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專區

:::

中共海軍戰略轉型之意涵與影響(謝游麟)

中共海軍戰略轉型之意涵與影響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and Influences
for China’s Naval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謝游麟 先生
提  要:
一、中共海軍成立至今已超過60年,期間經歷過三個階段的海軍戰略:近岸防禦、近海防禦、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
二、中共海軍戰略轉型之意涵:適應中共國家利益的拓展、成為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撐、突破島鏈封鎖及延伸防禦縱深、結合近海與遠海擴大「海軍外交」成果。
三、為能有效實踐「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戰略,中共海軍將會常態性走向遠海、建設以航母為中心的遠海戰力、調整三大艦隊的劃分。
四、中共海軍戰略轉型影響美國及日本的國家利益、加劇南海緊張情勢、助長亞太地區海軍的軍備競賽、威脅我國國防及海上交通線安全。
關鍵詞:近岸防禦、近海防禦、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海洋強國、海軍
    外交
Abstract
1.China’s navy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over 60 years. Its strategy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coastal defense, offshore waters defens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offshore waters defense with open seas protection.
2.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naval strategy has following implications: adapting the growth of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supporting the strategy of maritime power, overcoming island chains blockade and extending defense in depth, and expanding the naval diplomacy by combining with the offshore area and open seas.  
3.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actice the strategy of “the combination of offshore waters defense with open seas protection”, China’s navy will move towards open seas normally, building the blue navy based aircraft carrier forces, and adjusting the divisions of the three fleets.
4.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naval strategy will influence American and Japanese national interests, rising ten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ueling naval arms ra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reaten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s security on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oastal defense, offshore waters defense, the combination of offshore waters defense with open seas protection, maritime power, naval diplomacy

壹、前言
2015年5月26日中共國務院發布《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這是自1998年以來中共所發表的第9部國防白皮書,也是首部專門闡述中共軍事戰略的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全文約9,000餘字,若以「海洋」的視野觀之,此部白皮書與海洋相關的論述較以往白皮書豐富許多,如海洋權益、海上方向、海外利益、領海主權、海上軍事鬥爭、海上軍事力量、海外利益攸關區(the Areas Crucially Related to China’s Overseas Interests)、重陸輕海、海洋強國、海上通道及海軍戰略轉型等概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對其海軍的戰略要求有了重大變化,即由「近海防禦」(Offshore Waters Defense)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the Combination of“Offshore Waters Defense”with“Open Seas Protection”)轉型,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此一轉型不僅攸關中共海軍未來的建設與發展,也意謂著中共海軍的任務與能力將由「沿岸海軍」(Brown Navy)、「近海海軍」(Green Navy),朝向「藍水海軍」(Blue Navy)提升1。中共海軍戰略的轉型並非一蹴可幾,其脈絡及意涵為何?又會對區域安全帶來何種影響?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貳、中共海軍戰略之回顧
中共海軍自1949成立後,經過60餘年的建設,已由單一的水面艦艇兵力,逐步發展成為一支由水面艦艇、潛艦、航空兵、岸防部隊和陸戰隊五大兵種組成的力量。期間中共海軍「近岸防禦」及「近海防禦」戰略就分別經歷了近30年,分述如後:
一、「近岸防禦」時期(1949年-1970年代末期)
