜忌,加強戰略合作,積極尋求在南海利益上的合作點,培育和增進相互之間的互信機制。
肆、中共積極在南海島礁建設的戰略意涵與我因應作為
一、中共在南海島礁建設的戰略企圖
(一)維護九段線領土主張
中共沿用1947年我國政府所繪製的官方地圖,以線段沿著南海勾勒出南海領土,包括南沙、東沙、西沙與中沙等群島,稱為「九段線」48。中共以「九段線」劃界主張南海主權衍生出兩個問題。第一,界線不明;第二,欠缺現代國際法的法源基礎。中共對南海主權的主張仍以「歷史使用」概念,若以現代國際法,「發現」與「間接接觸」原則尚不足以擁有領土所有權,長期居住才是主權的依據。因此就中共的情況而論,擁有主權的證據很薄弱。
引述國際法的其他原則似乎對中共的訴求也幫助不大,舉凡陸塊延伸而出的海底大陸棚原則,或是島嶼衍生出的專屬經濟區原則,均不足以支持中共「九段線」的劃界立場。如果中共「九段線」是以占領的礁岩形成專屬經濟區則違反國際法,因為只有能夠維持人類居住(包括天然補充的淡水)和支持經濟活動的島嶼,才構成專屬經濟區的基礎49。因此中共積極擴建島礁,認為不盡然必須在國際法的框架下取得南海主權主張的合理化基礎,但最主要的目的在爭奪爭議海域的主權,特別是在中共所劃定的「九段線」區域。
(二)強化在南海的戰略縱深
近期南海緊張加劇,中共以「九段線」視南海為「內水」,冀能控制南海水域島嶼、漁業、礦產等資源,更欲奪取區域主導權以掌控海、空交通樞紐。目前雖已掌控西沙群島、中沙黃岩島,且占有南沙永暑礁等七個島礁,惟對占有南海大半面積之南沙群島仍難以施展拳腳,主要原因是在南沙島礁缺乏海、空基地,無法在該地區進行空中與海上巡航,故精心策劃南沙填海造陸工程,建成人工島礁,並建造機場50,派駐軍隊、部署海、空軍武力,將南海島嶼做為不沉的航母,進而強化對南沙群島的控制權,以便於掌控海上交通線及掌控中共所宣稱之「九段線」,建立海上防線做為中共的「海上多層縱深防禦」51。
另一方面,為對抗美國在亞太的「再平衡戰略」,中共認為必須加強在南海區域的掌控。如在南海諸島部署戰機、導彈部隊,或是艦艇部隊,若與「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denial,A2/AD)的策略結合起來52,將可使美國在戰力投射方面的風險增加,嚇阻美國干預牽涉南海的衝突,或是嚇阻失效時,能遲滯美國海空軍馳援的速度,或仰制降低干預所能發揮的實際效用。中共一旦在南海形成完整的基地設施,將可藉由完全阻斷美國的軍事介入來控制整個南海。
(三)確保能源與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中共建立貿易網絡的基礎是海上運輸通道的構建與暢通,特別是中共進口石油與對外貿易通道主要集中於印度洋地區,因此通往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攸關中共的生存發展。中共需要大量的石油維繫其經濟成長熱度,身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大陸每日消耗900萬桶石油,約占全球石油產量的10%。然而過度依賴海上交通讓中共對其石油供應深感不安,並刻正建構陸上石油管道以降低其不安全感。經由陸上石油管道供應的石油運量的確將會增加,但是速度仍趕不上消耗的需求,使得中共約85-90%的石油進口仍需依賴海上運輸53。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貨物進出口量約一半必須通過麻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進入中東、非洲、歐洲及美洲,所以海上交通線的掌控成為中共國家戰略的主要課題,因此產生所謂的「麻六甲困境」54。
假使遭遇強硬的威脅危及海上交通線,就同等威脅中共國體的生存發展,若要建立保護海上交通線的能力,中共海軍將需要更多新型的驅逐艦、續航能力提升的核子潛艇、加油船與油輪,以及在區域內能夠支援此種武力及其後勤所需的基地55。因此中共積極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並建設軍事設施,以做為海空軍的前進基地,創造在南海的戰略據點,以掌控麻六甲海峽。
(四)有利實施南海防空識別區
2013年11月23日,中共宣布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範圍。區域範圍接近日本宮古海峽,有意將中日對抗,從東海中間線一帶推進到宮古島海域,宮古海峽是美國海軍進入中共近海的入口要道,也是中共海軍突破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的出口要道,可說是中共海空戰略的重大突破56。近期更是在南海諸島填海造陸,增加對南沙的控制力,並與海南島相呼應,做為扼守中共在南海維護「九段線」之利器,南海各島礁互為犄角之勢,未來必將成為南海戰略要塞。
未來中共在島礁完成機場與碼頭等軍事基礎設施後,既可實施海空兵力的前推部署,有效延伸作戰縱深,研判將進一步公布「南海防空識別區」,有利中共在南海主權的聲張與海洋資源的開發,更能確保中共在南海的國家核心利益與永續發展。西方學者研判中共所設定的「南海防空識別區」,其範圍將以西沙群島為核心,並擴及周遭大部分海域,最大範圍可能涵蓋南海一半以上的地區57。劃設識別區將是中共海軍跨出藍色海洋的第一步,中共海軍將持續加強在擁有重要交通要道的東、南海實施軍事作為,以強化防禦縱深與掌控海權。
二、對我國海軍戰略之影響與因應之道
(一)對我海軍戰略之影響
