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專區

:::

中共推動「一帶一路」對海軍遠洋戰略發展之影響:以印度洋為例(蔡志銓)

中共推動「一帶一路」對海軍遠洋戰略發展之影響:以印度洋為例
CPC pushes“One Belt and One Road”that affects
the navy’s ocean operation strategy
海軍陸戰隊少校  蔡志銓
提  要: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確立「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並在2014年倡推「一帶一路」戰略佈局,其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向西拓展戰略空間並確保能源供給安全。中共體認出海洋資源與經濟生命線的重要,為了確保國家領土安全和經濟利益,積極發展海權以維護海洋利益並重視海軍戰略的規劃,海軍戰略的轉型也從以往的近岸防禦到近海積極防禦並逐漸邁向遠海作戰的戰略目標,更致力於海軍現代化的建設。隨著中共海軍現代化腳步的日益加快,為實現「海洋強國」戰略,未來必將建立遠洋艦隊且具備兵力投射之能力,持續經略印度洋以維護海上能源生命線的暢通。隨著中共「一帶一路」戰略的進一步推進,中美日印四國在印度洋之間的戰略博弈,未來將更趨向激烈。
關鍵詞:一帶一路、海洋強國、海軍戰略、海洋戰略、戰略博弈
Abstract
On November, 2012,“18th party Congress of CPC”set the strategy goal of marinetime power and promote the strategy arranging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PC‘s main purpose is that expanding the strategy area westward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energy supply. CPC realiz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resource and economic life line. To secure nation safety and economic profit, they proactive development sea power and value the planning of naval strategy. Naval strategy has changed from inshore defence to ocean operation and worked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v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CPC navy modernization. To achieve the strategy goal of marinetime power they must build a fleet and have the capability of power projection. Continuing plan the Indian Ocean to secure the sea energy life line clogged. As the progressing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gaming between China, United States,Japan and India will become more violence.
Key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Maritime power、Naval Strategy、Marine Strategy、strategic game.

壹、前言
近期,中共推動「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的戰略構想受到全球各國眾所矚目的焦點,比較明確的政策輪廓起緣於2013年9至10月份期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出訪中亞與東南亞時,向各國提出以中國古代絲綢的陸上古道與水路貿易路線為架構,鏈結周邊區域貿易整合與交通網路的計畫。「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Silk Road Economic Belt)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構想的簡稱,主要是在建立中國大陸與區域間各國的合作平臺,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藉以加快中共的經濟增長與轉型。「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中共推動經濟發展的首要戰略,而「一路」的重點是藉由海洋來發展中國大陸沿海經濟。然而經濟發展又首重能源,就地理路線觀察,印度洋將是對中共海上經濟安全至關重要,而這又與「麻六甲困境」不謀而合。
近年來,由於中共的經濟快速增長,除海上船舶航運流量頻繁外,其石油的消耗量與用油量占全球的比例也同時快速增加,目前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共高度仰賴石油進口,進口石油占總需求40%,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0%1,其中80%將經由印度洋運抵中國大陸2。如果斷絕石油資源的供應;或是一旦發生衝突,美國意圖封鎖海上通道,則中共經濟將受到嚴重的創擊。因此「一帶一路」戰略也就是向西拓展戰略空間並確保能源供給安全,基於海上航路的確保,有賴海軍力量做為後盾,必須在印度洋部署一支強大的海軍,以保護過度依賴海上貿易的弱點。中共對能源與貿易安全的關切,正耗費巨資打造遠洋海軍,並提供中共海軍實施現代化所需資源。
近年來,中共海軍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奠定「強國夢」和「海洋強國」的戰略下,積極建造各型艦艇,逐步建立遠洋戰力之意圖。中共海軍大力興建各類船艦,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也在2012年服役,並積極興建第二艘國造航空母艦3,還包括新型的神盾級艦艇、核子動力潛艦與大型兩棲攻擊艦等,展現出中共致力發展遠洋及兩棲攻擊戰力的決心,更擴大向區域外兵力投射的野心4。這些都是依據已故「中共現代海軍之父」劉華清的規劃,從「近海積極防禦」戰略進而拓展為「遠洋作戰」的攻勢戰略。除了積極武器載具的建造外,中共海軍近年也加強艦隊的遠洋訓練,藉著參與維和行動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編組護航艦隊,經南海進入印度洋活動。
此外,中共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興建軍事基地;同時在孟加拉的吉大港、緬甸的實兌港和可可島、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等取得經營或使用權5,串聯瀕臨印度洋各港口以維護海上生命線暢通,達成「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戰略構想,做為遠洋兵力投射時的中繼站。上述種種部署顯示出中共積極經略印度洋之企圖,除因應經濟發展需求外,最重要的目的在維護海上能源生命線的安全。本文主要探討中共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與海軍在印度洋戰略佈局的相互脈絡及發展與影響,以做為我國未來總體戰略應對之參考。
貳、「一帶一路」的歷程與戰略構想
一、發展緣起與規劃
隨著中共發展策略的調整,經濟體制的改變,近幾年來已成為全球經濟上最具威脅的競爭力量6;但最近中共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及海外投資收益所遭到的障礙與挫折,迫使其重新調整戰略步伐7。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2014年11月於北京舉辦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簡稱亞太經合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上所宣示,將投入400億美金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計畫,確定「一帶一路」的新國家戰略。前者是指通過中亞到歐洲循著傳統絲路的經濟帶,後者是指通過東南亞、印度、中東到歐洲的現代海上絲路。
「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陸路,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著重在經貿產業園區做為合作平臺。它有三個走向,一是從中國大陸出發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波羅的海);二是從新疆出發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島;三是從中國大陸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海路,以重點港口為節點,著重在海上運輸通道的暢通與安全。重點方向有兩條,一是從中國大陸沿海港口經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大陸沿海港口通往南海到南太平洋8;其「一帶一路」涵蓋版圖(如圖一)所示。