1949年初,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目前的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一文中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們應當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及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2在此指導下,中共於1950年5月在北京成立「海軍領導機關」,並於1955年至1960年間,相繼組建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初步確立了沿海沿岸的戰略防禦部署。中共海軍建軍初期因國家資源短缺、科技落後及韓戰的爆發,加上長期接受蘇聯的裝備與訓練模式,自然地承襲蘇聯的建軍理念。當時蘇聯海軍思想的主流是所謂的「海軍舊式學派」,採取陸、海軍一體化之體系,將海軍定位為陸軍的戰術支援體系,平時負責近岸偵巡,戰時依托島岸,協助近岸殲敵,因此主張「小艦隊、小戰爭」的理論3。
此一時期在毛澤東「積極防禦」、「人民戰爭」思想、蘇聯建軍理念及主要海上威脅來自於我國政府的「反攻大陸」等因素影響下,中共海軍以「近岸防禦」為其戰略。在此戰略指導下,建軍係以「飛、潛、快」(中共稱空、潛、快)輕快兵力為海軍作戰骨幹,其中「飛」指海軍航空兵部隊、「潛」指潛艦部隊、「快」指魚雷快艇部隊。主要任務為協助陸軍實施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海上戰略追擊、解放沿海島域、突破海上封鎖及保衛沿海安全為主4。作戰範圍通常在其輕型兵力的作戰半徑以內,距岸不超過40浬5;在作戰理論方面係以「海上破襲游擊戰」(Guerrilla Operations of Sabotage on the Sea)為主要作戰方式,這種作戰方式的核心內容是使用小編隊、小機群,打擊分散孤立之敵,或牽制、遲滯敵人,迫使敵分散用兵,然後各個殲滅、削弱敵人實力,造成對我有利之戰機。「海上破襲游擊戰」思想強調在作戰目標的選擇上,主要是敵人運輸艦船、分散孤立的戰鬥艦艇,及立足未穩、疏於防範的基地港口;在作戰行動上,強調隱蔽突然,襲擊敵人,特別是強調奇襲;在作戰海域選擇上,強調敵後作戰;在作戰力量運用上,主要是在人民群眾特別是海上漁民、沿海居民的支持下,由海軍的正規部隊進行,可以單兵種實施,也可以諸兵種合同實施6。
在海軍建設成果方面,主要受到下列事件的影響:1960年代期間,隨著中蘇兩國關係交惡及「珍寶島事件」的爆發,中共國家戰略態勢發生劇變,遂將戰略重心置於遠離海岸的北部和西部陸地,此時中共海軍所能獲得的預算與資源相對減少;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嚴重阻礙中共海軍現代化進程,尤其是飛彈、潛艦等發展計畫皆受到波及7。「近岸防禦」時期中共海軍類似於海軍戰略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所謂的「要塞艦隊」(Fortress Fleet),即海上的機動兵力是沿海各「要塞」的附庸,海上艦隊的存在是為了保護陸上的沿海基地或要塞的安全。在現代化作為處處受限的情況下,整體海軍戰力尚不足以在近海海域行使制海權,中共海軍「近岸防禦」戰略也因此維持了近30年之久。
二、近海防禦時期(1980年代初期-2013年)
自1980年代以後,國際局勢總體緩和,當時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審時度勢積極推動「改革開放」政策,將國家安全及經濟重心由內陸轉移至沿海省份。也由於改革開放政策,中共的經濟大幅成長,對於海外石油等能源日益迫切,更加重視海上安全問題。另外,此一時期,中蘇關係緩和,中共來自陸上的威脅逐漸消退,但在海洋國土的爭議卻日益嚴重,再加上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提出後,中共對於海洋權益的爭取,有了更深刻體認,開始放眼海洋,並逐步發展海權與海軍的建設8。具體的作為如下:
(一)劉華清力推海軍戰略轉型
1982年劉華清(被稱為中國現代海軍之父、中國的馬漢)受中央軍委會主席鄧小平拔擢為中共第三任海軍司令員,大力提倡海軍現代化,並主張海軍戰略應由「近岸防禦」調整為「近海防禦」,以確保沿岸經濟發展、維護海洋交通及突破美、日的圍堵9。這樣的主張雖然受到陸權派的挑戰,但由於鄧小平的大力支持,從而獲得採用,自1985年起中共海軍戰略就逐漸調整為「近海防禦」,是屬於「區域防禦」型的海軍戰略10。其中「近海防禦」中的「近海」主要指第一島鏈(從阿留申群島開始經過日本、沖繩島、臺灣、菲律賓、印尼所構成之弧形線)和沿該島鏈的外沿海區,以及島鏈以內的黃海、東海、南海海域11,其範圍包括了《國際海洋法公約》中所規範中共可管轄的全部海域,也包括了南海諸島等中之領土,如圖一所示。
中共「近海防禦」戰略之目的即在所謂的「第一島鏈」內,就先將敵人予以殲滅或擊潰,而不會波及於內陸,主要之意涵有4點12:
1.政治意涵:可有效覆蓋中共主權所屬的近海島嶼,如臺灣、南沙群島等,有利完成祖國統一的使命。
2.外交意涵:能有力支持國家和平外交政策,有助於彰顯國威及擴大政治影響力,特別是針對亞太周邊國家或區域組織。
3.經濟意涵:可以有效保護中共的海洋經濟活動、海洋資源和近海交通線的安全。
4.軍事意涵:可以延長海上防禦縱深,擴大沿海地區的防衛層,進而有效防止和打破敵人海上封鎖,並且有利於海軍船艦在海上從事較大範圍的機動作戰。
「近海防禦」戰略在戰術運用上係將作戰海域區分內、中、外三層,並將各類型兵力依特性分區運用,藉重層攔截殲滅來犯敵人13:
1.內層防禦區:自海岸線起至150浬以內的海域為「內層防禦區」,本區係以海上輕快兵力結合岸置火力遂行作戰任務。
2.中層為「近海機動區」:離岸150至300浬之海域為「近海機動區」,本區以中、大型水面主作戰兵力遂行本海域作戰任務。
3.外層作戰區:「外層作戰區」北起對馬海峽、東至琉球群島、南達南沙群島,以各型潛艦及海航兵力為主要兵力,遂行空中、水面、水下之協同作戰。
除了主張「近海防禦」戰略外,劉華清還提出中共海軍三階段發展願景,最終的目標則是要發展能與美國競爭的遠洋海軍。其中第一階段為西元2000年前能控制「第一島鏈」內水域,亦即黃海、東海、南海;第二階段為2020年前能控制「第二島鏈」內水域14;第三階段為2050年前能建立一支全球性的海軍兵力(Global Navy)15。
(二)戰略轉型後之海軍建設
「近海防禦」戰略形成後,鄧小平確定了建立「精幹」、「頂用」、具有現代作戰能力的海軍總目標。其中「精幹」指在海軍建設規模上,不僅要保持一定的數量,更重要的是要有較高的品質;「頂用」是指海軍建設要有與現代海上局部戰爭相適應的作戰能力16。在鄧小平的指導下,海軍的主要任務,由原協同陸軍、空軍進行反侵略戰爭,轉變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及海洋權益、應付海上局部戰爭、遏止和預防來自海上的侵略;海軍的建軍思想也由「近岸防禦」時期的「飛、潛、快」轉變為「近海防禦」的「電子化、自動化、導彈化與核子化」,其目的在建立一支能在近海有效遂行防禦任務的現代化海上武力17。具體發展重點為向國外採購或自力研發新一代的導彈驅逐艦、多功能護衛艦、新型核潛艇及傳統柴油動力潛艇、偵察用海軍直升機及相關武器如導彈、魚雷、電戰裝備等。