克勞塞維茨曾說「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海軍是軍事的一環,海軍作戰必受到政治的指導。換句話說,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海軍戰略應依據國家戰略目標、戰略構想所賦予的海軍使命,從事建軍、備戰與用兵。依據我國現況而言,我國現行國防政策仍遵循「全民國防」理念,舉全國之力,維護國家主權完整,及臺澎金馬、烏坵、東沙、南沙等群島之安全;在戰略指導上則依「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之軍事戰略構想,積極從事建軍備戰,提升國軍聯合作戰整體戰力,以建立「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之海上勁旅,達成嚇阻威脅及預防戰爭之目的,以確保國家安全58。
海軍的主要任務在於制海,平時從事兵力整建,執行海上偵巡、外島運補與護航等任務;戰時反制敵人海上封鎖、水面截擊,聯合友軍於所望海域遂行聯合作戰,爭取局部制海,以確保海上交通線的安全,維護我對外航運的暢通59。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也賦予海軍平時負責臺海偵巡、維護海域安全及主動協助護漁及地區災害防救;戰時聯合友軍遂行反制與阻敵對我之海上封鎖或武力進犯,以維護對外航運暢通,爭取局部海上優勢,為聯合國土防衛作戰創造有利態勢60。近期中共積極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將對我國海軍在南海的軍事作為備感壓力。
1.對太平島防務形成威脅:
由於太平島距離我方遙遠,海、空軍支援不易,物資獲得更加困難。太平島屬於小型島礁模式,小型島嶼由於面積較小,在容納量有限的情況下,守島部隊數量少且縱深防禦短61。未來中共在南海諸島設立海空基地,只需進駐少數航空兵力或飛彈部隊,太平島將完全暴露在作戰範圍內,一旦中共決心進行奪島作戰,以我現今駐島的海巡署官兵將難以持久。除中共從事南海島礁填海造陸與部署軍事設施外,越南亦積極組建潛艦部隊,強化在南海的戰力作為;菲律賓則自美、日兩國獲得軍事援助,並向南韓、印尼、澳洲等國採購機艦,以強化南海巡航能力;馬來西亞、印尼兩國亦逐步擴張維權力度。上述相關國家持續強化在南海的維權作為雖並非主要針對我國,惟相關部署仍對我國太平島防務和海上運補造成威脅62。
2.增加南海交通線巡弋的風險:
中共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工程乙事,引起南海周邊國家持續進行激烈的外交攻防,使得該海域之主權爭議再次浮現。由於南海的和平與安定攸關我國海上交通線的權益,因此南海議題亦受到國內學者高度關注。我國經貿與能源一向均仰賴海運為主,一旦中共在南海諸島設立海空基地,將使我國海上交通線易遭到中共封鎖或襲擾,嚴重影響我國經濟與能源安全,而我國海軍作戰亦受到阻滯,若情況演變至此,將使中共海軍更能在南海海域為所欲為。南海航運的暢通關係我國生存發展甚鉅,而海軍戰略的核心是控制海上交通線,但由於太平島距離本島遙遠導致支援不易,使得海軍在該區域巡弋或護航任務易遭攔截,因此我國據守東沙島與太平島將對保持南海航運具有正面的價值。
3.提升兵力投射的難度:
太平島是我國國防線上最脆弱的一環,由左營港至太平島需要950浬63,我國海軍結合陸戰部隊具備海陸運輸可執行海上快反、增援外離島及外島規復作戰等兩棲屬性任務之能力。我國面臨的南沙島嶼爭端中,由於形勢複雜與突發事件引起低強度軍事衝突大增,我國未來實施兩棲應援與規復的軍事行動將依據「衛疆計畫」,以做為因應太平島的緊急狀況。由於中共在南沙島礁積極進行填海造陸工程與軍事設施,其中更是在永暑島、美濟島與渚碧島上興建機場跑道與港口設施可提供各型戰機起降及艦艇運補,另在西沙永興島部屬防空飛彈等作為,對我國海軍在該區域的兵力投射將形成重大威脅。
(二)因應之道與具體作為
我國領土(海)主權紛爭主要係以南海島嶼主權牽涉範圍較為複雜,近年甚至造成各國執法船舶對峙或衝突行動,直接影響我國家安全64。我國「國家安全」的定義,乃是國家為保障其領域、主權之完整與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所採取之行動65。「國家安全」仍是國家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方針,如何確保「國家安全」是優先需要考量。我國做為一個海洋國家,其海洋戰略亦屬國家戰略階層,應向下指導海軍戰略,俾完善戰略規劃體系66。戰略為政策服務67,海洋武力則是達成海洋政策的「工具」68。因此,我國海洋政策的落實有賴於海洋戰略的穩固,必須有強大的海軍實力做其後盾,才能管控我國周邊海域。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指出,我國安全環境,仍以中共軍事威脅為首要挑戰,加上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爭端升高69,成為我國在思考國家安全威脅時所不能排除之重要議題。我國《102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也指出國軍需建立多元戰力,俾確保國家安全70。我國要維護海洋權利,對海權的宣示和控制戰略要域等極為重要。
馬漢曾謂:「運用海權,就是海軍戰略。無論適用於平時或戰時」71。所以在承平時期,國家的力量、安全與繁榮,有賴將海洋做為運輸手段;戰時,海權源自海軍優勢,做為攻擊敵國貿易與威脅敵岸上利益以保護自身利益為手段72。因此,我國海軍是維護國家安全重要之一環,我國海軍戰略必須支撐海洋戰略,以維護國家安全。制訂正確的海軍戰略,贏得制海權,成為亞太舉足輕重的海權要角;也符合「嚇阻威脅、預防戰爭」的目標73。然而我國面臨的南沙島嶼爭端中,由於形勢複雜與突發事件引起低強度軍事衝突大增,因此在海軍戰略上必須要有積極具體作為:
1.建立前進運補基地:
東沙島具有特殊地理位置與戰略要點,也是南海諸島中唯一不與周邊國家有主權爭議的島嶼。東沙島位居南海的東北端,位處臺灣本島西南端、扼要香港及大陸珠江口三角中心地區,是臺灣海峽航道的咽喉要地,為經濟海域延伸的屏障,地理位置重要且戰略價值高。以英阿福克蘭戰爭為例,若美國沒有允許英國使用亞松森做為前進基地,則無法獲得相對戰果74。如在2014年3月8日發生馬航事件救援為例,建立南海前進基地既要距離近,更要有基本的設施和條件,比如機場、碼頭、醫院及充足的補給等75,凸顯出我南沙太平島在此區域的重要性。
考量我國經濟與發展對於海上運輸的依賴,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應做為海軍的前進基地,使海軍更具戰略機動力,延伸作戰範圍與續航力。對我國而言,外島可做為賴以維持海洋控制權的最佳憑藉,經由艦隊對各外島的運補與偵巡,我國才得以維持優勢76。若能善用東沙島部署決定性軍事力量,可適時投射武力至南海地區,以增加戰略優勢。
2.協助強化島嶼防禦力量:
東沙島與南沙太平島距離臺灣遙遠,在整體國防觀點上所顯現的弱點也越大,往往必須採取守勢。加上海巡署駐防,降低有效嚇阻的效用,面對各爭端國家不斷的軍備擴充,無法處理突發性軍事危機。因此必須積極建築防禦工事,以應付軍事突發狀況時爭取增援時間。我國也在太平島強化機場跑道及修建軍艦停泊的碼頭,做為大型補給船及海軍船艦停靠,以持續提供物資與增援,降低運補上的困難,縮短太平島與臺灣運輸往返的時間。
駐守之官兵由海軍陸戰隊實施代訓等,都是強化防禦能力之一環。我國應審慎評估在南海策略上,應以最高的代價加強防禦,以利於敵人全力進攻時可以支撐到最久之限度77,如同馬漢所言據點之戰略價值之強度,以嚇阻他國侵犯;一方面做為海軍作戰的延伸,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瓜島與馬島爭奪戰中,確保海上交通線及策應海軍艦艇決戰78。
3.強化兵力投射能力與聯戰編組:
美國於1940年《登陸作戰教範》指出,軍種的協同與掌握制空、制海權為登陸作戰致勝要素;登陸速度與火力密度為致勝法寶。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之瓜島與馬島戰役,驗證海、空軍與陸戰隊密切支援的價值與實用性79。現代作戰要擊倒單一系統極為容易,各系統必須相互結合,相互保護對方弱點,才能構成有效的作戰部隊80。若無法掌握海、空域,就無法實施兵力投射,亦無法嚇阻敵人,因此遂行聯合作戰是維護海權最重要的關鍵要素。
海軍必須具備機動快速的兵力投射能力,其兵力運用應包含運輸、護航、打擊及空中輸具(運兵及攻擊直升機),以遂行兩棲任務。就戰術而言,海軍比任何單一軍種更致力於聯合作戰。必須緊密結合陸空力量,提升執行三棲行動能力之價值,使戰場更加立體化,在維護南海主權上亦能發揮影響力與嚇阻作用。
(1)空軍:
海軍搭配航空兵力被證明是支援海軍作戰的有效兵力81。海軍執行外島應援與規復作戰若沒空軍的掩護與支援,是很難單獨奪取制海權,空軍若無各項後勤支援,難以有效發揮戰力。由於距離遙遠及續航力的限制下必須以東沙島做為前進樞紐,因此空軍的戰力與運輸角色必須做為重要考量。
(2)海軍:
海軍為技術兵種,各型艦艇與航空兵力編組直接影響海軍的戰略與戰術。所有影響登陸敵方海岸的兩棲行動條件中,最重要的是擁有凌駕敵人的海上優勢82。奪取制海權必須結合不同類型之主戰艦艇戰術編組83,包含登陸艦(登陸兵力載運)、補給艦(油彈、後勤物資)、巡防艦及潛艦(登陸船團屏衛)等組成,增加防空、反潛與遠航作戰能力。
(3)陸戰兵力:
以海軍陸戰隊為主體,具有速度與機動及獨立作戰等特質,具備低強度衝突能力84,藉由直升機或兩棲載具奪取灘頭。作戰編組包括加強步兵連(營)、登陸戰車部隊以及必要的通信、工兵、偵搜等單位組成85,避免兵力龐大暴露行動。
(4)陸航(運兵及攻擊直升機):
兩棲突擊初期,極難獲得砲兵火力支援。登陸部隊若以三棲特性結合編組,可不受地形限制採垂直登陸或火力打擊,提升投射速度及協助登陸部隊火力支援86。
4.建立完善協調機制:
我海軍緊急應變突發事件,參與的機構多元,指揮複雜,必須與各機構建立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綜合運用蒐集資訊,以利先期掌握,控制局勢,取得優勢,以制人而不受制於人。我國面對南海威脅之挑戰,就海防及海上安全的實際需要,海軍必須與海巡署及空軍緊密聯繫、情報共享、密切聯繫、協力監控,共同維護我國南海之權益。
5.建構現代化的海上武力:
籌建量適質精的海上武力,為國家海權發展的三大支撐之一87。海上武力不但是海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維護國家安全及海洋利益的重要工具。面對日益複雜的安全情勢以及亞太整體經濟安全形勢的結構性變化,海軍確實需要凝聚新國防政策共識,進而有效支持國艦國造及建軍規劃,運用科技力量建構海軍及三棲作戰能力。
(1)無人飛行載具:
情報是判斷之基礎,是決策者下達決心的重要環節,以便能夠事先預警,或甚採取先制措施。就海軍作戰而言,情報、監視、偵察可發揮三度空間機動打擊戰力,遏止敵武力進犯。無人飛行載具滯空時間超過人體的忍受極限,因而能長時間從事海域巡邏、環境資料蒐集及提供詳細船位、航向及裝載貨物等情資,亦能在廣泛的海洋上增進我國海軍執行監偵能力。
(2)兩棲船塢運輸艦:
由於中和級登陸艦艦齡老舊、自衛武力薄弱及載運數量等限制。未來籌購(建)新型兩棲登陸艦艇更能符合現代兩棲登陸作戰效益。我國海軍為了因應海洋戰略及聯合作戰需求,必須建置兩棲船塢運輸艦,該艦可搭載登陸艇及兩棲突擊車等登陸載具外,亦能提供直升機起降。可利用直升機、登陸艇、兩棲突擊車所發起的三棲聯合突擊行動;另一方面可做為人道救援及後勤物資最佳載具。
(3)氣墊船:
兵力投射必須具備足以將人員與武器,透過空中或海上輸具迅速指向所望之目標。氣墊船具備長程、快速渡海能力,可從海岸較遠處發起奇襲能力88,適用於各種灘頭登陸,可裝載運送戰鬥裝備和登陸部隊,可在岸邊實施登陸,對灘頭部隊提供火力支援。隨著速度和有效載荷優於傳統的運輸,氣墊船將大大改變未來兩棲作戰的景觀89。
(4)潛艦:
潛艦將成為海戰的作戰艦艇類型,可實現我方封鎖行動並制止敵方封鎖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證明,即使海軍力量薄弱,潛艦仍然可以發揮威力90。因此我國必須積極爭取潛艦採購或自製,以提升我國海軍戰力。
6.持續推動國艦國造計畫:
為確保國家安全目標之達成,在國防預算合理的分配下,以國防計畫指導做為軍種發展兵力整建規劃架構。海軍應將第三代主戰兵力納入十年建軍構想及五年兵力整建計畫中逐步執行完成,如提升艦艇匿蹤性能、C4ISR系統、三維雷達、指管系統、垂直發射架、反潛(反水雷)系統、遠距支援系統等。未來海軍必須更加妥適配置與運用有限的國防資源,使其創造最大效益;除持續向外爭取優越的武器裝備或技術轉移外,同時強化國防自主能力,持續推動國艦國造計畫,軍購與國造雙軌併行。並藉由推動軍民通用的科技發展,及時轉化成熟的國防科技能量,引領產業升級,達成「國防科技自主」及「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
伍、結語
2013年1月,菲律賓單方面向荷蘭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就中菲南海海域劃界、歷史性海灣與所有權提出15項仲裁請求。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島嶼分為「島」與「礁岩」兩類,且規定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條件的島礁是不能擁有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棚。也就是說,中共即使占有南沙部分島礁,只能擁有12浬的領海,而沒有200浬的專屬經濟海域,也就無法擁有在該區域內的海洋資源。有鑒於公約的規定,迫使中共自2013年底開始在南海各島礁填海造陸建設做為戰略據點來控制南海,其主要的目的也在於強化對於南海「九段線」的主張及海洋權益保障。
從前述分析來看,就中共國家安全而言,擴建南海島礁一方面可確保能源安全,特別是中共進口石油與對外貿易通道主要行經麻六甲海峽與南海地區,如不能確保此一航線的安全,將危及國家的生存發展。另一方面,在南沙島礁建立海空軍基地,以利海空武力延伸涵蓋至南沙海域,強化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增加南海的戰略縱深。未來中共在南海各島完成填海造陸及軍事部署後,筆者認為將會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來涵蓋南海所有空域,逐步實現習近平的「海洋強國夢」,進而威脅美國的霸權地位,因此中美之間的南海戰略博弈,未來將更趨向激烈。
近期中共在南海島礁積極填海造陸及建設民用與軍事設施等,對外界宣稱主要是為了完善島礁的相關功能,改善駐島人員的生活條件,並滿足必要軍事防衛需求,以便能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並不是針對任何國家,也不會影響航行自由。但南海周邊國家卻認為中共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將會威脅該區域的安全。美國近期更是派遣軍艦在南海展開巡航行動,藉「航行自由」以挑戰中共的主權聲張。由於近十年來致力於經濟發展,為中共累積驚人國力與財富,並提供南海造島所需的資源。據中共媒體分析,光是投入永暑礁的造島資金就高達700億人民幣(約3,500億新臺幣)。而美濟礁、渚碧礁與永暑礁的造陸面積已超越我國所掌控的太平島面積,成為南沙前三大島。同時也在部分島礁興建機場與港口,並陸續部署飛彈、戰機與艦艇部隊,對我太平島防務及海軍在該地區的護航與巡弋將構成強大壓力。因此,我國海軍戰略面對南海整體局勢必須積極思維。
我國以海洋戰略做為國家整體戰略之一部,必須置重點於國家安全等相關領域。我國國防強調「防禦固守、有效嚇阻」,在防禦上應採取有限度的攻勢作為嚇阻是必要的,編配適當的嚇阻力量,以傳達遏制衝突的訊息給對方。強化遠海快速反應與應援能力,必須以海軍武力為後盾。強大的海軍武力,是執行外島應援與規復等軍事行動任務的堅實基礎,如同孫子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相同道理。除強化海軍武力外,另一方面應恢復駐軍並積極建設東沙島做為前進基地,以維護制海權及維護海上交通線能力目標,以符合現階段國防戰略目標「預防戰爭、國土防衛、應變制變、防範衝突、區域穩定」之達成。海軍應隨時做好行動準備,不僅可保障我國能源運輸安全,更可以機動靈活隨時扼住他國運輸咽喉。
