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專區

:::

中共航母戰力在海權上之運用及影響(黃麟添)

中共航母戰力在海權上之運用及影響
海軍上校 黃麟添
提  要:
一、中共隨著經濟發展,對於海洋的依賴程度日趨加深,致使其海權思維轉變,進而發展「藍色海軍」,本文研究動機為冀由海權理論及海權遂行方式的角度切入,瞭解其海權思維轉變、航母整體戰力發展現況及遂行海權之角色。
二、中共如欲維持其經濟持續發展,則必要擁有強大的海運能力,因此如何建構一支強而有力的海軍力量,以確保海上交通線暢通,便成為中共國家整體戰略中的一環,自劉華清擔任中共海軍司令員後,致力推動海軍現代建設,並選擇發展航母戰力為核心項目,以達成海權遂行的目的。
三、中共海軍戰略已從近岸防禦走向近海防禦,未來逐漸將朝向遠洋海軍的目標發展,並且希望能夠將其海上兵力迅速投射至太平洋、印度洋,以保障與鞏固其國家主權及海洋權利,對我及亞太海域安全均有重大的影響,因此,若能及早瞭解中共航母在海權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有助於確保我國未來生存發展之安全。
關鍵詞:中共航母、海權、航母發展
壹、中共海權思維的轉變
一、海權理論概述
海權源於希臘文,其意為「海的權力」(power of the sea),是「海洋對知道如何利用它的人所賜與的權利」1。自人類開始使用海洋並因此產生衝突起,海權就已經在實踐上成為人類行動的一部分,並逐步成為清晰的思想和理論2。美國海軍備役少將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在1890年發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一書中,認為構成海權的因素有下列幾項:生產力、海上運輸、海外殖民地以及強大的海軍。然而具備這些條件的同時,一個國家海權發展尚受到以下六項因素之影響: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大小、人口數量、國民習性以及政府特性3,並主張擁有並運用優勢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確立對海洋的控制權和實現國家的戰略目的4。有「蘇聯的馬漢」之稱的前蘇聯海軍總司令高希可夫上將(Sergey Gorshkov)則認為:「綜合控制海洋的方法和保障國家利益的方法加以合理的歸併,即構成國家海權,它就是決定某一國家為其本身利益,利用海洋於軍事及經濟方面的能力。」5,國內學者鈕先鍾教授的觀點是,現代海權在組織至少必須包含六個部分:(一)海軍(二)商船隊(三)海洋工業(四)國際貿易(五)漁業(六)海洋科技,做為海權國家,這六方面都必須有適當的發展6。格羅夫(Eric Grove)在1990年所著的「海權的未來」中則指出「影響國家海權的主要條件」主要有:1.經濟實力,2.技術能力,3.社會政治文化,4.地理位置,5.海洋依賴程度,6.政府的政策與認知7。中共學者張文木認為:中共的海權發展應當從國家主權引申出來的「海洋權利」和實現與維護這種權利的「海上力量」兩個部分,而不是西方霸權國家普遍掠奪的「海洋權力」,使中共在分享海洋利益上與美日等國處於平等的地位8。
綜合各家對於海權的闡述,可以理解到海權便是為了使自己充分自由運用、享受跟擁有海上的一切資源與利益,其中包含漁業、能源、經貿、觀光及科研等,而不受限於其他國家,這必須透過強大的海上武力做為後盾,並運用外交、經濟、科技等其他國家力量,共同維護與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因此海權學說一直是各國海軍戰略的理論基礎,指導海權的運用與發展是謀劃海上軍事鬥爭和海上力量運用的海軍戰略的核心任務9,中共自劉華清擔任海軍司令員後,便致力於推動海軍現代建設。也印證了馬漢所說的,以貿易立國的國家,必須控制海洋,奪取並保持制海權,特別是與國家利益和海外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的制海權,是國家強盛和繁榮的主要因素10。
二、海權遂行的方式
我海軍前輩同時也是國內海權學者劉達材將軍曾歸納馬漢的海權思想,區分為「海權之構成」與「海權之遂行」兩部分,並以圖闡明其海權思想精髓(如圖一)。
就馬漢觀點,遂行海權係以「海洋控制」(control of the sea)與「海洋使用」(use of the sea)為基礎,並透過強大海軍、攻勢作為、海外擴張與制海權等四個手段來控制海洋,輔以商業、航業與殖民地來使用海洋。
二十世紀以後,海洋的地位和價值不斷的升高,造成各國對於海洋事務相互間的合作程度日益增高,海洋資源與國家利益的關係更加緊密。馬漢所謂「我方享有完全的行動自由,敵方則全然無法行動」的「絕對制海」方式,已不合乎時局變遷,另外馬漢所提的攻勢作為、海外擴張的觀點,亦不適用於當前的國際環境。對此,美國海軍上將透納(Admiral Stansfield Turner)曾表示:「除了最狹隘的意義外,要澈底控制海洋為己所用,或不讓別人加以利用,那是癡人說夢話。」11,雖然如此,強大海軍與制海權仍是海洋控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格羅夫(Eric Grove)1990年所著的「海權之未來」(The Future of Sea Power)一書中,曾以布施(Ken Booth)海軍任務的「三位一體」12架構為基礎,重新建構出海軍對「海洋使用」的三角形(如圖二),三角形的三邊分別是:1.警察性任務;2.外交性任務;3.軍事性任務。警察性任務可分為維護主權與良好秩序、確保國家資源及其運用、保障未來的國際和平三項;外交性任務可分為展示國旗、砲艦外交二項;軍事性任務則可分為向岸上投射武力、海洋控制、海洋拒止三項。中共發展航母戰力將如何滿足及遂行上述三種任務,將在後續章節討論。
三、中共海權思維的轉變
馬漢曾說:「海權包括憑借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美國前總統約翰‧甘尼迪說:「控制海洋意味著安全,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勝利。」13而一個沿海國家的生存與持續發展能力,往往與海權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海權」是「外向性」沿海國家生存的重要保障與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14。