在海軍建設成果方面,中共海軍在1990 年代完成了兩種改良型驅逐艦(旅大Ⅱ型與Ⅲ型)、二種全新型驅逐艦(旅滬級、旅海級)、一種改良型巡防艦(江滬Ⅱ型),以及兩種全新型巡防艦(江滬Ⅲ型與江衛級)等。這些艦艇從西方國家(主要是英國及法國)引進部分的先進武器和設備,使武器系統提升了一個層級。與其舊式艦艇相較,在反飛彈、防空、反潛、電子戰與指管通情能力上,均有明顯的進步18。在潛艇方面,則發展出039型「宋級」柴電潛艦(可從遠距離攻擊敵軍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等19。
(三)跨世紀之海軍建設
繼鄧小平之後,毛澤東於1999年在海軍成立50周年時強調:「要貫徹近海防禦的戰略思想,近一步加強海軍的質量建設,具有真正強大綜合作戰能力的現代化海軍」,這也為中共海軍的跨世紀發展指導了方向20。進入21世紀後,中共國家利益迅速拓展,海軍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第四任領導人胡錦濤於2006年參加海軍黨代表大會時指出:「海軍的地位重要,使命光榮,要努力鍛造一支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相適應的強大的人民海軍。」並在2008年對海軍建設提出戰略轉型要求,主要的思想是要求海軍實現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資訊化發展,以適應國家利益的拓展,加大海軍的海上戰略防禦縱深,使海軍既能遂行近海綜合作戰,又能在遠海區域完成國際合作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任務21。另外,中共於2011年所公佈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亦提及:「海軍按照近海防禦的戰略要求,注重提高綜合作戰力量現代化水準,增強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22。」2013年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則強調:「按照近海防禦的戰略要求,海軍注重提高近海綜合作戰力量現代化水準,發展先進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等裝備,完善綜合電子資訊系統裝備體系,提高遠海機動作戰、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增強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23。」另外,此部白皮書亦提及中共海軍擔負著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領海主權和維護海洋權益的任務,須拓展遠海作戰編隊編組訓練,強化遠海攔截、遠端奔襲、大洋反潛、遠洋護航等重點訓練內容24。由此可看出至2013年止,中共海軍的戰略仍維持「近海防禦」,但已逐漸朝「遠海作戰」形態轉型。
在海軍建設成果方面,經由上述中共領導人及國防白皮書的指導,此一時期中共海軍在編制體制、人才培育、教育訓練、後勤保障及武器裝備等方面,均有顯著的改進。尤其在武器裝備方面,完成三種新型驅逐艦(旅洋I型、旅洋II型、旅洲級)、三種新型護衛艦(江衛II級、江凱I型、江凱II型)、071型兩棲登陸艦、041型「元」級傳統動力潛艦、093型「商」級及094型「晉」核子動力攻擊潛艇(可在水下發射彈道飛彈)、903型及903A型綜合補給艦、引進「紅星級」飛彈快艇(配備攻船巡弋飛彈)等25。除水面艦艇與潛艇外,中共海軍為完成其戰機兵力結構的現代化,已向俄羅斯採購蘇愷27(Su-27)、蘇愷30(Su-30)及自行研發的殲-10戰機等。
參、從「近海防禦」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轉型
若檢視自1985年劉華清提出的「近海防禦」海軍戰略直到2014年為止,這30年間中共海軍由戰略思想上的轉型到實際具備兵力結構上的現代化,成效不可謂不大,就一個新興的海權國家而言,已初具規模與成效,然離中共海軍走向遠海、走向大洋的夢想尚有一段距離。因此,中共2015年《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披露其海軍將由「近海防禦」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轉型,驅動著中共海軍實現其建立「遠洋海軍」(Blue Water Navy)的目標。「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戰略係在「近海防禦」的既有基礎上,拓展遠海機動與防禦空間,藉以實現海軍任務及國家利益。以下就中共海軍再次轉型之意涵、具體實踐及未來發展提出說明:
一、戰略意涵
(一)適應中共國家利益的拓展
「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是確立軍隊使命的前提,也是確立軍隊規模、結構和軍事戰略的基礎26。隨著中共經濟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其國家利益正不斷地向外延伸,對於海外貿易、資源、能源的依賴程度與日俱增,相對地對於國家利益的維護及海上戰略通道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海防禦」戰略已無法滿足現今中共國家利益的發展27。因此,中共力求其海軍的發展需與國家利益的發展相適應,尤其中共第七任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就曾指出「國家利益的領域拓展到哪裡,戰鬥力建設的能力範圍就到哪裡」、「國家利益的威脅來自哪裡,戰鬥力建設的核心能力就指向哪裡」,做為其海軍軍力發展的註腳28。另外,《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中提及中共現階段國家利益已逐漸向海洋、太空、網路空間拓展,這三者乃國家安全的前沿地帶,與國家主權和利益息息相關,並已超出傳統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等疆域。共軍不僅要維護國家的「領土邊疆」(Territorial Borderland),還要維護國家的「利益邊疆」(Interests Borderland)29;不僅要成為「國家生存利益」的捍衛者,還要成為「國家發展利益」的捍衛者30。因此,在國家利益的視野下,中共海軍戰略的轉型有其必要性。
(二)成為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撐