世界上,沒有廉價的國防。若考量民族尊嚴、國家安全、人民生命財產相比較,則國防經費必須用在刀口上。當今世界各國對海洋的控制爭奪日趨白熱化之時,如何積極運用海軍來維護我國在南海的權益,如何打造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來捍衛南海主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國應以海洋導向之國家戰略目標的建軍理念,建構相當規模的海軍,才能擁有海權,嚇阻對方;唯有確保海權才能維護國家安全,更能藉由海軍武力為憑藉,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雖然在國防資源的限制下,我國的確無法建立一支能與中共匹敵的海軍,但必須建立一支能拒止他國的海軍,發展嚇阻他國進犯的不對稱作戰概念。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施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海戰戰略分析》,臺北:國防部,2006年9月。
2.陳欣之,《東南亞安全》,臺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3.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11月1日。
4.國防部,《中華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5年10月。
5.國防部,《中華民國102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2013年10月。
6.國防部海軍司令部,《中華民國海軍軍官指南》,臺北:國防部海軍司令部,2014年12月31日。
7.國防部,《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3年10月。
8.國防部,《國軍軍語辭典》,桃園:國防部軍備局北部印製廠,2004年。
9.國軍聯戰準則,《聯合兩棲作戰登陸部隊作戰教則(草案)》,臺北:國防部,2002年3月5日。
10.張小明,《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6月1日。
11.鈕先鍾,《太平洋戰爭島嶼爭奪戰》,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1月。
12.翟中文,《臺灣生存與海權發展》,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1日。
13.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理論與實務》,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8月。
(二)專書譯著
1.山第‧伍華德、派屈克‧羅賓遜著,曾祥穎譯,《福克蘭戰爭一百天》,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2.丹尼‧羅伊(Denny Roy)著,周茂林譯,《中共與區域安全》,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5年11月。
3.甘浩森(Roy Kamphausen)、賴大衛(David Lai)、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顏永銘譯。
4.《超越臺海:臺灣問題外的解放軍任務》,桃園:國防大學,2010年12月。
5.佘拉米、侯肯,高一中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6.服部卓四郎著,軍事譯粹社譯,《大東亞戰爭全史(III)》,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3月。
7.馬漢著,鎮甲、楊珍譯,《馬漢海軍戰略論》,臺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5月。
8.傑佛瑞‧提爾著,李永悌譯,《21世紀海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2年11月。
9.羅納德‧歐羅克(Ronald O’Rourke)、張恩美、道森(John Dotson)著,童光復譯,《中共軍事現代化:戰略研析選擇》,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11月。
10.Norman Friedman著,翟文中譯,《海權與戰略》,桃園:國防大學,2011年12月。
11.Michael W. Everett & Mary A.Sommerville,楊連仲譯,《東南亞的多邊合作》,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年10。
(三)期刊論文
1.林文隆,〈海洋國家的海洋戰略與戰略規劃〉,《「海洋與國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2009年,頁67。
2.陳鴻瑜,〈南海之石油資源開發與政治衝突〉,《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3期,1996年7月,頁19-42。
3.翁明賢,〈臺灣海洋戰略新思維〉,《臺灣周邊海域情勢及對策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7月,頁11-48。
4.鄒克淵,〈人工島嶼、設施對南沙群島主權爭端的影響〉,《亞洲評論》,第9期,1999年,頁49-54。