1978年,鄧小平實施經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對其而言日趨重要,如果要維持其經濟持續發展,則必要擁有強大的海運能力,且必然對外擴張海上力量,以確保海上交通線暢通,因此如何建構一支強而有力的海軍力量,便成為中共國家整體戰略中的一環。由於對外貿易日益頻繁,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開發及維護海上交通線有了較為深刻具體的認知與作為,又因冷戰結束後,來自於北方疆界的威脅降低,使其有餘力向海洋發展,間接造成其海軍戰略發展方向的轉變15。自1994年起,中共已由石油輸出國變成淨輸入國,勢必要從中東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及利比亞等國進口原油,這也就是其積極發展海權之因素16。從貿易安全的角度言,海洋戰略更是須臾不能放棄的明智選擇。中共做為全球第三大貿易強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已經超過80%,而對外貿易95%以上是通過海運實現17。因此對於推行國防現代化與海權思維的轉變便不得不為之,同時也促使中共在21世紀走向發展海權的道路。
隨著海權思想的的擴張,中共於1998年制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提出中國大陸海洋事業永續發展政策,大力發展海洋戰略18。同年中共國務院在國際海洋年會中提出《中國大陸海洋事業發展白皮書》,其中明文主張「中國大陸是發展中沿海大國。中國大陸高度重視海洋的開發和保護,把發展海洋事業做為國家發展戰略」。換言之,中共已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將發展海洋事業列為國家發展政策之一19。而根據中共科學院2009年6月的研究報告指出20,中共海洋能力發展計畫區分三階段實現,2020年前,逐步拓展到全部領海和經濟專屬區;2030年逐步拓展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2050年前後,拓展到全球公海。
1980年10月,鄧小平拔擢劉華清出任中共海軍司令員,劉員在其回憶錄中指出,「在今後較長時期內,中共海軍的作戰海區,主要將限定在第一島鏈以及沿該島鏈的外沿海區,包括黃海、東海、南海在內,而依據海洋法公約規定可劃歸中國大陸專屬的經濟海域,全部位於此一海區內。」21,並提出國家必須要有能力掌控兩個戰略性海域,根據他的戰略,第一階段要能夠掌控黃海、東海以及南海等海域,第二階段打算在2020年以前要能控制整個東亞的廣大海洋地區,而第三個階段是到2050年時,中共海軍要成為全球性的強權22。由此不難看出中共對於國家海洋政策與海軍戰略是相互支持的。而中國共產黨在1997年召開的「十五大」內部討論會議中,海軍黨委向中央提出要求改變現行「近海防禦型」海軍戰略,加快發展以「航母」為基礎的區域性「遠洋海軍」23。也說明了中共海軍以發展航母來達成其海軍戰略目標,進而支持國家海洋政策的決心。中共海軍戰略思想有強烈企圖擴大海上活動範圍突破「第一島鏈」,發展「向洋海軍」的「海洋戰略」,深入「第二島鏈」及印度洋,逐步向具有「全方位、大縱深、遠距離」經略海洋能力之世界海軍強權邁進24。
貳、中共航母發展概況
一、中共航母發展歷程
中共發展航母的意圖最早在1958年,當時毛澤東為與臺海周邊的美國航母抗衡,有意建立「海上鐵路」的遠洋艦隊與航母,但迫於「大躍進」使財政無力而作罷25。接著中共發生文化大革命導致整體國力衰弱,無力發展航母戰力,直至中共「海軍之父」劉華清於1982年調任共軍海軍司令員後,極力推行發展遠洋海軍構想,並向領導高層提出以1991年至1995年的「第七個五年計畫」做為航母發展的開始,期於2000年「第八個五年計畫」(1996至2000年)結束前完成,但是仍受鄧小平的影響而擱置26。直到2004年9月胡錦濤接任江澤民之中央軍委主席,真正成為掌握黨政軍大權的「第四代領導人」後。共軍海軍改建「瓦良格」的計畫終獲得批准,促成了中共「首艘」航母的誕生27。
2011年8月,「瓦良格」號海上首次測試成功,並於2012年9月25日由國家主席胡錦濤授旗,正式進入共軍海軍服役,是中共航母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中共首艘航母「遼寧號」發展歷程(如附表)。
遼寧號於2012年9月25日成軍後,2013年11月27日首次與瀋陽號、石家莊號、煙台號及濰坊號等艦編隊通過臺灣海峽進入南海海域,實施科學研究試驗和訓練28。2014年1月2日,結束為期37天的南海訓練任務,駛返山東青島膠南小口子軍港。期間與殲-11,及殲轟-7等多種戰機進行演練,此外,有媒體報導,遼寧號開赴南海時曾停泊三亞軍港,對此,中共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在先前例行記者會,並未證實該消息,僅低調回應,「三亞港口已初步具備停泊航母條件」29。由此不難看出南海未來將是中共航母展現實力的舞臺之一,且中共亦著手建立航母戰鬥群的後勤維保與基地整建工程。
「遼寧號」的成軍對中共海軍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雖目前扮演訓練艦角色,且無航母艦戰鬥群的編制,「遼寧號」的啟用讓中共海軍跨出發展航母的一大步,先期使其所屬官士兵熟悉航空母艦整體系統的運作及作戰模式,同時也是中共走向遠洋海軍的轉捩點,使其海軍投射範圍因為有了航空母艦得以突破昔日的部分限制。
2016年12月中旬遼寧號航母編隊首次在渤海實施實彈演練,並於12月25日首次穿越宮古海峽突破第一島鏈駛入西太平洋進行演訓,同時繞行臺灣本島東部海域經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雖然,中共軍事觀察員張軍社指出,此次遼寧艦首次以編隊形式赴遠海訓練,說明中共航母編隊已經初步形成戰鬥力,中共海上防禦作戰縱深得以拓展30。但美國國防事務研究員伊凡.伊蘭(Ivan Eland)於12月27日投書《赫芬頓郵報》表示,遼寧艦並不具備美國現代化航母戰鬥群的實質戰力,只是中共欲成為亞太強國的一種象徵。且僅擁有新航母和飛機是遠遠不足的,還需要培養高素質人員及發展專業後勤維保能力等,完善的作戰水平需要數十年的海軍制度化經驗傳承和大量資金,然而這都是美國海軍擁有而中共缺乏的31。
二、中共航母未來發展
中共首支航母戰鬥群應以遼寧號為核心,而其軍事思想、武器裝備與戰術戰法均深受俄羅斯影響,然俄羅斯並沒有正式航母戰鬥群使用經驗,因此航母戰鬥群編組兵力,將以美國航母編隊為參考依據。
一般美海軍航母戰鬥群組成有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2艘核潛艦及1艘補給艦,另依任務需要加入運輸艦、兩棲作戰艦艇。以航母為核心,負責各項作戰指揮與管制,潛艦則部署於航母前方負責目標偵察,補給艦供給戰鬥群所需之食物、油料及彈藥等,據此預判中共未來將以攜帶遠程防空飛彈「紅旗9」的051C旅洲級或052C旅洋二型、進入量產的054A江開改級及配備SS-N-22「日灸」超音速攻船飛彈的「現代級」飛彈驅逐艦等作戰艦艇為航母戰鬥群的主要水面打擊兵力,在潛艦的選項則以093商級核潛艦或基洛級潛艦為主,補給艦則以福池級為優先考量,另艦載艦即為完成落艦測試的殲15機及卡28反潛直升機等為初期的艦載機群。另外,航母戰鬥群編隊龐大,停泊港口需要具備相當防禦縱深。未來共軍航母基地可能包括北海艦隊膠南地區、東海艦隊舟山群島及南海艦隊三亞-亞龍灣基地群32。