《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指出:「海洋是中國大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空間和資源保障,關係人民福祉,關乎國家未來。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建設海洋強國(Maritime Power),是國家重要發展戰略31。」另外,習近平在中共的十八大報告中也首次指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以建設海洋強國32。由此可知,建立一個「海洋強國」已成為中共之戰略目標,為達此戰略目標,中共認為必須要有三大綜合力量:要有強大的海上利用、開發和保護力量;強大的海上維權執法力量;強大的海軍國防力量33。其中海軍需能勝任和完成四個戰略使命,始能完成海洋強國夢:1.是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捍衛國家海洋權益,並擴大東南沿海地區的防禦縱深;2.是確保對國家經濟至關重要的海上航路暢通,保護國家商船的自由航行;3.是保衛日益擴大的海外貿易與投資利益;4.是擔當維護世界和平和海洋安全的任務34。若中共海軍要達成上述使命,成為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其戰略由「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是必然的趨勢。
(三)突破島鏈封鎖及延伸防禦縱深
中共認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及其盟國利用西太平洋「島鏈」(主要指第一、第二島鏈)對其採取封鎖戰略,企圖限制中共海軍海上作戰範圍與能力、威脅中國大陸海上通道的安全、阻撓中國大陸走向遠洋、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主要的措施計有:在這些島鏈上建立龐大的軍事基地群(包括東北亞基地群、東南亞基地群、關島基地群)、嚴密監控島鏈及其附近海上通道、在島鏈附近不斷舉行各種聯合軍演、介入中國大陸與島鏈周邊國家的海洋權益糾紛35。針對如何突破「島鏈封鎖」,中共海軍遼寧艦政委梅文認為第一、第二島鏈,不應是束縛海軍發展的「鎖鏈」而應是走向遠海大洋的「航標」。近海內,要能「守得住、拿得下」;在遠海,要能「出得去、護得住」。因此,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做後盾,不斷提升中共海軍近海防禦和遠海防衛作戰能力,才能衝破島鏈束縛甚至嚴密封鎖36。
另外,中共認為隨「新軍事革命」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打擊精度和距離均大幅增強,海上戰場的範圍不斷擴大,僅僅立足近海防禦已不能有效維護國家海上方向安全,必須延長海上防禦縱深,擴及遠海,以增加戰略預警及緊急應變時間,禦敵於國門之外,減少對沿海地區和大陸腹地的破壞,以確保國防安全37。
(四)結合近海與遠海擴大「海軍外交」成果
中共認為現代海軍艦艇具有功能齊全、調整控制性高、機動性強、武力投射性佳、可抵達海洋任一地點、象徵性高、常駐耐久性強等多種特性,這使得海軍除了具備一般軍事功能外,還是一種很好的「外交工具」38。「海軍外交」(Naval Diplomacy)係指國家動用海上軍事力量執行各種非作戰任務,以支持國家總體外交目標的一種對外軍事交往與合作方式,具體形式包括艦船訪問、聯合演習、人道主義救援、國際救災、維護海洋秩序、海上閱兵等39。中共常藉「海軍外交」途徑,試圖增加國防透明度,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消弭「中國威脅論」,創造穩定的周邊國際環境;以海軍外交為橋樑,牽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擴大上述這些「戰略利益」及影響力,中共海軍外交的活動範圍亦將隨之擴展,驅動著海軍走向遠海,其中執行常態性之亞丁灣護航任務即是最好例子。中共海軍在亞丁灣護航過程中,與同在該海域護航的有關國家和組織開展了情報資訊交流、指揮官互訪、聯合護航、聯合演練、駐艦考察等活動,加深了彼此間的瞭解與互信。同時透過護航這種實戰環境,中共海軍裝備接受了考驗,官兵也得到了鍛鍊。
二、具體實踐
近年來,中共不斷提高其海軍現代化綜合戰力、增強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發展遠海合作與反制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做為指導,強調遠海訓練及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模式,且大肆建造各類新型潛艇、護衛艦、萬噸級制式醫院船、大型保障艦船以及救護艇、艦載機、救護直升機和海外基地整建等作為看來,中共積極整建一支能夠遠海作戰之海軍武力的企圖至為明顯40。具體實踐如下:
(一)遠海行動
對於海軍而言,艦隊的遠航是一種具有較高難度的訓練和作戰活動,不僅要具備性能先進、續航能力強的中、大型作戰艦艇及補給艦船,更需要高素質、訓練水準較高的官兵,才能夠成功的完成遠航行動,也表示或證明艦隊已經具備最基礎的遠海作戰能力。近年來,中共海軍除了年度例行的敦睦遠航、友好訪問外,還執行了多項遠海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如於2007年派遣醫療船至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進行醫療服務;2011年參與了利比亞撤僑活動;2014年派遣軍艦穿越第一島鏈,首次參加由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2014」海上軍事演習;2015年的6月、8月分別於地中海、日本海與俄羅斯舉行「海上聯合—2015」軍事演習41。另外,自2010至今,共軍各艦隊從事跨區遠海長航訓練約20餘次,最遠到達小笠原群島以東地區,已展現其「遠海防衛」之戰略企圖42。
(二)珍珠鏈戰略
約自2002年起,中共為確保石油航道安全,特在印度洋沿岸從巴基斯坦瓜達爾港(Gwadar)、斯里蘭卡漢班托特港(Hambantota)、孟加拉吉大港(Chittagong)、緬甸實兌港(Sittwe)、柬埔寨的哈努維爾港(Hanuweier)等地建立港口,此稱之為「珍珠鏈戰略」(String of Pearls)43。中共為保護來自中東的石油供應無虞,不受美國等因素阻撓,從中東海域沿著海上油路,一路延伸到中國大陸南方海域,建立一系列的港口,如圖二所示。除確保石油航道安全外,中共珍珠鏈戰略之戰略意涵在於有效因應麻六甲海峽困境(Malacca Dilemma)、抗衡美印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將勢力進入印度後院、建立遠洋海軍前進基地及在南海、印度洋地區蓄積海軍能量44。尤其建立遠洋海軍前進基地,可以成為中共海軍在遠洋巡弋過程中,做為停泊補給的重要據點,藉以擴張海權,並為走向遠海鋪路。
(三)亞丁灣護航