5.趙國材,〈從國際法觀點分析我國南海歷史性水域之法律制度〉,《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8期,1993年,頁12-15。
6.趙國材,〈從現行海洋法分析南沙群島的主權衝突〉,《亞洲評論》,第9期,1999年,頁17-48。
二、外文部分
1.Furse,1897.Military Expeditions Beyond the Seas(2 vols).London:William Clowes.
2.Hiran W. Jayewardene,1990.The Reigime of Islands in International Law.London:Martnius Nijhoff Publishers.
3.Pokrant & Marvin,Desert Storm at Sea:What the Navy Really Did.London:Greenwood Press.
4.R.R.Churchill & A.V.Lowe,1992.The Law of the Sea, 2nd ed.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5.Timothy M. Laur,& Steven L. Llanso,1995.Encyclopedia of Modern U.S.Military Weapons.New York:Berkley Books.

註1:陳建瑜,〈美闖南海 成陸防禦島礁理由〉,中時電子報,2016年3月16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6000816-260309〉(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邱越、閆嘉琪,〈美媒:中國向南海永興島派遣殲-11和飛豹戰機〉,人民網,2016年2月24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n1/2016/0224/c1011-28145312.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國防部,《中華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5年10月),頁40、51。
註4:陳柏廷,〈南海維權 陸建立三沙定期巡航制〉,中時電子報,2014年1月21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121003089-260 409〉(檢索日期:2014年4月18日)。
註5:同註3,頁73。
註6:林憬屏,〈泰柬衝突未歇外交途徑陷僵局〉,新浪網,2011年4月25日,〈http://dailynews.sina.com/gb/news/int/cna/20110425/11062398919.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淩德權,〈越南繼承西貢偽政權歪理邪說 損害兩黨兩國關係〉,大公網,2014年6月14日,〈http://news.takungpao.com.hk/world/exclusive/2014-06/2538195.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8:宋勝男,〈傅崑成:南海U形疆界線的法律性質〉,海外網,2014年4月1日,〈http://opinion.haiwainet.cn/BIG5/n/2014/0401/c345416-20480234-4.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9:趙國材,〈從國際法觀點分析我國南海歷史性水域之法律制度〉,《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8期,1993年,頁13。
註10:郭憲鈴,〈臺灣對九段線應有的堅持〉,蕃薯藤新聞,2014年9月20日,〈http://history.n.yam.com/greatnews/politics/20140920/20140920567317.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1:方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南海爭端的解決〉,博訊新聞網,2012年5月22日,〈http://www.boxun.com/news/gb/pubvp/2012/05/201205220137.s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2:Hiran W. Jayewardene,The Reigime of Islands in International Law(London:Martnius Nijhoff Publishers,1990),pp.7-9.
註13:鄒克淵,〈人工島嶼、設施對南沙群島主權爭端的影響〉,《亞洲評論》,第9期,1999年,頁49-54。
註14:趙國材,〈從現行海洋法分析南沙群島的主權衝突〉,《亞洲評論》,第9期,1999年,頁24。
註15:R.R.Churchill & A.V.Lowe,The Law of the Sea, 2nd ed.(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pp.330-337.