二、「一帶一路」戰略促進海權發展
「一帶一路」是鑿穿歐亞、聯通東西的戰略藍圖,已被喻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中共希望能夠藉以進一步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依據中共解釋,「一帶一路」的構想是依據中共與其他國家進行雙邊、多邊合作,藉助現有的區域合作機制,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9。「一帶一路」也是將軍事、經濟、外交三位一體的整合性戰略,而「一路」戰略的基礎,主來自於「海權」思想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觀點,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對交通線的掌握。中共在戰略空間上實現向西拓展,即在海上擴展至印度洋,以便對海權強國的美國形成挑戰。而這也代表著中共做為陸權大國,也即將走向海權國家的發展。
(一)海權理論與「一路」戰略之關聯
馬漢的論述核心是海上交通線的控制,這可解釋中共向來擔憂海上生命線遭截斷的「麻六甲困境」。另一方面為維持經濟成長,中共將在石油消耗量上超越美國,在天然氣消耗量上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國。而處於最大貿易國和最大能源消耗國的地位,最終也將決定中共在商運船隊總數量、港口運輸吞吐量上成為世界第一,這就不得不觸碰到海洋與海權這個老問題。馬漢認為如果沒有出海口,陸權國家無論如何強大,最終仍注定於崩潰與滅亡。根據馬漢的形容,陸地會因地形起伏而造成阻隔,海洋像是開放的平原,一個國家如果能藉由海軍力量來控制海上平原,並維持一支強大的海上商船隊,則能開發全世界的財富10。馬漢也確信,一個海權國家必須具備鉅額的貿易所得、強力的海軍與廣大的殖民地(或海外基地),這三樣條件緊密相扣,乃能居於國際事務的重要地位11。
馬漢海軍戰略理論認為,影響海權的基本因素區分先天與後天條件12:先天條件為地理形勢、自然結構、領土延伸、人口數量、民族性質、政府政策等六項;後天條件為生產、船舶數量、海外據點及海軍實力等四項條件。海權也依靠海外基地和中途港口;例如英國能在18世紀時沿著地中海南部海岸線建立許多海外基地,封鎖法國海岸並且獲得該區域的制海權13。中共對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緣起於鄭和下西洋,認為透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可和沿線國家共同修建海上運輸與港口基礎設施,提供中共海外投資管道,增加和沿線國家海洋商務往來及經貿機會14。由於經濟成長及能源交通線使得中共需要更多的自然資源與海上運輸,根據馬漢的海權理論,中共會去特定區域抓緊海上優勢,特別是東海、南海、印度洋及控制幾個重要海峽。因此,「一路」將導致中共更強化海權,積極強化海軍發展與海外基地布局,以突破美國的海上封鎖。
(二)結合海軍遠洋戰略的布局
海權思想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一個國家對於海上貿易運輸線和能源供給線的依賴程度,正是與該國海上力量增長程度成因果關係,越依賴就越脆弱,因此所需要的海權力量就越大,故中共認為必須發展強大海軍以捍衛經濟持續增長15。2015年3月4日,中共兩會(中國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預算草案建議國防預算增長幅度為10%左右。以2014年中共軍費預算為8,082億元人民幣為基準,2015年軍費預算應增至8,890億元人民幣左右,與2005年(2475億)相比較已增長3.6倍,如圖二所示。雖然2015年中共軍費10%的增幅相較2014年的12.2%略有下降,但仍然延續兩位數增長態勢,軍費總量繼續穩坐世界第二,如圖三所示。在中共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軍費預算的高位增幅顯然體現出中共穩步進行國防建設的堅定決心,更表明中共對未來軍事力量為國家和平崛起寄予厚望16。
2015年5月26日,中共發表《中國的軍事戰略》國防白皮書也指出:「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共軍事戰略思想的基本點。做好海上軍事鬥爭和軍事鬥爭準備,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統一和安全。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構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戰力量體系,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綜合防禦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17。因此,加強海上通道的防護,海軍將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18,因而致力發展海軍現代化策略。
近年來中共海軍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奠定「中國夢」與「強國夢」的戰略,以及在國防資源挹注及國內造船能力改善的助力下,中共海軍現代化的努力已獲得重大進展;包括7種級別的現代化驅逐艦與護衛艦、5種級別的潛艦(其中2型為核子動力),以及具有海上阻絕能力的戰機、飛彈快艇、兩棲作戰艦艇19,逐步建立遠洋戰力之意圖。近期加上東海、南海主權爭端再起、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並強化與亞洲盟友與日本等國的多邊關係,以及美軍在亞太地區聯合軍事演習的壓力,更讓中共積極邁向遠海作戰的戰略目標。中共海軍大力興建各類船艦,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也在2012年服役,並積極興建第2艘國造航空母艦20,還包括新型的神盾級艦艇、核子動力潛艦與大型兩棲攻擊艦等,展現出中共致力發展遠洋及兩棲攻擊戰力的決心,更擴大向區域外兵力投射的野心21。
中共海軍現有的海上載臺與武器大多能支援以臺灣及南海地區為主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denial,A2/AD)戰略,因此中共海軍可能藉助「保護中共水域以外的海上交通線、人道救援/救災,以及拓展海上外交等全新且有限度的需求」為由,扮演輔助該戰略的角色22。中共試圖在2020年前建立一支「區域(遠洋)攻守兼備型」海軍,此類型的海軍可在區域內有效取得制海,同時亦如英國海軍於福克蘭戰爭期間所為,具備武力投射至區域外,並在其他大洋海域可有效取得制海與遂行海上拒止的能力23。此一部隊除有能力在整個中國大陸周邊以及進出中國大陸要道(向外抵達並超出第二島鏈,以及整個南海海域),藉由制遏敵對部隊,致令其陷於困境,阻止敵人進入;另在必要時該部隊可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進行海上攔截行動,以及高層級之非戰鬥人員後送作業24。
參、中共海軍經略印度洋的背景因素與侷限
過去中共對海權所持的觀點較為狹隘,僅包括保護海岸與沿岸水域、中共之鄰接區與專屬經濟海域;如今對海權的定義較為廣泛,包括往來國際水域的能力與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25,因此積極發展遠洋防禦的概念以保護航運線以及能源安全。中共海軍將「遠洋」定義為從西北太平洋沿伸至東印度洋的海域,而近期更延伸至非洲東岸26。
一、海軍遠洋戰略發展的意圖
(一)確保海上能源生命線
中共自1980年開始實施經濟改革導致中共整體國力增加,特別展現在沿海地區。中國大陸約有41%的人口、50%城市及海洋向內陸延伸200公里的海岸地區,貢獻約70%的GDP及吸收84%的外資與90%製造出口27;另一方面,明顯的經濟成長讓中共需要更多的能源,近年中共的海外石油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進口份額分別約為50%和25%28。做為世界頭號貿易大國,中共無可避免需要更多的資源以支應其經濟命脈,這讓中共充分瞭解到交通線的重要性。
中共建立貿易網絡的基礎是海上運輸通道的構建與暢通,特別是中共進口石油與對外貿易通道主要集中於印度洋地區。印度洋海上通道是中共經濟的命脈,中國大陸貨物進出口量約一半必須通過麻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進入中東、非洲、歐洲及美洲,所以能源通道的掌控成為中共國家戰略的主要課題,因此產生所謂的「麻六甲困境」29。從地理位置來看,麻六甲海峽是連接中國大陸南海和安達曼海的一條狹長水道,而與南部的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共同成為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也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來的海上樞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30。
由於美國油頁岩壓裂採油技術逐漸成熟,對進口石油的需求正逐漸下降,中共將會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共能源進口主要經由海上運輸,依賴進口的程度還不斷擴大,其中大約有80%需要經過印度洋和麻六甲海峽31。一旦中美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美國將封鎖中共的海上運輸,屆時中共的「海上能源生命線」將會受到致命的打擊。根據中共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預測,中國大陸在2014年平均每日進口原油619萬桶,2015年原油日需求量將比2014年可能增加14萬至17萬桶,2016年日需求量比2014年可能增加多達19萬桶32。