2014年1月18日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王?在出席該省「兩會」時公開指出,中國大陸第2艘自製航艦(實為第1艘)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33。2015年3月10日香港商報則引述中共海軍副政委丁海春確認第二艘航母正在建造中34。此外,電磁彈射器發明人,同時也是共軍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馬偉明少將直言,中共航母艦載機彈射起飛技術完全沒有問題,甚至不輸美國,實踐多次也很順利,有信心運用到現實中35。從中共近年來的軍事現代化,如新戰機、新潛艦、新飛彈、新軍艦及首艘航母陸續服役,除讓世人驚異其發展速度外,其「聲張」與「保密」之間的落差間,不斷的放話、澄清、放話、展示的循環中營造出一種「深不可測」的形象36。雖然中共官方迄今仍未正式公開承認第二艘航母已開工建造,但實際上已投入生產。從開建到部署航母,美國約需5年多,預估共軍國產航母服役將在7-8年後37。儘管如此,從網路上公佈的001A型國產航空母艦的照片來看,中共似乎已經放棄「一步到位」發展大型核子動力航艦的幻想,決定先從仿製遼寧號開始做起38。
三、中共航母發展之瓶頸
航空母艦的發展與一般軍、民用艦艇在建造工業技術、科技發展水準不同,因為建造與設計航母所涵蓋的層面及部門非常廣泛,包括了艦體、武器及射控系統、艦載機的升降系統、起降管制系統、彈射與輔降系統等,對於中共後續發展且是首次自製航母,其困難度不可說不高,因此建造期程必定有相當程度的延長。另外,建造航空母艦所需費用甚高,若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做為後盾,將無法負荷龐大的研發、建造經費的支出。然而,航空母艦和民用船舶之間還是存在巨大差異,航空母艦必須的蒸汽彈射裝置、大型起降機、大馬力發動機等技術只有歐美才具備,因而研判中共具備製造航空母艦能力還言之過早39。以下僅就中共發展航母在技術層面與經費等兩大重點分別進行探討:
(一)航母建造技術的限制
中共遼寧號航母採用滑跳式甲板設計,不僅限縮艦載機數量,同時也影響了艦載機的運用,雖說艦載機彈射技術對於發展航母並非絕對必要,但卻是影響整個航母戰鬥群戰力的發揮的一項重要技術。中共學者亦認為,航空母艦上如果裝備有彈射裝置,在作戰上將會:1.提高艦載機的起飛效率效益;2.提高航艦甲板的使用效率;3.提高艦載機的作戰能力等效率40。另外中共少將尹卓也表示:相同噸位的航空母艦,如果是彈射起飛,作戰能力將會是滑躍式起飛航艦的2~3倍41,因此相信中共也想取得彈射器的相關技術。然而彈射器的研製並非單靠逆向工程仿製就可獲到成果,尚須考量甲板結構與形式、艦載機結構是否可承受彈射器輸出的動能。而且目前世界上擁有航母的國家,僅美國掌握彈射器系統完整技術與使用經驗,但是美國絕對不可能將此技術輸出給中共,面對此一狀況,中共現正努力發展電磁彈射系統來解決彈射器技術受限的困境。
(二)經費層面的限制
想要擁有一個完整的航母戰鬥群其所涉及的經費不僅僅只是獲得而已,在取得航母後還有許多人員維持、訓練、後勤維保等相關支出,然上述花費尚需考量航母戰鬥群所配屬的潛艦、護衛艦、驅逐艦、補給艦、艦載機群等組成部分,若以美國現役航母服役達50年為例,國防預算所耗之鉅,將嚴重考驗一國國防財務。中共整體「國防預算」項目包括了國防費、國防科研費、民兵事業費與國防基建費。上述費用有的由地方預算支出,有的隱藏於其他部會的預算中。因此,一般相信中共實際的國防預算,應是其官方數字的3~5倍42。而另外有些觀察家則認為,中共實際的軍事開支,約為其官方公布數字的2倍43。根據消息指出,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整修費用大約為35億美元44。這35億美元還只是整修的花費,如果是完全從新建造,則花費還將不只是這個數目而已。
因此,經濟問題對於中共發展航空母艦而言,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雖然中共國防預算近十年來,除2010年增幅僅7.5%外,年年以10%以上成長(如圖三),2015年增長幅度達10.1%,2016年則下滑至7.6%,如果中共想要獨力建造其他航空母艦,就不能不考慮到預算排擠的問題,因為其近年來在空天及網路方面的發展亦相當積極,所需經費亦是非常可觀。大部分國家的國防預算多寡與該國對經濟成長及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有這密不可分的關係,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已有趨緩跡象,未來其經濟發展狀況,對其發展航母戰力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參、中共航母遂行海權之角色
一、警察性任務
在格羅夫(Eric Grove)1990年所著的「海權之未來」(The Future of Sea Power)一書中,曾以布施(Ken Booth)海軍任務的「三位一體」45架構為基礎,重新建構出海軍對「海洋使用」的三角形,分別為警察性、外交性及軍事性任務,其中警察性任務可分為維護主權與良好秩序、確保國家資源及其運用、保障未來的國際和平三項,以下針對中共海軍遂行上述任務概況進行說明:
(一)維護主權與良好秩序
近年來中共不論是在處理東海油氣田或釣魚台主權紛爭(漁船衝撞日本保安廳艦艇)及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強硬立場,亦或是在南海問題方面與東南亞國家(菲律賓、越南等)產生諸多摩擦(島礁填海造陸、西沙鑽油平台)的各項舉措,均凸顯其在面對海疆主權議題上態度越來越強烈,然而採取強硬態度的背後除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外,更須擁有相當足夠的軍事能力來支撐。未來共軍可藉由擁有航母戰鬥群延伸海軍的打擊範圍,捍衛其東、南海海域領土主權與確保國家海洋權益。
(二)確保國家資源及其運用
中共能源消費量於2003年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國,而其主要石油供應來源係經由海上運輸,因此確保能源運輸安全無虞,即成為其國家安全戰略之重要課題。為確保其石油航路安全,中共特在印度洋沿岸,從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托特港、孟加拉吉大港、緬甸實兌港、科克島等地建立海軍據點46,即為大家所熟知的「珍珠鏈戰略」47。此外,中共日益頻繁的國際經貿活動,除需仰賴出口維持其經濟成長外,同時也依賴自國外大量進口原物料,因此確保海上交通、貿易線暢通及安全,對中共的經濟貿易安全相當的重要。中共學者海天據主張,「發展藍水海軍是當前中國大陸海權戰略的第一步,建造航空母艦戰鬥群,並部署在南中國海、麻六甲海峽、印度洋等涵蓋中國大陸經濟生命線的航路,靠自己的海上軍事力量來保護本身的海上交通線,已成為當務之急。」48,雖然擁有一個航母戰鬥群並無法完全保障如此漫長的石油航線與海上經貿通路,但是未來中共可藉由航母戰鬥群巡弋於南海及印度洋間,配合「珍珠鏈戰略」布局,對沿途國家展現影響力。