註16:楊才蔚、陳文枋,〈南海爭奪戰!菲律賓、越南衝著中國來〉,三立新聞網,2014年5月8日,〈http://www.setnews.net/News.aspx?PageGroupID=5&NewsID=22629&PageType=3.〉(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7:黃兆平,〈陸發展深海探勘技術爭南海利益〉,中央通訊社,2014年5月13日,〈http://www.cna.com.tw/search/hydetailws.aspx?qid=201405130196&q=%e5%8d%97%e6%b5%b7%e8%b3%87%e6%ba%90.〉(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8:晨彥,〈中國南海可燃冰研究通過驗收〉,香港文匯網,2014年2月1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4/02/01/IN1402010039.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9:謝菲,〈中海油公開招標南海油田〉,新浪網,2012年8月2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chnpolitics/dwworld/20120802/09023631094.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0:陳鴻瑜,〈南海之石油資源開發與政治衝突〉,《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3期,1996年7月,頁24。
註21:張小明,《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6月1日),頁118。
註22:倪樂雄,〈海權:未來中國的致命軟肋〉,香港華南早報,2014年4月7日,〈http://www.nanzao.com/tc/opinion/24396/hai-quan-wei-lai-zhong-guo-de-zhi-ming-ruan-le.〉(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3:張雁雯,〈各國保經濟利益 南海無戰事〉,中時電子報,2014年6月17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17001048-260309.〉(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4:胡明明,〈西沙七連嶼造陸將連成片 不毛之地變綠洲〉,大公網,2016年3月7日,〈http://news.takungpao.com.hk/mainland/focus/2016-03/3289396.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5:Victor Robert Lee,“Satellite Images:China Manufactures Land at New Sites in the Paracel Islands”,The Diplomat,February 13, 2016,〈http://thediplomat.com/2016/02/satellite-images-china-manufactures-land-at-new-sites-in-the-paracel-islands/〉(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6:謝璿,〈陸投3680億元 擴建永暑礁〉,《青年日報》,2016年4月3日,〈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2QR3ZY8DxoKPv973RMHrgTE6CetfB%2F%2FbWi3jLklMUdNDLC037y%2FpJJ6C9pZF6%2BGCQj97KGxcLF1MQCh1QcWWBIDPz5pXGIvQ9tFQmMA4IBI%3D〉(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7:Shannon Tiezzi,“China Defends Airstrip Constru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Diplomat,January 06,2016,〈http://thediplomat.com/2016/01/china-defends-airstrip-construction-in-the-south-china-sea/〉(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8:黃甦俞,〈陸民兵守南海 4島設人武部〉,中時電子報,2015年1月10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10000966-260309〉(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9:Island tracker,“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January 24,2016,〈http://amti.csis.org/johnson-reef-tracker/〉(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0:鄭毅,〈中國南海造島進展:東門礁擴大近200倍〉,香港文匯網,2015年2月20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5/02/20/IN1502200023.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1:Island tracker,“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January 24,2016,〈http://amti.csis.org/gaven-reef-tracker/#〉(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2:Prashanth Parameswaran,“China Unveils New South China Sea Lighthouse on Subi Reef”,The Diplomat,April 06,2016,〈http://thediplomat.com/2016/04/china-starts-operating-new-south-china-sea-lighthouse-on-subi-reef/〉(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3:Island tracker,“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January 24,2016,〈http://amti.csis.org/subi-reef-tracker/#〉(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4:蕭爾,〈美國智庫:中國或在南沙華陽礁建雷達設施〉,BBC中文網,2016年2月23日,〈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2/160223_south_china_sea_radar_us_china〉(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5:鉅亨網,〈中共在南海華陽礁設置預警雷達站〉,鉅亨網,2016年2月23日,〈http://news.cnyes.com/20160223/20160223163342944745710.s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6:蕭爾,〈美國智庫:中國在南海爭議島礁修第三條跑道〉,BBC中文網,2015年9月15日,〈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5/09/150915_china_south-china-sea_airstrips〉(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7:馬漢著,鎮甲、楊珍譯,《馬漢海軍戰略論》(臺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5月),頁85-104。
註38:同註37,頁81。可支持艦隊前進及負有維護後方交通線至本土之安全。
註39:同註37,頁55。永久位置用術語形容就是「作戰基地」,可控制海上交通線。
註40:鈕先鍾,《太平洋戰爭島嶼爭奪戰》(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1月),頁16。
註41:施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海戰戰略分析》(臺北:國防部,2006年9月),頁140-141。