(二)實踐海洋強國的戰略方針
2012年11月8日,中共前領導人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33。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近期提出「中國夢」,並定義其為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更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習近平在講話中九次提到「中國夢」,其後並對「中國夢」進行了初步闡釋,那就是「海洋強國夢」34。2013年11月9日,十八大三中全會由習近平確定了陸權與海權並重的戰略方針,並作出了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和強大國防的戰略部署35。
「海洋強國」是指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當前,中共經濟已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轄海域外的海洋權益也需要不斷加以維護和拓展,這些都需要通過建設強大的海軍來加以確保。中共十八大報告高度關注軍隊的現代化和海上擴張,主要目的之一是準備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共不遺餘力地推動軍事現代化,特別是海軍的建設。
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必須掌握海權、建立強大的海軍36。中共的軍事預算僅次美國之下也已是世界第二,中共軍事實力不斷擴充,正耗費巨資打造遠洋海軍。雖然中共的艦艇數量遠低於美國,但中共海軍的強大造艦能力使數字上的差距逐漸縮小。在潛艦方面,中共海軍也已經取得了數量和質量上的躍進。原本只有柴油動力潛艦的中共海軍,也在建造核潛艦的能力上取得了巨大進展。因此,不管是「中國夢」、「強國夢」、「強軍夢」,中共軍力提升確實給周邊國家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構成挑戰,但中共的軍事部署和軍事戰略仍然以周邊地區和近海為基礎,中共海軍把其提升的軍力轉化成作戰能力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37。
(三)維護核心利益與挑戰美國霸權
中共的「國家核心利益」仍是指關乎國家存亡、絕不能退讓或進行交易的重大利益,是主權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2009年,前國務委員戴秉國說,中共的核心利益包括: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制度、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經濟發展38。2011年9月6日,中共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39,界定出中共核心利益的範圍。白皮書指出,中共的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核心利益的各部分相互支持、融為一體、不可分割。2013年4月16日,中共發表首部專題型《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國防白皮書40。白皮書提出,中共武裝力量隨時應對和堅決制止一切危害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的挑釁行為,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2015年5月26日,中共發表最新國防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指出共軍將負起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發展利益的艱鉅任務41。
從上述官方文件可以看出,中共最基本的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民族團結」、「政治制度和國家社會穩定」、「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42。而中共的經濟福祉有賴海線交通之控管能力,這也需要強大的海軍;如果若沒有強大的海軍,中共的命運將會掌握在他國之手。如果有強大的海軍,其他國家就不敢威脅中共,中共更無需依賴他國,特別是海上超強的美國43。而在捍衛中共的國家目標及核心利益上,中共海軍責無旁貸,因此也是中共積極擴展海軍遠洋戰略之原因。
現今中共建構現代化的遠洋艦隊,主在挑戰美國海軍。美國海軍之所以號稱全球最頂尖,是因其兵力投射能力可深及全世界任一角落,且以實踐全球自由航行之原則。而中共走上建構遠洋艦隊這條路,主要反映出對美國的不信任,以試圖建構與美國匹敵之戰力。更有些專家學者憂心,中共建構遠洋艦隊企圖取代美國海洋角色的預兆,而且強大的中共海軍也能加強對美國實施「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44。
二、中共遠洋發展的困境與限制
(一)缺乏相當規模後勤補給船艦
中共海軍實力雖逐步成長,但仍缺乏因應戰略衝突所引發的後勤維保之各型船艦,以中共海軍現階段規模來看,迄今尚未大量建造該類型新艦,特別是新型「福池」級(903型)遠洋綜合補給艦。中共海軍當前擁有兩代3型共5艘遠洋綜合補給艦(包括2艘「福清」級、1艘「南倉」級、2艘較新的「福池」級),為現行護衛艦、驅逐艦、兩棲艦及航空母艦在內主力艦艇提供後勤維保。相較之下,美國現役補給艦超過30艘,為大約130艘大型主戰水面艦艇提供後勤保障45。經由上述的比較就可以得出,中共海軍的補給艦種類不僅沒有美國的多,而且噸位也沒有美國的大,這就限制了補給艦對其他艦船的持續補給能力,這樣種種因素也就限制了中共海軍遠洋戰鬥力的提升。
補給艦主要作用,是向航母戰鬥編隊、艦船供應正常執勤所需的燃油、航空燃油、彈藥、食品、料件等補給品,是專門用來在戰鬥中提供友艦後勤支援,因此被廣泛地在任務中使用。尤其在2014年3月8日,馬來西亞航空由吉隆坡前往北京的MH370號班機失蹤事件更加暴露中共海軍遠洋補給的缺點。中共發現自身沒有足夠的補給艦,就無法維持大量軍艦在遠離中國大陸的海域活動46。
(二)反潛能力仍有缺陷
中共海軍尚缺乏專業的反潛能力,大多數潛艦主要是設計用來海岸防衛,且過於吵雜而不能在水下快速航行。多數潛艦至今仍未克服噪音問題47,如圖四所示。噪音太大對潛艦來說是致命的缺點,因為會失去隱匿與奇襲性,讓它們更易於被偵測和攻擊48。相較之下095型核潛艦與039型常規潛艦相對比較寧靜,儘管這還有待觀察49。也因為噪音大的缺點,會使各類型核潛艦橫跨大洋時極容易被敵人發現,因而活動範圍也就只能局限在中國大陸沿海區域。
在水面艦艇方面,早期服役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不具備反潛能力,近年發展新型驅逐艦和護衛艦設計上更偏重防空和反艦,缺乏探測靜音型潛艦所需的高性能聲納和大型艦載反潛直升機。此外,亞洲國家普遍裝備美制P-3系列反潛巡邏機,印度還引進更先進的P-8I反潛巡邏機,在對付潛艦更有效的定翼反潛機領域中,中共海軍的差距更為明顯。
(三)缺乏遠洋實戰經驗
現代戰艦提高作戰效能的唯一方法,就是比對手在海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訓練。中共潛艦部隊缺乏遠洋經驗與經歷,只能在靠近基地的海域穿梭。至2005年前,中共潛艦的遠洋巡邏次數是零;到2008年提升到12次,甚至還有092型(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艦自服役以來從未參加過遠洋巡邏任務;而美國每艘潛艦每年至少遠洋巡邏1次50。
在水面艦艇方面,近幾年遠洋主要都是執行反海盜與護航任務,每次都派出由1至2艘驅逐艦或護衛艦、1至2艘補給艦所組成的護航編隊,在亞丁灣執行為期4個月的巡邏任務。雖在上萬公里之外的海域執行長時間巡航,可以讓護航編隊接受最密集和廣泛的訓練。但很難有機會與敵人(海盜)真正交火、以及作戰行動缺乏實戰經驗且中共海軍訓練強度不如西方等。中共急需一支藍水海軍,這不僅包括具備遠洋航行能力的作戰艦艇、經驗豐富的水手,還意味著需要大批油料艦、補給艦和後勤維修船所組成的支援艦隊以便於後勤整補,以利維持遠洋艦隊的作戰能力。
(四)C4ISR系統複雜且整合不足
中共海軍現有許多水面艦艇所使用的武器和裝備大多從國外進口,所以後勤維修始終是一個困難解決的問題。例如船艦推進系統除了自製以外,還有來自俄羅斯、法國和德國的設計,在透過仿造、改良以試著將不同系統整合在一起運作時,系統整合和相容性的問題必然浮現;且現行多數水面艦艇缺乏戰損控制系統,在戰場上難以生存51。
C4ISR系統的整合一直是中共海軍現代化的努力方向,因為只有C4ISR系統的有效整合才能讓載臺不只是單獨作戰單位,也才能遂行所謂的「網絡戰」。以海軍而言,目前的C4ISR系統存有不少缺點,包括52:
1.隨著船艦載臺的數量越來越多,中共海軍C4ISR系統整合卻趕不上其更新速度。
2.受到軍備禁止進口影響,海軍無法自國外獲得最先進的相關技術與裝備。
3.艦隊中新式與老舊船艦都有,新舊系統的共存增加了整合難度。
4.缺乏C4ISR專業人才,在薪資待遇落差下,優秀人才寧可投身民間企業而非軍旅。
5.缺乏實戰經驗。中共海軍自1979年後就沒有實戰經驗,大型海戰經驗更是缺乏。只有藉由真正的實戰,而非一般演訓,才能真正發現C4ISR的問題在哪裡。
(五)缺乏充足的海外軍事基地
軍事基地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或針對不同形式的軍事存在上,各國均有不同見解。如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認為軍事基地是「分佈在特別設置的地區以保證軍事行動之各種後方機構的總稱,包括陸軍、空軍、海軍和混合基地四種」53。70年代,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界定為「部署在海外支持武裝力量的任何設施,包括提供住宿、膳食、保健服務、軍火儲存、設施維修、通訊和交通等服務」54。美國國防部的定義是「為投射軍事力量與支持軍事行動的場所」55。