(三)保障未來的國際和平
就美國以往在應處重大國際衝突時的經驗來看,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派遣航母戰鬥群前往衝突區域遂行武力威懾,企圖緩和或平息紛爭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例如1996年「臺海危機」及南、北韓「延坪島」事件與北韓試射導彈時,美國均派遣航母戰鬥群前往相關海域警戒巡弋,預防衝突情勢升高或引發戰爭,然中共目前航母戰鬥群尚未成型,且就近年來國際重大衝突事件,中共均保持較為中立的立場,僅發表外交談話表達關切,呼籲衝突雙方採和平方式,尋求解決方案,因此短期內中共並不會運用航母戰鬥群遂行維護國際和平的任務。但是對於國際災難救助工作,如南亞海嘯救災、日本福島核災援助及馬航失事搜救等,都是未來中共航母戰鬥群亮相,展現大國對國際重大事件做出貢獻的最佳舞臺。
二、外交性任務
在外交性任務方面可分為展示國旗、砲艦外交二項,就英國海軍戰略學家詹姆斯.凱博爵士(Major Sir James Eric Sydney Cable)於1994年對「砲艦外交」所下的定義為「運用有限的海軍威脅某國,但不發動戰爭,以取得利益,或保障利益,解決國際衝突,對抗區內外國勢力,取得治外法權。」49,而「『展示國旗』是遠較『砲艦外交』為廣泛的作為,主要目的是提醒外國人當事國海軍之存在50。」,相較於「砲艦外交」係以武力威脅方式,來獲得某些特殊利益,「展示國旗」則不具有威脅感,主要目的為宣揚國家實力,或者提供國人民族信心,可以不必以海軍來執行。
航母不僅是有效展現海權的工具,更可以透過強大的武力投射能力,威脅敵方國家國土安全,同時亦可在外交談判過程中,經由航母的部署展示武力,進而影響他國決策意向,對國家而言它是一項影響權力分配的重要軍事資產。以航母戰鬥群部署爭端海域以宣示主權取代武裝衝突的發生,做為國家利益談判籌碼,想必是遼寧號未來的運用方式之一。然而中共目前海洋權利所面臨的最大挑戰,莫過於東、南海領土紛爭所衍生的諸多問題。東海方面,釣魚台目前由日本實質控制,南海方面則由我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分別占領,其中以越南及菲律賓動作較為頻繁,且日、越、菲等三國距離爭議海域均較中共為近,一旦發生衝突皆可以海、空軍遂行支援,由於地理上距離的因素,使得中共無法長期派駐一支具備相當實力的海、空軍於上述地區,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壓縮了其外交政策操作空間。未來中共航母戰鬥群發展如能具備相當戰力,即可彌補地理因素對其外交主張上的不足之處。雖然中共航母戰鬥群無法僅以武力展現的方式迫使各國撤出現有占領島礁,但對於爭議處理態度與應對方式,勢必會有一定程度的調整與讓步,且在當地的開發將具有更佳的保障。
中共海軍近年來曾數次在東海實施演訓結束後,編隊穿越沖繩本島與宮古島間海域進入太平洋後,航行至沖之鳥礁附近海域並且繞行一周,抑或是派遣護航編隊至亞丁灣打擊海盜,任務結束後至各友邦國家港口訪問,都展現出砲艦外交與展示國旗的意圖。這些操作模式,都是未來遼寧號部署運用的參考範本。
短期而言,中共擁有航母是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提醒周邊國家「中國崛起」的事實。一旦中共開始派遣遼寧號航母編隊至各友邦國家進行親善訪問,將可有效提升其國際大國地位,亦能打擊美國威望。
三、軍事性任務
(一)向岸上投射武力
擁有航空母艦對一個國家來說其代表的意義,有別於擁有其他大型水面作戰艦船。因為一般水面作戰艦艇,除非配備攻陸巡弋飛彈,否則只有艦砲可對地面目標發動攻擊。但是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卻能針對陸、海、空不同性質的目標掛載相對應的飛彈、導彈實施攻擊,因此帶有相當強烈的攻擊性。以美國部署於各重要海域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為例,此種布局代表著美國能隨時在世界各地發揮它的軍事、外交及政治影響力。一個國家發展航空母艦通常代表著想要強化對外實施武力投射的能力,也是這個原因,使得中共發展航母讓周邊國家顯得特別緊張。
美海軍在《2010美國海軍作戰構想》(2010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Implementing The MaritimeStrategy)特別說明了航母的重要性:航空母艦及其上的艦載機聯隊提供了靈活、迅速及可持續的打擊能力,而這種能力並不需要透過外交手段的介入。只要需要,就可以對海上或是陸地投射強大的力量。航艦戰鬥群可以提供整合性防空及導彈防禦(包括彈道導彈防禦和攻擊),並執行水下作戰、水面作戰、海上安全,以及維穩任務。如果不進行協同作戰,航艦戰鬥群的船艦還可以執行其他方面的安全合作任務,如打擊海盜、反恐或是其他的海上安全任務51。
由此觀之,中共為追求海權發展,擁有與其日益壯大國力匹配強大海軍是中共最優先且最重要的一環,而欲將海軍實力提升至世界一流水準,要達到這項門檻就必須擁有航空母艦戰鬥支隊,並能遠程投射武力52。航空母艦加入中共海軍作戰序列後,可大幅提升其遠程武力投射的能力,未來將有機會突破第一島鏈對其進出太平洋的限制,增加戰略威脅性與遠程兵力投射能力。
(二)海洋控制與海洋拒止
冷戰時期美國與前蘇聯分別扮演攻勢與守勢海空作戰的角色,前蘇聯企圖阻止美軍航母戰鬥群從北大西洋進攻歐陸本土。後冷戰時期,中共海軍取代前蘇聯,盡力防止美航母戰鬥群在東、南、黃海出沒。前蘇聯利用劃設「距離相關門檻(distance-related thresholds)」,其中離岸200浬劃為控制(Control)海域,控制海域以外到1,200浬則為阻絕或對抗(deny or contest)海域,配合長程轟炸機、水面艦艇及潛艦搭載長程攻船飛彈,構成拒止與區域阻絕的作戰構想概念,而中共承襲前蘇聯海軍作戰思維,將其面臨的廣大海域劃分為第一、二島鏈,其中第一島鏈離岸200浬涵蓋黃海、大部分東海、臺灣海峽、東京灣與南海北部,第二島鏈離岸約為1,300浬或2,400公里,為美國戰斧(Tomahawk)攻陸巡航導彈的最大射程53。輔以數量龐大的東風系列導彈威脅亞太地區美軍海、空基地。導彈的缺點是可能造成單點失敗(a single point of failure),導彈為一次性武器,不像戰機、艦艇能夠重複出擊。因此中共仍需發展建構以航母為中心的強大海上作戰武力,透過完整的航母戰鬥群(包含艦載機群、護衛船團、潛艦等)強大且廣泛多元的作戰能力,配合數量龐大的導彈,達成海洋管制與海洋拒止的任務。
肆、中共航母發展對周邊國家之影響