中共於2008年12月,基於「維護日益拓展的國家利益需求」、「提升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海軍對非傳統安全、非戰爭軍事行動觀念的學習」等四個層次的考量,決定派艦前往亞丁灣護航,加入打擊海盜行列45。此項護航行動,中共已持續進行了6年多,並已派出20餘批次的護航編隊。對於中共海軍而言,在此護航之前也有很多遠航經驗,包括環球航行等,但遠洋護航任務和單純的海上訓練航行、環球航行、友好訪問仍有很大區別,尤其是要在陌生海域承擔某種程度的作戰任務,這對中共海軍不能不說是一種考驗。尤其參與亞丁灣護航是一項跨越第一島鏈所進行的遠洋行動,也是一項以軍事行動為主的綜合性任務,從陌生海域的水文、天氣、海盜的情報資訊到部隊編組、人員訓練、物資籌備、輪換輸送、後勤支援、執行任務等每個環節都具複雜性。透過常態性、長期性的護航行動,提高了中共海軍官兵素質,也提高了中共海軍在遠海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完成多樣化任務的能力,進而向「藍水海軍」邁進了一大步46。
(四)發展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被視為是一個國家展現綜合國力的象徵,也是現代海權強國及遠洋海軍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尤其沒有航空母艦(以下簡稱航母)的海軍,其海上作戰任務是非常有限的。近幾十年來,中共對於航母的發展可謂不遺餘力,其武獲管道主要有購買「海外建造的航母」、「自主建造」「翻新國外退役航母」或「商船改造」等47。以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中共是先採取「翻新國外退役航母」,而後「自主建造」的發展模式。尤其中共於2002年引進烏克蘭退役之「瓦雅格」(Vayarg)號航母,經過約10年的整建,於2012年正式服役,並命名為「遼寧號」,成為中共第一艘航母。中共發展航母的初級目標是要突破「從無到有」的門檻、爭取海上防禦縱深、確保海運通道暢通、維護海域主權與海洋資源、防阻臺灣獨立等48。當中共擁有「航母戰鬥群」(Carrier Battle Group,CVBG)後,不僅可鞏固其近海防禦,遂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甚至可突破第一島鏈的封鎖,遠航進入東太平洋廣大的海域;亦可部署在南海,延伸防禦縱深,以確保南海主權49。
三、未來發展趨勢
為能有效實踐「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戰略,預判中共海軍將會朝下列方向發展:
(一)常態性走向遠海
中共是崛起中的大國,在政治、外交、經濟及軍事等層面的影響力均將日益擴大,國家利益涉及的範圍幾乎遍及全球。在確保海洋權益、維護海上交通線安全、推展區域軍事安全合作、及捍衛國家安全的實際需要等因素驅動下,中共海軍將會增加其遠海行動(包括敦睦、訓練、演習、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等)的頻率、持續時間及任務範圍。一方面可將近海防禦與遠海行動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以完善中共目前的海軍戰略;另一方面走向遠海亦可真正檢驗海軍裝備的性能,鍛鍊官兵遠海作戰能力,沒有常態化的戰備訓練活動,就很難有實質性的遠洋機動作戰能力。
(二)建設以航母為中心的遠海戰力
各國航母數量的需求不盡相同,通常一個國家應該有3艘航母,其中1艘執行任務,一艘負責訓練,另1艘進行維護,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對中共而言,中共擁有299.7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面積,及1.8萬公里海岸線,同時又面臨著諸多海洋問題(如島鏈封鎖、資源爭奪、島礁主權、海域劃界及能源、貿易通道安全等),應至少擁有3艘航母始能滿足所需50。除了增加航母數量外,為加速中共海軍現代化,發展「航母戰鬥群」亦應是中共未來建設的重點之一。眾所周知地,航母戰鬥群在遠距水域具有優異作戰效能,但也使其成為敵方意欲打擊的高價值目標,為因應來自空中、水面、水下等不同威脅,就必須具有區域防空、水面防衛與反潛作戰能力的艦艇進行護衛,而其艦載機也必須具有空對海作戰能力。因此,為發揮航母戰鬥群整體戰鬥力,中共海軍將會朝新型或性能優異之大型驅逐艦(著重在防空、反潛、反艦能力)、巡防艦、核動力潛艇、油彈補給艦及艦載機(含預警機)為主要發展方向51。在編制上,中共海軍可能會以「以多取勝」、「多種選擇」的觀點編組航母戰鬥群,在水面作戰艦艇方面,應該會有2至4艘巡洋艦,4至6艘驅逐艦,及至少1艘補給艦;在水下作戰力量方面,則應該會有1至2艘核潛艦,及2至4艘常規潛艦52。
(三)調整三大艦隊的劃分
目前中共海軍按照地域劃分為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這種艦隊劃分方式和成立初期近岸防禦戰略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保衛領土,海軍是陸軍守土的自然延伸,其立足點是「防禦」。但隨戰略環境的改變,中共海軍已從近岸、近海向遠海發展,三大艦隊的劃分似乎已不能適應未來作戰需求,改革艦隊劃分將是中共海軍努力的方向。針對艦隊的劃分,中共學者陳弋澤就提出從「三大艦隊」到「兩海艦隊」的構想,兩海艦隊指的是「近海艦隊」和「遠海艦隊」。其中「近海艦隊」係以目前的三大艦隊下屬的各基地為基礎,納編適於近海作戰的導彈快艇、輕型導彈護衛艦、陸基海軍航空兵、岸基反艦導彈系統等兵力,區分若干海區,組建區域海軍,遂行「近海防禦」任務;「遠海艦隊」則編成為「太平洋艦隊」和「印度洋艦隊」,納編遠洋作戰和兵力投送能力強的航空母艦、兩棲作戰艦、先進驅逐艦和護衛艦、大型後勤艦等。在任務方面,太平洋艦隊負責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間西太平洋海域的作戰任務;印度洋艦隊負責南海經麻六甲海峽至印度洋海域的作戰任務,確保南海主權及海上交通線安全。「太平洋艦隊」和「印度洋艦隊」的作戰海域概以臺灣南部和菲律賓間的巴士海峽為界,必要時可相互支援53。就國軍「打、裝、編、訓」的建軍理則觀點,中共朝「兩海艦隊」發展,似乎較能合乎「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戰略要求。
肆、對亞太區域安全與發展之影響
中共海軍「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屬「向外型」、「擴張型」戰略,不可避免地會與美國及區域內許多國家的利益發生碰撞,甚至產生摩擦、衝突,影響區域穩定。
一、影響美國、日本的國家利益