根據中共的海軍戰略與海運線安全的需要,中共可能需要更多的海外基地,但目前離中共海運線最近,而又比較能成為中共所利用的海軍基地在緬甸。但緬甸自己沒有強大的海軍,無法在中共與外國發生衝突時保衛這些基地。同時,一些可能成為中共海外基地的所在國,如緬甸與巴基斯坦等,由於政治都存在著不穩定性,也代表中共可能會在戰時失去使用基地的許可。中共試圖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海上霸主地位而積極建造海外據點,以便保護自己在印度洋和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但美國已在全球建立一套完整的基地網絡,包括日本、關島和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等,除此之外,美國隨時可得到盟友所提供的協助,如印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
(六)新型艦載機發展仍需相當時日
無論美國隱形戰機F-35A服役與否,F-18E/F至少還會服役20年,因此中共當初所研製殲-15艦載機,不是要對付F-35A,而是先解決有無的問題,並逐步改良成能夠對付F-18E的水準。在論證、試飛階段,殲-31已進行各種航艦實驗的研究,且把它定位為海空通用型戰鬥機,一旦完成試飛,下階段將考慮進行短距、滑跳起飛的測試。
迄今為止,除殲-31外,看不出中共其他下一代戰鬥機具備起落航艦潛力。即使現在開始研製,至少需要10年時間,而殲-31已是試飛3年的飛機。據西方報導指出,發動機仍是殲-31的缺點,目前試飛的殲-31採用俄製AL-31F發動機,但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最終殲-31只能等待渦扇13發動機的研製,但也不排除選用俄製RD-33發動機56。
綜合上述分析顯示,中共極力發展藍水海軍仍有待時日,研究推測中共未來遠洋艦隊的編隊,就航母戰鬥編隊的編組可能包含數艘052C型及052D型驅逐艦負責區域防空,反潛的任務將由054A型導彈護衛艦承擔,再加上數艘核動力潛艦來協力反潛。基本上,航母戰鬥編隊的編組尚可成型,亦對我國家安全造成極大威脅。但缺乏配備性能先進的反潛能力,且現有核動力潛艦的噪音仍高於美、俄兩國,容易被敵方鎖定而加以摧毀。在電磁干擾環境下電子對抗的能力,「區域反潛」的作戰能力及航母戰鬥群戰術、戰法的熟稔、實際經驗的累積仍有待加強57。
肆、中共經略印度洋的戰略實踐與影響
考慮印度洋上密集的航線,以及對全球大國的戰略具有重要利益的麻六甲海峽與安達曼海峽均分佈於印度洋上,印度洋就成為一個非大國不能進入的排他性地區58。儘管中共並不毗鄰印度洋,但其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卻日益倚賴印度洋,因此中共海軍遠洋能力大幅提升之際,轉而積極經營謀略印度洋,藉以支撐海軍在印度洋的戰略佈局。
一、佈局印度洋的戰略實踐
(一)以經貿外交手段,建構海陸交通建設
2015年4月20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與巴基斯坦簽署「中巴經濟走廊」協議,計畫從中國大陸新疆修建一條直通巴基斯坦的戰略通道通往瓜達爾港,如圖五所示,將為中巴兩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使得巴基斯坦未來將成為南亞地區的經濟中心,同時也為中共進入南亞、中亞、西亞、中東以及非洲地區建立一個進出通道59。中巴雙方將在走廊沿線開展包括基礎設施、能源資源、農業水利、資訊通訊等多項領域的合作,創立更多工業園區和自貿區,對中國大陸中西部地區發展和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利多。
除建造經濟走廊外,中共還向巴國租借為期43年之瓜達爾港經營權60,使中共可從中東或非洲的石油經由瓜達爾港走陸路進入中國大陸,避開海路必經之麻六甲海峽61,使得能源運輸能更安全也將更便捷,以緩解中共過度依賴海路的現狀。瓜達爾港也將成為中共海軍艦隊補給、後勤維修的海外運補基地,也是一個進出印度洋乃至波斯灣地區的戰略要點。
巴基斯坦是中共最為重要的盟友,是中共走向南亞、非洲重要的戰略節點。「中巴經濟走廊」的建成將有利中共不再受制於俄羅斯與印度。除陸上交通外,中共更積極參與、開闢世界海上咽喉要道建設。如參與埃及新蘇伊士運河計畫以鏈結歐洲航道62,以及參與開發泰國境內克拉運河以減少美國控制麻六甲海峽對中共扼制的危險63,如圖六所示。
(二)持續參與亞丁灣護航,提升海軍遠洋實力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指出,全球有五大海盜橫行區域,包括東非索馬利亞半島附近水域、西非海岸、孟加拉灣、紅海和亞丁灣一帶、麻六甲海峽,其中以索馬利亞附近海域特別猖獗。面對如此嚴峻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情勢,中共以維護海上通道安全為由,派遣海軍護航、參與海上聯合演習似乎「理所當然」64。中共海軍自從2008年底開始在亞丁灣海域執行的軍事行動,這項行動是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1846號等決議,並得到索馬利亞政府同意後所進行。行動的主要內容為保護航行該海域中共船舶人員安全、保護世界組織運送人道主義物資船舶安全。截至2016年3月底止,中共海軍共執行22次護航編隊任務。中共自2008年主動參與亞丁灣護航任務至今,海上武力不僅邁進「藍色海洋」,也可學習各國海軍執行遠海機動護航任務時所遭遇到的各種實務經驗,以及國際間聯合海上操演與護航經驗的交換,積累豐富的遠海航渡與巡弋護航的寶貴經驗。
例如2014年「機動6號」的演訓中,中共南海艦隊結束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第18批護航編隊與將執行第19批護航編隊任務間首次在「機動6號」演訓中同時出現。由此可見中共海軍立即轉換任務已達到靈活運用及機動部署之能力,也將提升投入作戰之效率。另一方面,中共海軍東海艦隊結束第20批亞丁灣護航任務編隊4個月後,任務立即轉換執行「環球訪問」任務,再次展現大國海軍遠洋航渡與機動作戰能力。另可從2013年12月間迄2015年5月,先後派遣093型核動力潛艦、039與039A型傳統動力潛艦由南海經印度洋抵達亞丁灣一帶海域從事航行訓練等情事,更能凸顯出中共亦能行使海軍戰略「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能力65。
(三)加強鄰國能源合作,確保油氣資源無匱
「一帶一路」也是一體二面的戰略意圖,除了連接中亞資源地和中國大陸市場,促進經濟發展外,另一方面就是擴大能源進口來源、拓展成本更低的運輸管道、鞏固能源管道安全等面向需求的企圖。目前在油氣管道建設上,自2013年開始,緬甸已成為中共在印度洋地區以陸上油氣輸送管道向國外輸出天然氣的主要國家,中緬油氣管道於2010年開工建設,管道總體為天然氣與石油雙線併行。2013年9月30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全線貫通開始輸氣;原油輸送管道則在2015年1月底正式啟用66,如圖七所示。油氣管道使中共進口中東能源不必再經麻六甲海峽,而可自緬甸上岸,經該管道輸送至中國大陸西南地區,對改善中國大陸西南地區能源緊缺,確保能源供給安全,實現油氣進口方式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規劃投資30億美元(約184億人民幣)鋪設一條從巴基斯坦南部瓜達爾港到新疆喀什的油氣管道,未來建成之後,波斯灣地區的油氣資源可以直接送往中國大陸新疆,對中共在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67。中共將會持續整合其國營石油公司,投入資源來搶佔鄰近國家的能源開發,並從南亞及東南亞等陸上比鄰地區及臨近海域建構一個安全又穩固的「陸上暨近海能源供應體系」,突破中共在麻六甲的能源困境,破解美國對中共「海上能源生命線」的威脅,以提升中共能源供給的戰略安全。
(四)積極籌劃海外據點,發展遠海軍事力量
進人21世紀後,隨著中共的迅速崛起,中共在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安全利益日益增多,印度洋在中共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也日益凸顯68。未來數十年,印度洋區域仍將是中共全球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主要供應地,以及投資和商品市場的主要地區,也代表著麻六甲至印度洋地區海上安全與中共國家安全的關係將越來越緊密。隨著中共經濟的發展,能源與資源安全、貿易安全、西南邊疆地區安全、海上戰略通道安全也將更加依賴於印度洋地區的安全。所以,中共的印度洋海上安全困境不僅僅只有「麻六甲困境」而已,還包括中東的波斯灣等69。
能源需求開始顯著影響中共的戰略思維和軍事規劃,中共希望掌控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關鍵海上航線,唯一的辦法是建立一連串海軍港口和軍事據點,這也是中共極力建造海外基地的主因,也因此引發了西方各界對「珍珠鏈」戰略的疑慮70。近年來,中共積極與印度洋國家維持良好政治和經貿關係,因此在經濟和政治領域上積極主動幫助巴基斯坦、緬甸、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國。中共可以說是巴基斯坦最可靠的盟友71,也幫助斯里蘭卡打贏內戰72,還援助過孟加拉73。