註42:Truong Minh Vu & Ngo Di Lan,“Flexible Response to Det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April 7,2016,〈http://amti.csis.org/flexible-response-deter-south-china-sea/〉(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43:丹尼‧羅伊(Denny Roy)著,周茂林譯,《中共與區域安全》(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5年11月),頁289。
註44:鄭海麟,〈時論:中美南海角力 雙邊鬥多邊〉,中時電子報,2014年6月3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03000457-260109.〉(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45:同註43,頁294。
註46:Michael W. Everett & Mary A.Sommerville,楊連仲譯,《東南亞的多邊合作》,(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年10月),頁192。
註47:李雪,〈習近平訪美將夯實中美戰略互信〉,國際在線,2015年9月15日,〈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42071/2015/09/15/8211s5103055.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29日)。
註48:同註43,頁298。
註49:同註43,頁284-286。
註50:James Hardy,“China building airstrip-capable island on Fiery Cross Reef,”IHS Jane’s Defence Weekly,November 20,2014,〈http://www.janes.com/article/46083/china-building-airstrip-capable-island-on-fiery-cross-reef〉(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51:翟中文,《臺灣生存與海權發展》(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1日),頁56-57。第一層防禦帶係指海岸線至外海50浬內的水域;第二層防禦帶為50至300浬的水域;最外層防禦帶為連結朝鮮海峽─琉球群島─南沙群島之海域。
註52:羅納德‧歐羅克(Ronald O’Rourke)、張恩美、道森(John Dotson)著,童光復譯,《中共軍事現代化:戰略研析選擇》(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11月),頁146。反介入:意圖遲滯敵軍進入戰區部署或導致部隊無法依其所望,而需從遠離衝突地點之處展開行動,也就是旨在影響向戰區運動的能力;區域拒止:意圖阻礙敵軍在我方不能或不會制止進入的區域內採取軍事行動的能力,也就是旨在影響戰區內的機動能力。
註53:同註43,頁315-316。
註54:石洪濤,〈中國能源安全遭遇「麻六甲困局」〉,華夏經緯網,2004年6月15日,〈http://big5.huaxia.com/js/jsgc/00211651.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55:甘浩森(Roy Kamphausen)、賴大衛(David Lai)、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顏永銘譯,《超越臺海:臺灣問題外的解放軍任務》(桃園:國防大學,2010年12月),頁270。
註56:吳欣欣,〈空域爭議:東海防空識別區 遏日挑釁 防患未然〉,香港文匯網,2013年12月6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3/12/06/ED1312060011.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57:Nanae Kurashige,“Beijing preparing new air defense zone in South China Sea,”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January 31,2014,〈http://ajw.asahi.com/article/asia/china/AJ201401310211〉(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58:國防部海軍司令部,《中華民國海軍軍官指南》(臺北:國防部海軍司令部,2014年12月31日),頁7。
註59:同註58,頁11。
註60:同註3,頁99。
註61:配置相互支援之多數連續防禦陣地,用以吸引及逐次削弱敵之攻擊力,遲滯敵軍對我全陣地之突穿。
註62:唐佩君,〈南海鄰國擴權 國安局:威脅太平島防務〉,中央通訊社,2016年3月31日,〈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603310042-1.aspx〉(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3:同註51,頁88。
註64:國防部,《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3年10月),頁57。
註65:國防部,《國軍軍語彙典》(桃園:國防部軍備局北部印製廠,2004年),頁1-1。
註66:林文隆,〈海洋國家的海洋戰略與戰略規劃〉,《「海洋與國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防大學,2009年,頁67。
註67:佘拉米、侯肯著,高一中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頁25-26。
註68:翁明賢,〈臺灣海洋戰略新思維〉,《臺灣周邊海域情勢及對策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7月,頁19。
註69:同註3,頁58。
註70:國防部,《中華民國102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2013年10月),頁8。
註71:同註37,頁3。
註72:傑佛瑞‧提爾著,李永悌譯,《21世紀海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2年11月),頁86。
註73:同註64,頁22。
註74:山第‧伍華德、派屈克‧羅賓遜著,曾祥穎譯,《福克蘭戰爭一百天》(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頁12。
註75:周元,〈在三沙建南海救援基地〉,新浪網,2014年3月11日,〈http://news.sina.com.cn/o/2014-03-11/073929677442.s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6: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理論與實務》(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8月),頁212。
註77:同註37,頁119。
註78:服部卓四郎著,軍事譯粹社譯,《大東亞戰爭全史(III)》(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年3月),頁238。
註79:同註40,頁6。
註80:Pokrant & Marvin,Desert Storm at Sea:What the Navy Really Did(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pp.281-293.
註81:同註72,頁330。
註82:Furse,Military Expeditions Beyond the Seas(2 vols)(London:William Clowes,1897), p.35.
註83:同註65,頁6-73。遂行作戰任務之臨時編組,仍將各型艦艇案任務需要適當配合組成之,其目的在便於達成戰術上之要求,故稱戰術編組。
註84:同註72,頁346-347。
註85:國軍聯戰準則,《聯合兩棲作戰登陸部隊作戰教則(草案)》(臺北:國防部,2002年3月5日),頁125-126。
註86:同註85,頁177。
註87:同註64,頁23。
註88:Norman Friedman著,翟文中譯,《海權與戰略》(桃園:國防大學,2011年12月),頁333。
註89:Timothy M. Laur,& Steven L. Llanso,Encyclopedia of Modern U.S.Military Weapons(New York:Berkley Books,1995), pp.397-398.
註90:同註72,頁183-185。

公告日期: 2017-10-06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

:::

媒體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