一、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威脅
中共近年來積極建設海軍逐步邁向遠洋海軍,並以航母戰鬥群為其發展重心,然而航母戰鬥群帶有強烈的武力威懾效果,不僅對周邊國家形成軍事威脅,同時對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投入變數,為了因應中共日益強大的軍事武力威脅,周邊各國紛紛採取軍備強化及加強與美國軍事合作。
(一)破壞亞太軍力均勢
在中共提出的國防政策之中,一貫的訴求都是強調:要提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主張在和平共處五原則和加強經濟合作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協商,促進多邊安全,實行合作安全,包括根據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行有效的國際軍備控制裁軍54。然而中共卻不曾放棄運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透過軍事武力威懾追求外交利益乃是其慣用伎倆。未來只要能力允許,將毫不猶豫地運用海上武力解決海洋權益衝突,這種發展已為亞太地區安全情勢形成了不安的變數。
依據中共海軍發展戰略之規劃,在2020年以前,其海軍應該達到具備有效控制「第一島鏈」內的近海海域;也就是說要能突破「第一島鏈」對中共的封鎖,自由進出「第二島鏈」,冀圖將戰略防禦縱深由半封閉的「第一島鏈」區內跨出,達至與美、日西太平洋防線的「戰略利益區」,此舉勢必與日本在此一地區之安全與利益相衝突,並涵蓋美國西太平洋防線;中共海軍建設重心指向東南亞,亦將引起東協國家之不安,東協各國紛紛增加軍費、擴充海軍,但因各國彼此間之紛爭因素繁雜,無法締結軍事聯盟或集體安全機制,加上南沙群島之爭奪戰方興未艾,益發使該區域情勢陷於長期之不安55。未來中共航母戰鬥群戰力形成後,對於「第一島鏈」內的黃海與東海,「宣示主權」力度會大幅提高。在南海爭議上,北京說話的份量必然加重56。
(二)引發區域軍備競賽
面對中共整體國力迅速崛起與積極發展海、空軍兵力及航空母艦的威脅下,周邊國家除採取政治與經濟分開處理方式應對外,軍事上則陸續引進攻船飛彈、潛艦、甚至航母等武器裝備因應:
1.日本潛艦數量將從目前16艘增至20艘,同時以新一代國產偵察機P-1取代P-3C57,大幅提升反潛能力。
2.南韓計畫再建6艘孫元一級(214型)潛艦,甚至向印尼強力推銷209型58,並規劃在3-4年內研發超音速攻船飛彈,該飛彈以俄羅斯P-800為基礎(2.5倍音速,射程250-300)公里59。
3.印度方面除現有10艘基洛級887KEM、4艘209型及2艘Foxtror潛艦外,在其75計畫(Project75)中,將再建造6艘Scorpene級潛艦,同時向俄國租借1艘核攻擊潛艦INS Chakra,藉以獲得核潛艦操作經驗60。此外,印度與俄羅斯聯合開發2.8倍音速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速度是美製戰斧飛彈的4倍。與印、俄維持良好關係的越南、印尼,相繼考慮購買布拉莫斯導彈的可能性61。
4.越南自2009年4月向俄羅斯購買6艘基洛潛艦,已陸續完成交艦,同時計畫增購一批K-300P堡壘(Bastion)機動岸防導彈系統62,以強化軍事力量。
(三)拉攏美國共同抗衡中共
由於中共近年來不論在領海或領土爭議方面的問題處理態度轉趨強硬,並且頻頻運用各種強硬的手段來捍衛其國家利益。而遼寧號的成軍、殲-15落艦成功、首次編隊前往南海演訓等,具體的軍能力展現,都說明中共海軍實力已有大幅提升。進而導致周邊國家危機感升高。放眼亞太地區目前尚無任一單國家足以獨立抗衡中共,因此除了提升海、空軍的實力外,便是尋求與可以有效抑制或抗衡中共的國家合作。然而觀察近來亞太地區國家動態,不難看出其中共同點便是拉攏美國,以對抗中共的局面。
1.日本:二戰結束後,日美雙方簽署「美國與日本之安全保障條約」(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簡稱為美日安保條約),且隨著局勢演變而多次修訂或擴充內容,其中1997年的新「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則明確的指出了若日本周邊有事時,日本也可以與美軍合作63。另外,2012年9月,美國國防部長在訪問北京之前先訪問東京,並重申「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包括釣魚台列嶼64。凸顯出隨著中、日之間東海油氣田及釣魚台領土爭議日趨緊張之際,日本正積極強化與美國軍事合作力度與範圍,用以抗衡來自北京方面的壓力。
2.南韓:就檯面而言,與中共之間並無明顯的敵對意識或激烈的權利紛爭,但兩國仍然存有領海及漁業資源等相關爭議。由於各國對於海洋資源開發、運用日益增加,有關海洋權益的爭奪未來勢必成為雙方共同面對的問題。然南韓與日本相同,為美國傳統軍事盟友,因此南韓無須刻意導入美國勢力,美國的實際存在將使得中共無法忽視。在中共積極發展航母提升海軍力量的同時,相信南韓亦會更加重視維護海洋權益的問題。
3.越南:2010年8月8日,華盛頓號航空母艦抵達距離越南峴港320公里的海域。多名越南政府及軍方高層人士,登上華盛頓號航空母艦參訪。接下來的3天,美國海軍與越南海軍展開聯合軍事演習65。2011年7月15日,美國海軍的3艘軍艦抵達越南峴港,與越南海軍進行一連串的聯合海上軍事演習66。同年8月11日美、越海軍簽署軍事醫學合作協議,這是1985年兩國關係正常化以來的第一份軍事合作協議67。另外,2012年6月,美國國防部長抵達越南金蘭灣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68。然而,越南在軍事裝備採購方面,則明顯依賴俄羅斯,所以越南是採取多樣化、全方位軍事外交,重視大國及周邊國軍事交流,企圖在與中共發生衝突時,有更多籌碼可供其國家決策者運用。
4.菲律賓:菲律賓不論是海軍或空軍方面的實力相較於周邊國家明顯過於薄弱,與中共海軍之間更存在著非常大的落差,完全無法與之相抗衡。想在短時間內增強實力,在南海爭端上取得發言權,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聯合其他國家來抗衡中共,其中,尋求美國的協助為最直接而且有效。中、菲發生黃岩島事件後,菲國國防部長即赴華盛頓與美方展開磋商。會後,菲國國防部長轉述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的話表示,南海如果遭遇任何攻擊,美國將會保護菲律賓。美方還向菲律賓保證,美方會遵守1951年簽署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而根據此盟約,兩國相互援助的情況「包括太平洋地區的島嶼領土遭遇武裝攻擊」69。因此,菲律賓在面對中共的壓力下,自然積極引入美國的力量來加以抗衡。