中共是崛起中的大國,綜合國力正不斷地上升,使得中共逐漸展現出一種成為區域霸權的態勢,對於美國來說,任何潛在性的區域霸權,都會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54。美國目前在亞太地區有著巨大的政治、經濟及安全等利益,這也使得美國越來越重視亞太地區的經營與發展,其中確保太平洋、印度洋、南海等海上交通線(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安全與航行自由(Freedom of Navigation)就攸關美國的國家利益。尤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為了維持能源來源的安全,由波斯灣經可倫坡、麻六甲海峽、馬尼拉、關島、夏威夷到美國的海上交通線是必須加以確保的55。相對地,近年來中共為了維持中東石油來源及印度洋、南海地區海上交通線的安全,亦積極強化其遠海防衛的能力與作為,期能獲得這些交通要道的控制權,但這也和美國的利益範圍相重疊。因此,中共海軍戰略的「擴張性」不可避免地會與美國的國家利益發生碰撞,影響到美國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及在西太平洋的海洋利益。
另外,就日本而言,日本為高度依賴外來資源的國家,對於爭奪任何蘊藏豐富石油資源的海域或掌握關鍵性航道,比美國來得更為急迫。當中共海軍向外擴張時,也影響到日本從中東、麻六甲海峽、南海、臺灣海峽至日本列島海上交通線(日本的海上生命線)的安全,尤其在戰時極可能被中共海軍所牽制或切斷,影響日本國家利益56。
二、加劇南海緊張情勢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海問題一直是個複雜的國際爭端,涉及的是島嶼主權、海域劃界及資源利益的爭奪,主要的聲索國家(Claimants)包括中共、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及中華民國,也包括區域外的美國、日本等國際勢力的介入。近年來,南海各聲索國為了爭奪南海主權,互不相讓,演變成軍備競賽日益嚴重、所屬島礁軍事設施不斷擴建、雙邊大小衝突持續發生及軍事演習次數增加等,實際上仍是各方武力對峙的情勢,軍事緊張情勢未有減緩跡象。此時,中共亦採取積極的「維權作為」,尤其近一年多來,中共在南沙群島於其所控制的7個島礁大興土木57,島礁擴建的規模及速度空前,引起南海周邊國家的憂慮及國際間的關注。在南海海權擴張方面,中共除積極建設航母及潛艦戰力外,並於2008年4月擴建海南島「三亞基地」為第二個核潛基地,此舉亦顯示中共之戰略部署不僅是要突破美、日封鎖,同時面對南海主權及資源維護的企圖,也浮出了檯面58。當中共海軍「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相結合後,不僅會提升其海軍整體戰力,而且會擴大海上戰略防禦縱深,尤其海上「主要戰略方向」將置於南海、印度洋,藉以維護南海主權及確保海上交通線安全59。屆時,中共海軍也將更頻繁地出現於南海海域及麻六甲海峽,增加與南海周邊國家接觸、碰撞的機會,並給予美、日等國軍事介入的藉口,使原本的南海緊張情勢將更加嚴峻。
三、助長亞太地區海軍的軍備競賽
隨著中共海軍戰略調整為「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其海上力量亦將日漸擴大,這也使得中共更有籌碼去爭取或確保海洋權益,不免引起亞太國家對於「中國威脅論」的憂慮。當中共海軍日益擴張之際,許多亞太各國一方面希望美國繼續在亞太保有一定的軍事力量,維持區域和平與穩定;另一方面,為了維護國家安全、確保海洋權益、及避免與中共海軍實力間的差距越加擴大,驅使這些亞太國家(尤其是與中共有島嶼主權糾紛的國家)以自製或採購等武獲管道,擴編其海上戰鬥力量,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恐將再起,亞太地區可能成為海軍軍備競賽場60。以亞太國家競相發展潛艦為例,日本自安倍政府上臺後,提出了包括潛艇在內的裝備及人員擴編計畫,其中潛艇規模(僅是作戰潛艇,不含訓練潛艇)計畫將由原來的17艘擴編為22艘61;韓國海軍則擬將現正在服役的13艘潛艇擴編為18艘,藉以強化遠洋、水下反潛作戰能力。其他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國家,亦於近年來紛紛提出購買潛艦計畫,期能滿足國防所需62。就我國而言,目前已有4艘潛艇,但仍在尋求發展自主研發柴電動力潛艇的能力。
四、威脅我國國防及海上交通線安全
我國位處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會、東北亞與東南亞交口,具備向周邊海洋投射武力之便利性,並且對美國、日本、中共在西太平洋戰略利益的互動上,具有平衡作用,為亞太地區穩定與發展的關鍵槓桿63。對中共而言,臺灣位處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樞紐,扼控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海運航道,具有限制或牽制其海軍兵力通過第一島鏈進出太平洋的效能,因此成為中共海軍戰略發展的阻礙與威脅,也成為中共不放棄武力犯臺的軍事因素之一。目前,中共海軍為達近海防禦、遠海護衛戰略要求,將積極發展航母、潛艦及大型驅逐艦等戰力,大幅提升其犯臺的籌碼與信心。當臺海發生衝突時,中共海軍可在其空軍、火箭軍等聯合戰力支援下,挾其優勢兵力,一方面阻止或遲滯美國、日本等外國軍力介入,另一方面則可利用潛艦南北封鎖臺灣海峽,並於臺灣東部海域部署航母戰鬥群,迫我東西兩面作戰,壓縮我臺海作戰時間、空間及兵力運用,不利我遂行防衛作戰,嚴重威脅我國防安全。
另外,在海上交通線安全方面,麻六甲海峽及南海航線除了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海上重要通道外,亦是我國經濟及戰略的生命線。尤其南海航線對我國能源進口及對外經貿出口具重要價值,一旦遭中共海上武力封鎖,將可截斷我海上交通線,屆時石油能源、工業原料及成品進出口將遭切斷,亦影響國防安全、經濟民生及民心士氣甚鉅。
伍、我應有作為-代結語
中共海軍以60餘年的時間,由依附於陸軍不起眼的配角,其發展攸關中共國家利益至為重要,且具相當實力的現代化兵力,其間中共海軍能因應戰略環境改變而適時調整其戰略實居關鍵因素。隨著國家利益的延伸、綜合國力的提升、領導人的重視及亞太安全情勢變遷等因素驅使下,中共海軍戰略由「近岸防禦」、「近海防禦」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結合」轉變,逐步實現其走向大洋、走向遠海夢想,不僅對其國家利益做出了貢獻,也為其海軍現代化建設獲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對亞太區域的安全與發展產生了影響。儘管中共海軍轉型有其必然性,但對外仍須面臨美、日安保的擴大範圍、兩岸問題、島鏈的戰略封鎖、複雜的南海爭端及海外基地等挑戰;對內則有國防經費、造艦技術、人員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尚待克服。
值此中共海軍戰略轉型之際,國人除了持續觀察其後續發展外,亦可朝下列四點努力。
一、避免製造中共「武力犯臺」的藉口
兩岸關係的問題本質上是個政治問題,政治問題若用軍事方式來解決將是最下策,也是兩岸最不願樂見的結果。尤其中共海軍戰略的轉型必然會帶動其海軍現代化建設,屆時,無論是在武器裝備、作戰方式、作戰能力及軍隊訓練等方面的發展,均將對我國防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亦增加中共武力犯臺的籌碼與信心。為了消弭戰爭,吾人宜避免製造中共武力犯臺的藉口,使其「師出無名」。