而「珍珠鏈」戰略又與「一帶一路」戰略之「海上絲綢之路」有異曲同工之妙。珍珠鏈的範圍從中國大陸沿海延伸到海南島,經由南海到麻六甲海峽,直至印度洋及波斯灣沿岸。這也凸顯中共近期積極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興建軍事基地的主因;同時在孟加拉的吉大港、緬甸的實兌港和可可島、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以及坦桑尼亞的巴加莫約港等取得經營權或使用權74。部分觀察家認為中共最終可能會在印度洋建立一系列海軍及其他基地,藉以串聯瀕臨印度洋各港口以維護海上生命線暢通,達成「珍珠鏈」戰略構想,做為遠洋兵力投射時的中繼站。另有觀察家認為,雖然中共在印度洋已經建造或正在建設商港設施,但至今尚未在印度洋建立海軍基地,反而似乎在追求美國所謂的「重空間輕基地」(Places not Bases)戰略(也就是尋覓可供中共海軍船艦偶爾造訪加油、補充物資的空間,而非基地)75。不論如何,未來隨著「珍珠鏈」戰略據點擴大發展的情況下,這將讓美國、印度和其他國家越來越感到擔憂,如圖八所示。
除了積極海外據點的部署外,中共海軍將在2025年前在印度洋部署至少1個航母戰鬥群,該戰鬥群將以1至2個水面作戰支隊為後盾,並有2至3艘核子動力潛艦以及岸基中程導彈的支援,包括射程涵蓋孟加拉灣與阿拉伯海廣大海域的攻船彈道導彈76。中共推動「一帶一路」就是為了國家利益和需求,也是對軍隊改革的一個巨大牽引。中共正式通過「一帶一路」的戰略設計,確立了對海權的戰略需求。中共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國防武力,以及一支能夠跨出國門,在千里萬里之外的海軍力量,才能確保「一帶一路」在安全上獲得保障,繼而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對區域內外主要國家之衝擊與影響
進入21世紀,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以及新興大國圍繞海洋權益的競爭日趨激烈下,印度洋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印度洋將重新成為世界政治角力的重要海域。印度洋戰略地位上升的主要因素有:為重要的海上運輸通道和戰略要衝;地區內多屬政治環境不穩定的國家;美國的軍事干預;中共積極介入77。由於以上諸多因素助推下,印度洋正成為美中印日等海軍力量角逐的新區域。印度洋正逐漸成為中共最大的安全挑戰,也將是印度、美國與日本的戰略利益相衝突的角力場78,尤其中日因領土問題與歷史仇恨,逐步延伸海軍勢力範圍;而美國海軍力量不可忽視;印度企圖掌控印度洋等。
(一)對區域大國印度的威脅
印度對中共的戰略顧慮源自於中共崛起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但更令印度擔憂的是中共對南亞與廣大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持續成長中,會嚴重削弱印度在此區域的影響力。1962年印度曾與中共因邊境問題發生軍事衝突,儘管過去雙方在政治、經濟、外交與軍事上獲得改善。由於印度洋戰略的重要性導致印度集中心力發展海軍力量,為達成其追求區域強權的戰略目標並對印度洋遂行掌控能力,印度全力發展海軍兵力,印度海軍在世界排名第七名,是全世界少數擁有航母的國家,也是南亞地區唯一擁有航母的國家。其海軍主要任務之一是在反制巴基斯坦海軍並掌控印度半島東側的孟加拉灣與西側阿拉伯海,並在情況允許之下,在印度洋內嚇阻強國(中共)勢力79。另一方面是確保海上交通線(該國90%的貿易,特別是能源皆經由印度洋運輸)、行使主權、對敵實施海上拒止等,因此使得印度海軍極力建立並維持遠洋作戰的能力80。
為在印度洋上與中共抗衡,在外交上積極與美國及亞洲其他重要國家,特別是日本、南韓以及越南與印尼等東協重要會員國締結戰略夥伴關係以防範中共81,如與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進行「米蘭」(Milan)及「馬拉巴爾」(Malabar)演習等。在海軍戰力方面,規劃2025年前印度海軍將由162艘船艦組成,其中包括2艘航母等;加上向俄羅斯租借的「查克拉」號核動力攻擊潛艦,以及自行研發的4艘核動力彈道潛艦,將可提供印度海軍初步的戰術嚇阻能力。另在P-8I反潛巡邏機及中程海上偵察機的支援下,將具備「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安達曼與尼科巴群島上設立空軍基地,除可支援蘇愷-30MKI戰機作業,也將做為反制中共「珍珠鏈」戰略的基地82。印度體會到必須建立強大的軍事能力以應付中共海軍所構成的挑戰,如果持續擴大不對稱的戰力恐將變得難以制衡中共。
(二)挑戰美國在印度洋的戰略利益
戰略的衝突就是重要國家利益的衝突83,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就在亞太維持軍事實力。在冷戰時期,美國為對抗共產勢力,在亞洲挑起兩場戰爭(越戰與韓戰),從此以常態前進部署海軍武力在此區域,為美國盟友提供強力嚇阻,並以島鏈對中共進行圍堵以維持亞太安全與戰略利益。當中共崛起後,亞太的權力平衡也隨之改變,自1991年蘇聯解體,中共成為亞太最大的陸權國家。近期美國對臺軍售84、中日東海之爭85、朝鮮局勢緊張、南海島礁爭議等86,都代表著美國勢力在亞太地區對中共進行抗衡。
隨著印度洋戰略地位的提升,印度洋地區的相關利益國家都開始重新調整其在印度洋的戰略安排,特別是在印度洋擁有最強大海軍力量的美國。隨著亞洲新興經濟體重回世界經濟中心,美國愈加重視印度洋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並開始對印度洋戰略進行新的調整。美國重視印度洋的主要原因是其利益已深深嵌入到該地區,其在印度洋的戰略利益主要如后:保持美國在印度洋的主導地位,防止其他大國挑戰其霸主地位;確保海上交通線暢通;控制戰略要衝。儘管美國能源出口已經開始超過進口,惟仍需仰賴中東及中亞之能源來維持經濟發展,避免能源供應可能因政治動盪或地區衝突惡化而遭受威脅。
近年來,美國開始積極支持印度海軍現代化,並希望印度成為該地區安全的守護者。由於美國擔心中共挑戰其主導地位,因此加快發展與印度的戰略關係,希冀印度能牽制中共在印度洋擴張的軍事力量。另在軍事力量上,美國現今在印度洋部署第五艦隊,這些艦隊除了美國自身的艦艇外,尚有澳洲、日本與印度等相關盟國的軍力。近年來美國海軍與相關盟國在印度洋區域進行各種軍事活動,包含在波斯灣地區、阿曼灣、以及科威特沿岸等。除了軍事部署外,美國也與印度、澳洲、新加坡、日本等國維持軍事盟邦關係,藉由共同軍事行動,藉以嚇阻可能的威脅。
(三)威脅日本的經濟生命線
由於海上運輸航線與日本的生存發展極為相關,這也是日本政府極力參與印度洋角力的原因所在,也是「美日聯盟」涵蓋範圍的延伸。日本重視海上生命線的確保,尤其日本海上運輸航線可分為西南航線與東南航線,前者係由中東→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海→東海→大阪。美國曾在1997年《美日防衛合作指針》認為「對日本做為經濟大國而言,算是極小海域」為由,要求日本協助分擔防衛海域擴及至麻六甲海峽至印度洋為止87。
但在戰略的角度上,一旦印度洋爆發衝突,或由中共完全控制,將對日本「經濟生命線」造成直接威脅,因此必須維護波斯灣→印度洋→麻六甲海峽→西太平洋海上交通線的通暢。日本安倍首相第二度就任後,積極推動各項安保體制的改革,並以參與國際事務為目標,落實集體自衛權的合法使用,以期日本恢復成「正常國家」及未來能在亞太或全球區域扮演要角;透過擴大解釋「美日安保條約」,通過修改憲法解禁行使「集體自衛權」88,將印度洋列入影響日本國家安全與生存發展面向,以牽制中共可能之軍事作為,維護本身國家利益。 
日本極度關注中共海軍活動擴及亞太以外地區,並注意到中共已加強在海上交通線上投射具備持續力的海軍部隊。例如中共海軍派遣艦艇從事亞丁灣及索馬利亞沿岸反海盜護航及海軍外交等活動,藉以維護在中東與非洲的重要利益。日本憂心中共將藉由逾越自由航行與專屬經濟海域既有的國際規範而追求此一目標89。2015年日本公布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將解除自衛隊行動的地理限制,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具體而言,透過集體自衛權的解禁,日本將在國際政治與戰略的操作空間上將展現其要角。如在印度洋支援美軍上,自衛隊將能應美國請求與美軍共同進行在印度洋的護航任務,或是麻六甲海峽以確保能源供應安全90。
伍、結語與建議
一、結語
中共近期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佈局擴大參與歐亞非區域之基礎建設,並向歐亞非大陸區域實施經濟戰略佈局,期待創造經濟增長。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上,藉由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進而拓展在交通基礎建設、貿易與投資、能源開採、軍事演訓等領域上合作,不但可確保中共在印度洋地區的能源安全,更可發揮中共在此區域的影響力,達到戰略目的與國家利益。以中共積極推動中巴經濟走廊為例,全力發展與巴基斯坦的經貿與軍事合作關係,除有助於「一帶一路」的政策發展與延續外,將更進一步推動其對於印度洋地區其他國家的交往互動。
確保經濟安全對中共鞏固政權極為重要,也攸關國家利益的發展。開發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特別對重視能源安全。若有充足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供應,將是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中東與非洲地區的油氣資源佔中共能源進口大宗,運輸航路主要由印度洋經由麻六甲海峽運往中國大陸,使得「麻六甲困境」成為中共能源安全問題的核心。因此確保能源運輸與海上貿易安全,將關係到中共國家的經濟發展,這也是中共海軍積極向印度洋佈局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受到「中國威脅論」與「珍珠鏈」戰略的影響,美國及日本皆對中共崛起產生疑惑與防範,亦對於中共海軍在印度洋發展形成巨大的挑戰。觀察中共近年來國力不斷提升及在南海強勢作為的警惕影響,使得美國與日本以及南亞大國印度在印度洋的安全合作上將更加緊密。另外,印度對「一帶一路」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有所疑慮,擔心中共一旦參與在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的港口建設,可能取得南亞重要港口營運權及海軍設施使用權,屆時將威脅印度在印度洋的利益。