二、對我國防安全影響
中共海軍戰略已從近岸防禦走向近海防禦,未來逐漸將朝向遠洋海軍的目標發展,並且希望能夠將其海上兵力迅速投射至太平洋、印度洋,以保障與鞏固其國家主權及海洋權利,對我及亞太海域安全均有重大的影響,因此,若能及早瞭解中共航母在海權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有助於確保我國未來生存發展之安全。
根據美國防部發布《2012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指出,中共持續進行軍事現代化,期於2020年前具備對臺大規模作戰及反擊外軍介入臺海戰事的「區域阻絕/反介入」(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阻止或反擊協力勢力(包含美國)干預的能力70。另指出,到2011年底,共軍已在臺灣對面部署了1,000至1,200枚短程彈導飛彈71,提高其對臺灣軍事部署的致命打擊能力。顯示中共不需要有航母做為攻擊平臺,其陸基飛彈射程涵蓋範圍及本土的戰轟機都可以直接威脅臺灣(例如殲11B戰機作戰半徑為1,370公里)。
伍、結語
一、研究發現
中共隨著經濟發展對於海外原物料及能源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如何走向海洋以及有效保護遠洋運輸線的安全,就成為思考未來崛起的重要指標72。如果中共不能掌握海洋控制的主動權,對其而言不僅無法確保海上貿易交通線的暢通,其軍事武力亦無法跨出美國早已建立且持續強化的太平洋島鏈軍事部署控制範圍。而航母對一個國家來說可能就是影響權力分配的有用資產,因為它能投射武力、威脅敵國的海岸線,更是展現海權的有效工具,在外交談判中可以透過航母的部署和活動展現姿態,進而可能影響他方的作為,而劉華清曾表示:「中國大陸航母戰略主要用於對臺鬥爭、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任務,平時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73,恰好符合格羅夫所說的海軍對「海洋使用」的三角形的各項層面。
中共建造航母主要並非著眼於和美國競逐海上霸權,因為以現在美國擁有10個航母戰鬥群的兵力,中共在此一領域與美國實力相差懸殊,而航母建造以滿足中國大陸是海權國家的象徵價值為核心,同時在現實層面能夠有助於解決臺灣問題、南海主權爭端、以及保障中共在周邊海域之海洋權益74。光有航母只是待打鴨子(Sitting Ducks)需要航母戰鬥群的配套,建造一支航母戰鬥群至少需要10年時間75。以遼寧號於2012年成軍來推算,其形成戰力的時間約在2022年。而中共自製航母如果是在2014年開建,參照上述美國建造期程與雙方科技、國防工業水準落差,中共自製航母將在2021至2022年左右亮相,但為達成其「三步走」戰略,中共應該會在2020年以前盡力達成第一支航母戰鬥群與第一艘自製航母成軍等重大目標。未來幾年內,中共將設法解決發展航母戰鬥群及自製航母的各項窒礙問題,但不論其何時形成戰力,遼寧號的出現已對亞太地區兵力平衡造成影響,同時造成美國亞太戰略部署相當程度的衝擊,身處第一島鏈的我們,更應積極構思反制之道。
二、研究建議
臺灣周邊海域為東北亞與南亞間重要的海上交通渠道,我國應善加運用海洋商業行為形成的海上經貿線及能源需求所形成的能源供給線,成為中共發展海權所圍繞的主軸。對整體地略情勢而言:臺海若保持極度的穩定狀態則無法顯示我國存在的價值,若臺海處於戰爭的邊緣又會影響我國及周邊國家經濟。故就策略而論,應將我國的定位在看似穩定但亦可能發生狀況的半穩定狀態,以凸顯我區域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應積極建構嚇阻兵力,以穩固我國地緣優勢。同時我們應在「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指導下,建立海軍積極防禦能力,「有效嚇阻」首在建立「攻勢」,依國軍整體C4ISR建構統合戰力,建立遠程打擊力量;「防衛固守」首在建立「守勢」的平時戰場經營,以建構一支「量適、質精、戰力強」之新世紀海軍兵力,以達成「預防戰爭」、「維持臺海和平」及「確保國家安全」之目標。
中共海軍司令員吳勝利曾說「國家利益的重心發展到那裡,海軍戰鬥力的方向就跟進到那裡;國家利益的領域拓展到那裡,海軍戰鬥力的建設範圍就延伸到那裡;國家利益威脅來自那裡,海軍戰鬥力的核心能力就要指向那裡」76。向世人昭告中共國家目標將以海洋為重點方向之一,同時表達其海軍維護國家海洋利益的決心。中共將以航母戰鬥群戰力發展為其未來強化海軍戰力的核心,在其邁向藍水海軍遂行遠程戰力投射之際,如欲發展類似美國航母戰鬥群之完整戰力,目前仍有諸多關鍵性技術與載臺尚未獲得解決和建置,未來如何突破關鍵性技術及籌購(建)相關載臺及其後續發展具體項目,建議可列為後續關注重點及研究方向。
<參考資料>
一、專書
1.中國國家海洋局,《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北京:國家海洋局,1996年。
2.王亞賢,〈中共「珍珠鏈」戰略佈局之軍經圖謀〉,《韜略談兵第二輯》,臺北:青年日報社,2007年10月,頁157-162。
3.高希可夫(Gorshkov, G. S),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臺北:黎明,1985年。
4.馬漢﹙A.T.Mahan﹚,范利鴻譯,《海權論》,陜西:陜西師範大學,2007年。
5.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臺北:國防部,2001年11月。
6.鈕先鍾,《海洋與戰略》,臺北:麥田,1995年。
7.趙翊達,《日本海上自衛隊-國家戰略下之角色》,臺北:秀威,2008年3月。
8.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2003年10月。
9.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臺北:時英,2000年。
10.劉宇,《航空母艦構成百問》,北京:海潮,2012年1月。
11.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2004年。
12.戴旭,《海圖騰:海洋、海權、海軍與中國航空母艦》,香港:新點,2011年。
13.A.T.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New York:Dover,1986.
14.Eric Grove,The Future of See Power,London:Routledge,1990.
15.James A. Nathan & James K. Oliver,The Future of United States Naval Power,Indiana: IndianaUniversity Press,1979.