二、積極拓展軍事外交
隨著中共海軍戰略轉向遠海,其「海軍外交」的範圍與力道亦將逐漸擴大,相對地亦會壓縮到我國際空間,甚至將我在國際上「邊緣化」。國軍須配合政府整體外交政策,持續推動與對我友好國家的軍事事務交流與合作,以互助、互惠理念,經由高層邀訪、智庫合作、軍事採購、教育訓練、軍事協助、人道救援等手段,與各國保持良好關係,爭取雙邊或多邊軍事合作交流機會,並藉此提升國際能見度。
三、在國防上須兼顧臺海及南海安全
值此中共強化海上武力建設及海上戰鬥準備之際,不僅影響臺海安全,亦威脅到我南海生命線及東沙、太平等島嶼安全。因此,國軍在軍事戰略構想規劃上,除了目前以臺海為主的建軍構想、兵力整建及戰備整備外,亦需提升南海在國防安全部署的優先程度,加強國軍的兵力投射能力,並與海巡單位協調合作,以因應南海軍事衝突。
四、投資更多的資源在海軍建設上
建立一支強大海軍以因應海上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已是亞太國家海軍共同發展趨勢,我國亦應投注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海軍的建設上,以增加我國在亞太的海權影響力。尤其「以潛制潛」是海洋國家有效反制敵人海上封鎖的重要策略,國軍應強化潛艦戰力,以提升戰略嚇阻及反封鎖能力,瓦解中共的戰略包圍。

註1:Lamont Colucci,“Beijing’s Drive to Become a World Naval Power,”May 28, 2015,http://www.nationalreview.com/article/418959/rising-threats-china-lamont-colucci.
註2:殷月蘭,〈新中國第一個「五一」〉,《中國檔案報》,(北京), 2015年5月1日,版1。
註3:王崑義,〈《反分裂法》與島鏈突破〉,2009年3月15日,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585454%3E。
註4:沈明室等,〈中共海軍戰略發展對南海局勢之影響兼論我具體作法〉,《89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陸軍官校,2013年5月17日),頁166。
註5:范進發,〈解析中國海軍三大發展階段:航母核潛打造藍水海軍〉,2014年8月12日,http://big5.huaxia.com/zt/js/2004-74/hjxgpl/4023222.htm。
註6:喻永紅等,<人民海軍海上破襲游擊戰思想的歷史回顧>,《軍事歷史研究》,(上海),第1期,2012年1月,頁98。
註7:Burkitt Laurie等著,李育慈譯,《解放軍75周年之歷史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0月),頁196-197。
註8:劉啟文,<從中共海軍的演進談未來戰略發展>,《海軍學術雙月刊》,(臺北),第46卷,第2期,2012年4月,頁47。
註9:廖文中,《中共軍事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頁95。
註10:劉華清認為海軍戰略的基本類型可以區分為遠洋進攻型、區域防禦(或區域進攻)型以及沿岸防禦型三類。見劉昆,〈中國打造藍水海軍將有能力把敵人圍殲於敵國母港〉,2014年8月12日,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4-08/5102886.html。
註11: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8月),頁437-439。
註12:廖文中,《中共軍事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頁96-97。
註13:Hwang Byong-Moo,“Changing Military Doctrine of the PRC: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War and Technology,”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Seoul), vol. 6, no.1(1997), p.239.
註14:「第二島鏈」指小笠原、馬里亞納、關島至加羅林群島一線。
註15: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nd edition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0), p.176.
註16:楊國宇,《當代中國海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頁2-3。
註17:David Muller著,李長浩譯,《中共之海權》(China as a Maritime Power)(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88年10月),頁8-9。
註18: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2月),頁141-142,155-161。
註19:牧仁,〈中共潛艦武力之發展〉,《青年日報》,(臺北),2005年11月7日,版3。
註20:楊懷慶,<新時期指導人民海軍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學習江澤民關於海軍建設的重要思想>,《求是》,(北京),第15期,2000年8月,頁28。
註21:石家鑄等,〈60年人民海軍建設指導思想的豐富和發展〉,2009年12月11日,http://www.hprc.org.cn/gsyj/gfs/wzll/200912/t20091211_38162.html。
註22:中共國務院,《2010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3月),第三部分-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
註23:中共國務院,《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3年4月),第二部分-武裝力量建設與發展。
註24:中共國務院,《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3年4月),第二部分-武裝力量建設與發展及第三部分-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
註25:Phillip C. Saunders, Christopher D. Yung, Michael Swaine, and Andrew Nien-Dzu Yang, The Chinese Navy: Expanding Capabilities, Evolving Roles(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2011), pp.141-160.