總而言之,中共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在經濟、外交、軍事的戰略佈局,企圖突破美國在印度洋的能源封鎖,藉以提升中共的國際地位,因此未來的發展與實效仍有待觀察。而美國的戰略利益是維護其霸權地位不受他國挑戰,確保能夠繼續主導國際事務。美國無法坐視印度洋遭中共掌握或居於主導地位,故中共在印度洋的企圖與行動,美國將會持續密切關注。隨著中共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與海軍藉由能源護航向遠洋(印度洋)發展的進一步推進,逐步實現習近平的「中國夢」,進而威脅美國的霸權地位,中美之間在印度洋的戰略博弈,未來將更趨向激烈。
二、建議
中共軍事現代化的速度,顯示出中共和我國的軍事實力差距將會更加嚴重。中共現今已經消彌某些軍事能力的差距,包括防空和長程海上攻擊能力,這已可以用來支援多項對臺的軍事行動,包括在印度洋封鎖我能源生命線。未來兩岸情勢若趨於緊張,中共海軍勢必藉由軍力優勢阻擾我國在印度洋的能源運輸,將對我國安影響產生重大威脅。因此我國必須藉由外交的手段參與美國為首的情報交流合作,就海上運輸安全的實際需要,我國海軍必須與他國部隊情報共享、密切聯繫、協力監控,以維護我國海上生命線的安全。
世界上,沒有廉價的國防。若考量民族尊嚴、國家安全、人民生命財產相比較,則國防經費必須用在刀口上。當今世界各國對海洋的控制爭奪日趨白熱化之時,如何積極運用海軍來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如何打造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來捍衛主權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國應以海洋導向之國家戰略目標的建軍理念,建構相當規模的海軍,才能擁有海權,嚇阻對方;唯有確保海權才能維護國家安全,更能藉由海軍武力為憑藉,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雖然在國防資源的限制下,我國的確無法建立一支能與中共匹敵的海軍,但必須建立一支能拒止他國的海軍,發展嚇阻他國進犯的不對稱作戰概念。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王亞賢,《中共「珍珠鏈」戰略佈局之軍經圖謀》,臺北:青年日報社,2007年10月。
2.防衛省,《防衛白書 平成27年版》,東京:日經印刷,2015年8月14日。
3.吳興泉,《習近平的夢》,臺北:領袖出版社,2013年6月。
4.張國城,《中亞海權論》,新北市:廣場出版社,2013年7月。
5.傅應川、沈遠峰、王志輝,《改變世界的軍事智慧:兵家述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二)專書譯著
1.Michael Pillsbury著,高一中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月。
2.Peter Navarro著,褚耐安、郭思妤、端木林、李鏡瑤譯,《中國戰爭即將到來》,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3.中村勝範著,鍾憲譯,《美日臺協防內幕》,臺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2月。
4.丹尼‧羅伊(Denny Roy)著,周茂林譯,《崛起:中共與區域安全》,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5年11月。
5.托爾欽諾夫著,姚嘉政譯,《美國在國外的軍事基地是對全世界人民和平和安全的威脅》,上海市: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
6.馬漢著,鎮甲、楊珍譯,《馬漢海軍戰略論》,臺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5月。
7.孫飛(Phillip C. Saunders)著,李永悌譯,《中共海軍:能力擴大、角色演進》,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3年12月。
8.泰利斯(Ashley J. Tellis)、譚俊輝(Travis Tanner)著,李永悌譯,《戰略亞洲2012-2013:中共軍事發展》,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5月。
9.羅納德‧歐羅克(Ronald O’Rourke)、張恩美(Amy Chang)、道森(John Dotson)著,童光復譯,《中共軍事現代化:戰略研析選擇》,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11月。
(三)期刊論文
1.李兵,〈印度的海上戰略通道思想與政策〉,《南亞研究》,2006年,第2期,2006年2月,頁17。
2.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體係與印度未來安全〉,《國際政治月刊》,2001年,第9期,2001年9月,頁6-8。

註1:Peter Navarro著,褚耐安、郭思妤、端木林、李鏡瑤譯,《中國戰爭即將到來》(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35。
註2:李兵,〈印度的海上戰略通道思想與政策〉,《南亞研究》,2006年,第2期,2006年2月,頁17。
註3:賴錦宏,〈陸第2艘航母 將採更先進「彈射技術」〉,聯合新聞網,2015年3月10日,〈http://udn.com/news/story/7331/754784-%E9%99%B8%E7%AC%AC2%E8%89%98%E8%88%AA%E6%AF%8D-%E5%B0%87%E6%8E%A1%E6%9B%B4%E5%85%88%E9%80%B2%E3%80%8C%E5%BD%88%E5%B0%84%E6%8A%80%E8%A1%93%E3%80%8D〉(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4:康世人,〈習近平強國夢 中共海軍艦艇戰力升級〉,聯合財經網,2015年2月17日,〈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5641&art_id=713541〉(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5:Christopher D. Yung,“Burying China’s ‘String of Pearls’,”The Diplomat,January 22,2015,〈http://thediplomat.com/2015/01/burying-chinas-string-of-pearls/〉(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天下雜誌,〈變動中的中共經濟〉,《天下雜誌》,2012年7月6日,〈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0355〉(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杜林,〈儘管遭遇挫折 中國對美投資會增加〉,美國之音,2011年1月13日,〈http://m.voachinese.com/a/article-20110113-despite-setbacks-chinese-investment-in-the-us-will-increase-113499819/776223.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報導指出,要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只有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民主化、法治化的進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才有可能實現,如果離開了這項最根本性的原則,經濟發展就會重複過去的老路,只能繼續以大量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最後只能是在盲目擴張和剎車調整之間打轉,最後將引發危機而告終。而海外投資收益是對美投資卻比例失調,中共對美投資90%以上是政府債券,其他投資很少,與美國經濟規模不成比例,外加中共企業的判斷與操作失誤,致使中共企業在美投資屢屢受挫。
註8:寶玉,〈央視發佈「一帶一路」權威版圖〉,香港文匯網,2015年4月14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5/04/14/IN1504140012.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9:林杉、歐陽成,〈「一帶一路」年貿易額可達2.5萬億美元〉,BBC中文網,2015年3月29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5/03/150329_belt_road_china〉(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0:傅應川、沈遠峰、王志輝,《改變世界的軍事智慧:兵家述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頁12。
註11:同註10,頁16。
註12:馬漢著,鎮甲、楊珍譯,《馬漢海軍戰略論》(臺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5月),頁3。