二、期刊
1.王永華、周崇愛,〈論中共海軍發展航母戰略意圖之研究〉,《空軍軍官雙月刊》,第156期,2011年2月,頁19。
2.唐仁俊,〈中國海權擴張與其對亞太地區之影響〉,《海軍學術月刊》,第34卷,第4期,2000年4月,頁20-30。
3.許然博,〈從中共航母建造探討其海軍戰略發展〉,《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8卷,第2期,2014年4月,頁132。
4.海天據,〈海權戰略催生中國航空母艦〉,《共產黨員》,第16期,2007年,頁22。
5.翟文中、陳永康,〈論走向遠洋的中共海軍〉,《中共研究》,第34卷,第12期,2000年12月,頁99-105。
6.曹孝中,〈胡錦濤時期中共海軍戰略轉變因素〉,《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2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79。
7.張文木,〈論中國海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3年10月,頁8-14。
8.張國城,〈從現實主義看中國航母的外交和軍事影響〉,《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3期(2013年/秋季號),145頁。
9.郭添漢,〈中共航母發展與未來影響〉,《國防雜誌》,第28卷,第2期,2013年2月,頁79。
10.鈕先鍾,〈後冷戰時代海權新思維〉,《第二屆二十一世紀海權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11月,頁1-2。
11.廖文中,〈中共二十一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4卷,第6期,2000年6月,頁66-68。
12.閻學通,〈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中國社會季刊》,10期(1995年春季卷),頁6
13.劉達材,〈從馬漢思想看海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第二屆二十一世紀中國海權發展研討會專集》,1992年11月,頁20。
14.蔣復華,〈中共海權崛起之蠡測〉,《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6卷,第3期,2012年6月,頁104。
15.David Lai著,黃引珊譯,〈中共對海洋的企圖〉,《國防譯粹》,第37卷,第1期,2010年1月,頁5。
16.Li, Nan and Christopher Weuve,“China's Aircraft Carrier Ambitions: An Update”,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63,No.1, 2010, Winter:p.16
三、學位論文
1.吳芳豪,〈中國海權之發展-建構主義途徑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2.林秉宥,〈解放軍發展與我國不對稱防禦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3.陳國慶,〈中共海軍戰略發展之演進兼以馬漢理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3月。

註1:鈕先鍾,〈後冷戰時代海權新思維〉,《二十一世紀海權研討會論文集》,海軍學術月刊社發行,1991年5月,頁1-2。
註2:蔣復華,〈中共海權崛起之蠡測〉,《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6卷,第3期,2012年6月,頁104。
註3:A.T.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New York:Dover,1986),pp.25-29
註4:陳國慶,〈中共海軍戰略發展之演進兼以馬漢理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3月),頁11。
註5:高希可夫(Gorshkov, G. S),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臺北:黎明,1985年),頁1。
註6:鈕先鍾,《海洋與戰略》(臺北:麥田,1995年),頁25-36。
註7:Eric Grove,The Future of See Power,(London:Routledge,1990),p.231.
註8:張文木,〈論中國海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3年10月),頁8-14。
註9: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臺北:時英,2000年),頁68-77。
註10:陳國慶,〈中共海軍戰略發展之演進兼以馬漢理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3月),頁11。
註11:James A. Nathan & James K. Oliver,The Future of United States Naval Power,(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p.48.
註12:布施,海軍任務的「三位一體」架構,即海軍透過三種不同的角色,來遂行對海洋的使用,分別為外交角色、軍事角色與政策角色。參閱Ken Booth, Navie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 Holmes &Meier Publishers, Inc., 1979),p.16.
註13:馬漢﹙A.T.Mahan﹚,范利鴻譯,《海權論》,(陜西:陜西師範大學,2007年),頁10。
註14:《解放軍報》,2005年4月17日,版4。
註15:曹孝中,〈胡錦濤時期中共海軍戰略轉變因素〉,《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2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79。
註16: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臺北:國防部,2001年11月),頁31-36。
註17:陳國慶,〈中共海軍戰略發展之演進兼以馬漢理論〉(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3月),頁16。
註18:中共國家海洋局,《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北京:國家海洋局,1996年),頁16-20。
註19:吳芳豪,〈中國海權之發展-建構主義途徑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頁16。
註20:《解放軍報》,2009年6月11日,版5。
註21: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2004年),頁437-439。
註22:翟文中、陳永康,〈論走向遠洋的中共海軍〉,《中共研究》,第34卷,第12期(2000年12月),頁99-105。
註23:廖文中,〈中共二十一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4卷,第6期(2000年6月),頁66-68。
註24:王永華、周崇愛,〈論中共海軍發展航母戰略意圖之研究〉,《空軍軍官雙月刊》,第156期,2011年2月,頁19。
註25:戴旭,《海圖騰:海洋、海權、海軍與中國航空母艦》(香港:新點,2011年),頁163。
註26:Li, Nan and Christopher Weuve,“China’s Aircraft Carrier Ambitions: An Update”,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63,No.1, 2010, Winter:p.16.
註27:郭添漢,〈中共航母發展與未來影響〉,《國防雜誌》,第28卷,第2期,2013年2月,頁79。
註28:〈國防部證實:遼寧號駛離臺海偏西14浬未越中線〉,東森新聞雲,2013年11月28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28/301599.htm>,檢索日期:2014/11/25。
註29:〈陸航母演練全方位戰鬥群〉,中時電子報,2014年1月2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02000430-260108,檢索日期:2015/3/17日。
註30:〈專家:中國航母編隊已初步形成戰鬥力〉,中評社,2016年12月18日,http://hk.crntt.com/doc/1045/2/2/8/104522885.html?coluid=196&kindid=8870&docid=104522885&mdate=1228081122,檢索日期:2017/2/6日。
註31:〈The Threat from China?s Lone Aircraft Carrier Has Been Overstated〉,《HUFFPOST》,2016年12月27日,http://m.huffpost.com/us/entry/13866636,檢索日期:2017/2/6日。
註32:〈媒體稱瓦良格號將成軍83號訓練艦載機數30架〉,新華網,2011年8月5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8/05/content_121818752.htm,檢索日期:2015/3/17日。
註33:〈陸造新航艦 大連造船百年歷史〉,中央通訊社,2014年1月18日。<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401180324-1.aspx>,檢索日期:2015/3/17。
註34:〈英媒:中國證實在建造第二艘航空母艦〉,BBC中文網,2015年3月10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5/03/150310_press_china_2nd_aircraft_carrier>,檢索日期:2015/3/17。
註35:〈陸第二艘航母 將採更先進「彈射技術」〉,聯合新聞網,2015年3月10日。<http://udn.com/news/story/7331/754784-%E9%99%B8%E7%AC%AC2%E8%89%98%E8%88%AA%E6%AF%8D-%E5%B0%87%E6%8E%A1%E6%9B%B4%E5%85%88%E9%80%B2%E3%80%8C%E5%BD%88%E5%B0%84%E6%8A%80%E8%A1%93%E3%80%8D>,檢索日期:2015/3/17。
註36:林秉宥,〈解放軍發展與我國不對稱防禦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頁25。
註37:〈日媒:美確認中國開建航母〉,大公網,2011年7月11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china/ 2011-07-11/873124.html.>,檢索日期:2015/3/17。
註38:〈中共航艦發展趨向現實〉,中時電子報,2017年1月12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 20170112005178-260417>,檢索日期:2017/2/6。
註39:〈中國軍方高層首度回應自造航母等話題〉,北京鏡,2007年2月15日。<http://mil.news.mop.com/o/2007/0215 /134920118.shtml>,檢索日期:2015/6/15。
註40:劉宇,《航空母艦構成百問》(北京:海潮,2012年1月),頁253-254。
註41:〈少將:遼寧艦若用彈射器作戰效能可增2~3 倍〉,中國社會科學在線,<http://www.csstoday.net/Item/24533_4.aspx>,檢索日期:2015/6/15。
註42:〈揭開中共國防預算的黑盒子〉,國政評論,2007年1月24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6/FM-C-096-008.htm>,檢索日期:2015/6/17。
註43:〈中共大肆增加國防預算為哪樁?〉,國政評論,2011年3月9日。<http://www.npf.org.tw/post/1/8868>,檢索日期:2015/6/17。
註44:〈烏克蘭盛讚中國製造工藝〉,旺e報,2012年11月8日。<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50180>,檢索日期:2015/6/17。
註45:布施,海軍任務的「三位一體」架構,即海軍透過三種不同的角色,來遂行對海洋的使用,分別為外交角色、軍事角色與政策角色。參閱Ken Booth, Navie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 Holmes &Meier Publishers, Inc., 1979),p.16.