註26:黃昆侖,〈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利益觀—我軍參與從利比亞撤離海外公民行動引出的話題〉,《解放軍報》,(北京),2011年3月15日,版1。
註27:Dennis J. Blasko,“The 2015 Chinese Defense White Paper on Strategy in Perspective: Maritime Missions Require a Change in the PLA Mindset,” China Brief (Washington, DC), vol.15, no.12 ( 2015), p.3.
註28:陳萬軍等,〈吳勝利:海軍能隨時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2009年4月15日,http://news.163.com/09/0415/23/56VQ9U2 0000120GU.html。
註29:「利益邊疆」是相對於「領土邊疆」而言,領土邊疆有明確的地理範圍,利益邊疆則沒有明確的地域指向性。中共所謂的「利益邊疆」側重於國家的海外利益範圍。見周平,<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利益邊疆>,《探索與爭鳴》,第5期,(上海),2014年5月,頁21。
註30:胡光曲,〈軍人要維護領土邊疆也要維護利益邊疆〉,2013年1月16日,http://big5.huaxia.com/thjq/jsxw/dl/2013/01/3169269.html。
註31:中共國務院,《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3年4月),第四部分-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註32:Jin Yongming,“Maritime state to maritime power,”China Daily (Beijing), August 5, 2013, p12.
註33:鄭浩,〈建設海洋強國需要三大支撐力量〉,2013年8月2日,http://phtv.ifeng.com/program/sskj/detail_2013_08/02/2818 8558_0.shtml。
註34:張建剛,〈2030年中國將圓海洋強國夢〉,《環球時報》,(北京),2013年1月10日,版5。
註35:史春林等,<美國島鏈封鎖及其對我國海上安全的影響>,《世界地理研究》,(上海),第2期,2013年9月,頁3-12。
註36:梅文,〈島鏈不是中國海軍鎖鏈而是航標〉,《解放軍報》,(北京),2013年1月17日,版3。
註37:王普,〈海軍近海防禦遠海護衛戰略是與時俱進〉,2015年5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5-05/26/c_127842991.htm。
註38:馬健英,〈海洋外交的興起:內涵、機制與趨勢〉,《世界政治》,(青島),第4期,2014年4月,頁70。
註39:林文隆等,《鷹淩亞太:從美國的再平衡戰略透視亞太軍演》(臺北:獨立作家,2015年1月),頁38。
註40:劉寶文,〈從中共海軍的演進談未來戰略發展〉,《海軍學術雙月刊》,(臺北),第46卷,第2期,2012年4月,頁55。
註41:高鵬飛,〈俄媒:中俄海上軍演有效減少世界地緣政治動盪〉,2015年8月21日,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5/08-21/7481760.shtml。
註42: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3年10月),頁49。
註43:劉啟文,<前進印度洋- 中共「珍珠鏈戰略」之剖析>,《海軍學術雙月刊》,(臺北),第45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35。
註44:沈明室,<中共在印度洋擴建港口的戰略意涵>,《陸軍學術雙月刊》,(臺北),第45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5-6。
註45:王志鵬,〈看「艦在亞丁灣」!〉,2014年9月14日,http://hk.on.cc/tw/bkn/cnt/commentary/20140914/bkntw-20140914000419833-0914_04411_001.html。
註46:王慧綿,〈中國負起大國責任:遠洋護航「藍水海軍」出國門〉,《法制晚報》,(北京),2012年1月29日,版4。
註47:Ian Storey and You Ji,“China’s Aircraft Carrier Ambition: Seeking Truth from Rumors,”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United States), vol.57, no.1(2004), p78.
註48:應紹基,<中共航空母艦發展之研析>,《海軍學術雙月刊》,(臺北),第43卷,第2期,2009年1月,頁43。
註49:應天行,<大陸首艘航母服役的戰略意涵>,《中共研究》,(臺北),第45卷,第6期,2011年6月,頁99。
註50:邱越等,〈中國應建造中型或重型航母 首艘不宜採用核動力〉,2014年10月24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n/2014/1024/c1011-25898514.html。
註51:區肇威,《中共航母的發展與戰略思維》(臺北: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2012年3月),頁100-120。
註52:蘭聰,〈中國航母戰鬥群或將超美軍一水下殺手絕無僅有〉,2014年12月29日,http://mil.qianzhan.com/detail/141229-cbcf2be6.html。
註53:陳弋澤,〈專家:海軍或宜從「三大艦隊轉為「兩海艦隊」〉,2014年4月23日,http://news.qq.com/a/20140423/0180 69.htm。
註54:王帆,〈冷戰後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調整與聯盟政策〉,2012年8月15日,http://www.cssn.cn/gj/gj_gjwtyj/gj_mg/201310/t20131026_593230.shtml。
註55:張文木,<美國的石油地緣戰略與中國西藏新疆地區安全>,《海峽評論》,(臺北),第134期,2002年2月,頁18。
註56:雷璟,〈日媒鼓噪日本海上交通線面臨中國軍事壓力〉,2015年9月22日,http://www.cankaoxiaoxi.com/world/20150922/946454_5.shtml。
註57:7個島礁包括赤瓜礁、永署礁、東門礁、南薰礁、華陽礁、美濟礁及渚碧礁。
註58:王志鵬,〈中國擴建海南島三亞基地的戰略意涵及影響〉,《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37期,2008年5月,頁25。
註59:馬振坤,〈中共南海維權戰略〉,《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114期,2014年10月,頁25-26。
註60:李鋅銅,〈東亞潛艇大賽 疑劍指大陸〉,2015年4月26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426002659-260409。
註61:劉奎等,〈周邊潛艇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中國須加快發展反潛〉,《中國青年報》,(北京),2015年6月19日,版1。
註62:Zachary Keck, “Watch Out, China: Asia’s Dangerous Submarine Race Heats Up,” April 23, 2015,<http://www.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watch-out-china-asias-dangerous-submarine-race-heats-12712>
註63: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8年5月),頁80-82。

公告日期: 2017-06-09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