註13:張國城,《中亞海權論》(新北市:廣場出版社,2013年7月),頁34。
註14:蔡明彥,〈「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牽動的地緣政經效應〉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年3月31日,〈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273008〉(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5:張林,〈文揚:「一帶一路」倒逼中國海軍加速轉型〉,中國網,2015年3月3日,〈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03/03/content_34935715.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6:薛滿意,〈中國GDP增速觸底 軍費增長10%顯決心〉,鳳凰網,2015年3月4日,〈http://news.ifeng.com/a/20150304/43266169_0.s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7:孫力為,〈中國的軍事戰略(全文)〉,中共國防部,2015年5月26日,〈http://www.mod.gov.cn/affair/2015-05/26/content_4588132.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8:Scott Kennedy & David A. Parker,“Building China’s ‘One Belt,One Road’,”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April 3,2015,〈http://csis.org/publication/building-chinas-one-belt-one-road〉(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19:孫飛(Phillip C. Saunders)著,李永悌譯,《中共海軍:能力擴大、角色演進》(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3年12月),頁11。
註20:Ankit Panda,“Is This China’s First Homemade Aircraft Carrier?,”The Diplomat,October 02,2015,〈https://translate.google.com.tw/?hl=zh-TW&tab=wT#en/zh-TW/The%20Diplomat〉(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1:同註4。
註22: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A Modern Nav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uitland, August 2008),p.45.
註23:Nan Li,“The Evolution of China’s Naval Strategy and Capabilities:From ‘Near Coast’ and ‘Near Seas’ to ‘Far Seas’”, Asian Security,Vol.5,No.2(2009),p.161,168.
註24:泰利斯(Ashley J. Tellis)、譚俊輝(Travis Tanner)著,李永悌譯,《戰略亞洲2012-2013:中共軍事發展》(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5月),頁82。
註25:同註19,頁72。
註26:Phillip C. Saunders,Christopher D. Yung,Michael Swaine,& Andrew Nien-Dzu Yang,eds.,The Chinese Navy:Expanding Capabilities,Evolving Roles(Washington,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11),p.129.
註27:同註13,頁68-69。
註28:張曼竹、李躍,〈深度:淺談印度洋對中國的戰略意義助海軍東控麻六甲〉,新浪網,2015年3月31日,〈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3-31/1807826422.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29:石洪濤,〈中國能源安全遭遇「麻六甲困局」〉,華夏經緯網,2004年6月15日,〈http://big5.huaxia.com/js/jsgc/00211651.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0:張銳,〈麻六甲困局 中國石油運輸難題〉,中國評論新聞網,2015年5月4日,〈http://hk.crntt.com/doc/1000/4/2/4/100042433.html?coluid=5&kindid=114&docid=100042433&mdate=0911123624〉(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1:黃南、辜勝阻,〈能源合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引擎〉,共識網,2014年12月26日,〈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orld/zlwj/20141226118140_all.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2:彭博訊,〈中國戰略石油儲備三期 規劃儲力相當於37天進口量〉,南華早報中文網,2015年4月13日,〈http://www.nanzao.com/tc/national/14cb0339b16e277/zhong-guo-zhan-lve-shi-you-chu-bei-san-qi-gui-hua-chu-li-xiang-dang-yu-37-tian-jin-kou-liang〉(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3:張軼群、任沁沁,〈國家海洋局局長:十八大報告首提「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現實和戰略意義〉,新華網,2012年1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0/c_113656731.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4:林啟,〈大家談中國:習近平的「海洋強國夢」〉,BBC中文網,2013年8月8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omments_on_china/2013/08/130808_coc_china_dream_maritime_power〉(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5:孫潔,〈引領海洋裝備發展 支撐海洋強國建設〉,中國網,2014年11月3日,〈http://ocean.china.com.cn/2014-11/03/content_33950459.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6:Liu Mingfu,“The Chinese Dream to Overtake America,”The Atlantic,June 4,2015,〈http://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5/06/china-dream-liu-mingfu-power/394748/〉(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7:吳興泉,《習近平的夢》(臺北:領袖出版社,2013年6月),頁305。
註38:David Pilling,“China’s spreading ‘core interests’,”The Financial Times,September 13,2011,〈http://blogs.ft.com/the-world/2011/09/chinas-growing-core-interests/〉(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39:張威,〈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全文)〉,新華網,2011年9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40: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全文)〉,中國政府網,2013年4月16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3-04/16/content_2379013.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41:同註17。
註42:防衛省,《防衛白書 平成27年版》(東京:日經印刷,2015年8月14日),頁33。
註43:James R. Holmes & Toshi Yoshihara,“A Chinese Turn to Mahan?”,China Brief,Vol.9,No.13(June 24,2009),p.8-11.