註46:王亞賢,〈中共「珍珠鏈」戰略佈局之軍經圖謀〉,《韜略談兵第二輯》(臺北:青年日報社,2007年10月),頁157-162。
註47:美國博思顧問公司(Pulse Communications)在2004?的研究報告中,首次將中共此一布局稱為「珍珠鏈戰略」。
註48:海天據,〈海權戰略催生中國航空母艦〉,《共產黨員》,第16期,2007年,頁22。
註49:張國城,〈從現實主義看中國航母的外交和軍事影響〉,《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3期(2013年/秋季號),145頁。
註50:Eric Grove, op.cit., p.194.
註51:U.S. Marine Corps , U.S. Navy , U.S. Coast Guard , 2010 Naval Operations Concept:Implementing The Maritime Strategy , Department of Defense , Washington D.C. , 2010 , p.83.
註52:David Lai著,黃引珊譯,〈中共對海洋的企圖〉,《國防譯粹》,第37卷,第1期,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10年1月,頁5。
註53:Michael McDevitt,”The PLA Navy Anti-Access Role in a Taiwan Contingency”,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0 Pacific Symposium on China’s Naval Modernization:Cause for Storm Warning?June 16,2010,pp.16-19.
註54: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2003年10月),頁48。
註55:唐仁俊,〈中國海權擴張與其對亞太地區之影響〉,《海軍學術月刊》,第34卷,第4期,2000年4月,頁20-30。
註56:〈(中國)基地曝光 中共正在建航空母艦〉,全球新聞網,2010年8月7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news/ausdaily/20100807/16411719332.html>,檢索日期:2014/12/15。
註57:〈美日殺手環伺中國潛艇威脅增〉,明報新聞網,2011年8月22日。<http://news.mingpao.com/20110822/taa2.html>,檢索日期:2014/12/15。
註58:〈韓國潛艦將首次出口印尼助東南亞對抗中國〉,大公網,2011年8月26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world/2011-08-26/928423.html>,檢索日期:2014/12/15。
註59:〈韓稱3-4年研反艦導彈對付周邊大國航母威脅〉,大公網,2011年8月17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world/2011-08-17/917497.html>,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0:〈印稱需24艘潛艇才能阻斷中國南海通道〉,新華網,2011年8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8/24/content_121904754.htm>,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1:〈Big Boat,Little Punch in South China Sea〉,《Asia Times》,2011年8月17日。<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MH17Ad02.html>,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2:〈越南欲增購俄製岸艦導彈提高在南海軍力〉,新華網,2011年8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8/25/content_121907428.htm>,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3:趙翊達,《日本海上自衛隊-國家戰略下之角色》,(臺北:秀威,2008年3月),頁136-137。
註64:〈美國力挺「美日安保適用釣島」〉,《蘋果日報》,2012年9月18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918/34515647/>,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5:〈外電:美越軍演,越南拉攏美國制中共〉,大紀元,2014年8月1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0/8/14/n2995435.htm?p=1>,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6:〈中國反對無效,美軍軍艦抵越南軍演〉,希望之聲,2011年7月17日。<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53356>,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7:〈美越軍事關係日益升溫評論稱兩國難成真夥伴〉,新華網,2011年8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8/23/content_121899914.htm>,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8:〈越南用金蘭灣引入俄美牽制中共〉,中央日報,2012年8月27日。<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41&docid=102014933>,檢索日期:2014/12/15。
註69:〈黃岩島爭議加劇,菲稱美承諾保護〉,BBC中文網,2012年5月12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2/05/120509_philippines_us_china.shtml>,檢索日期:2014/12/15。
註70:為了威懾美日可能介入臺海衝突,中共高科技武器的針對性部署如「東海10型」長程對地攻擊巡弋飛彈,中共在臺海沿岸就部署超過200枚,對臺戰略意圖明確;另外,受到美國關注的「東風21D型」飛彈,是中共研發阻止美國航母戰鬥群進入臺海的重要「反介入」武器;還有射程超過1萬公里的「東風31A型」飛彈,更是中共直接威脅美國本土,藉以嚇阻美國的戰略性武器。引自沈明室,〈掌握兩岸情勢發展,強化抗敵意志〉,《國防雜誌》,第25卷,第2期,2010年4月,頁7。
註71: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2(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report/2012/2012-prc-military-security-a1.htm>
註72:閻學通,〈中國的東亞安全政策〉,《中國社會季刊》,10期(1995年春季卷),頁6。
註73: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頁165。
註74:許然博,〈從中共航母建造探討其海軍戰略發展〉,《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8卷,第2期,2014年4月,頁132。
註75:Chris Buckley, “China Launches First Aircraft Carrier on Maiden Sea Trial,” Reuters, August 10, 2011, http://www.reuters.com/assets/print?aid=USTRE77900D20110810.
註76:〈吳勝利:中國海軍能隨時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評網,2009年4月15日。<http://hk.crntt.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4&kindid=18&docid=100943145&page=5&mdate=0415191551>,檢索日期:2014/12/14。

公告日期: 2017-04-12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