註44:丹尼‧羅伊(Denny Roy)著,周茂林譯,《崛起:中共與區域安全》(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5年11月),頁93。
註45:馬堯,〈美國為何高度重視中國海軍建造補給艦?〉,人民網,2015年7月13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713/c157278-27295809-3.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46:劉峻凌,〈美媒:搜尋馬航失聯客機促使中國建造更多補給艦〉,中國網,2015年7月10日,〈http://military.china.com.cn/2015-07/10/content_36027907.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47:Franz Stefan Gady,“Why China’s Submarine Force Still Lags Behind,”The Diplomat,May 28,2015,〈http://thediplomat.com/2015/05/why-chinas-submarine-force-still-lags-behind/〉(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48:同註13,頁134。
註49:Ronald O’Rourke,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Washington,D.C.:CRS,August 10,2012),p.13-14.
註50:張頓,〈美媒曝中共海軍三大弱點空有規模虛胖〉,大紀元新聞網,2012年8月20日,〈http://m.epochtimes.com/article.php?url=/gb/12/8/20/n3663218&encode=gb&back=0&%E7%BE%8E%E5%AA%92%E6%9B%9D%E4%B8%AD%E5%85%B1%E6%B5%B7%E5%86%9B%E4%B8%89%E5%A4%A7%E5%BC%B1%E7%82%B9-%E7%A9%BA%E6%9C%89%E8%A7%84%E6%A8%A1%E8%99%9A%E8%83%96-〉(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51:同註13,頁134。
註52:Nan Li,Eric McVadon & Qinghong Wang,“China’s Evolving Military Doctrine”,Issues and Insights,Vol.6,No.20(December 2006),p.2-5.
註53:托爾欽諾夫著,姚嘉政譯,《美國在國外的軍事基地是對全世界人民和平和安全的威脅》(上海市: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頁1。
註54: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Yearbook,World Armaments and Disarmament(Stockholm:Almqvist & Wiksell,1972),p.247;Bruce D. Porter,The USSR in the Third World Conflic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p.49.
註55:Joint Chiefs of Staff,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10),p.49;Roland G. Simbulan,The Bases of Our Insecurity:A Study of the US Military Bases in the Philippines(Metro Manila:Balai Fellowship,1983),p.21.
註56:Lin Jeffrey,“New Chinese 5th Generation Fighter J31 Performs More Flight Tests,”Popular Science,May 22,2014,〈https://translate.google.com.tw/?hl=zh-TW&tab=wT#zh-CN/en/May%2022%2C%202014%0D%0A%0D%0A5%E6%9C%88〉(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57:蔡翼,〈中共遠洋海軍發展面面觀〉,旺e報,2013年8月2日,〈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82712〉(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58: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體係與印度未來安全〉,《國際政治月刊》,2001年,第9期,2001年9月,頁6-8。
註59:李文、顧垠,〈中巴兩國簽署460億美元經濟走廊協議〉,BBC中文網,2015年4月20日,〈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4/150420_china_pakistan_agreement〉(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0:王自健,〈巴基斯坦今起向中國出租瓜達爾港〉,香港文匯網,2015年11月11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5/11/11/IN1511110001.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1:同註44,頁145-146。
註62:史博超,〈埃及欲開鑿新蘇伊士運河中國積極參建海上新咽喉〉,中國經濟網,2014年8月7日,〈http://intl.ce.cn/sjjj/qy/201408/07/t20140807_3305940.s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3:朱海舟,〈中企牽頭啟動泰國克拉地峽運河籌建工作可繞開麻六甲海峽〉,觀察者網,2014年3月13日,〈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4_03_13_213481.s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4:呂炯昌,〈中共積極擴張印度洋武力 競逐海上霸權〉,《青年日報》,2009年4月12日,〈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2/m980710-g.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5:陸文浩,〈中共大秀機動演習能力之意涵〉,《青年日報》,2016年1月17日,〈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w2u5S9CJZGAXB%2FzPg%2Fq7ahBURwZ%2FxCkoH%2BRnvuMETFyCPNdt2d5JZeiWj8mCcnNq7Fc4ymBPn3tClKkOPnrziDMg7DLPXFjNgNxE%2BmdvVpY%3D〉(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6:白梅,〈中緬輸油管道月底啟用 不再繞麻六甲〉,阿波羅新聞網,2015年1月22日,〈http://tw.aboluowang.com/2015/0122/503553.html#sthash.QQv5I6sx.dpbs〉(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7:蕭何,〈中國將投184億建跨國油氣管〉,騰訊網,2014年11月26日,〈http://xw.qq.com//finance/20141126153749〉(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8:陳邁克,〈中共布局印度洋 挑戰美國霸權〉,《新紀元周刊》,2011年6月23日,〈http://www.epochweekly.com/b5/231/9530.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69:楊茹,〈西方炒作我艦隊進波斯灣警惕中國挺進敏感地帶〉,新華網,2014年9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9/23/c_127018792.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0:王亞賢,《中共「珍珠鏈」戰?佈局之軍經圖謀》(臺北:青年日報社,2007年10月),頁157-162。美國博思顧問公司在2004年底首度提出中共珍珠鏈戰略名詞,其意義為中共為確保來自中東的石油航路安全,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一系列的海軍據點,以突破「麻六甲困局」。
註71:劉昆,〈巴基斯坦視中國為真正朋友:痛哭流涕感謝援助〉,環球網,2015年1月4日,〈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5-01/5333349.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2:葉淑貞、于飛,〈外媒:斯里蘭卡內戰 中共軍火讓西方調停失敗〉,阿波羅新聞網,2009年5月11日,〈http://tw.aboluowang.com/2009/0511/128532.html#sthash.OuK2fdIl.dpbs〉(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3:暨佩娟,〈孟加拉國把中國當「四季摯友」〉,環球新聞網,2012年11月19日,〈http://world.huanqiu.com/depth_report/2012-11/3288170.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4:閆嘉琪、常紅,〈美媒:中國造更多補給艦「珍珠鍊」戰略令印度心煩〉,人民網,2014年11月2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1102/c1011-25956418.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5:羅納德‧歐羅克(Ronald O’Rourke)、張恩美(Amy Chang)、道森(John Dotson)著,童光復譯,《中共軍事現代化:戰略研析選擇》(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11月),頁64-65。
註76:同註24,頁304。
註77:孫獻璞,〈美國的印度洋戰略〉,外交觀察,2013年10月31日,〈http://www.faobserver.com/NewsInfo.aspx?id=9246〉(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78:同註24,頁303。
註79:Michael Pillsbury著,高一中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月),頁191。
註80:同註19,頁58。
註81:Gurmeet Kanwal,“Taming the Dragon:U.S. Policy on China”,Deccan Herald,January 26,2012,〈http://www.deccanherald.com/content/222303/taming-dragon.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29日)。
註82:同註19,頁318-319。
註83:同註13,頁11。
註84:朱顯龍,〈美臺軍事關係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網,2002年7月27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179288.htm〉(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85:劉運,〈中共:美在東海爭議不應選邊站〉,臺灣醒報,2013年11月25日,〈https://anntw.com/articles/20131125-_1-t〉(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86:王正陽,〈評論稱美國利用朝鮮問題與南海爭端牽制中國〉,新浪網,2011年8月3日,〈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8-03/1429659943.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87:中村勝範著,鍾憲譯,《美日臺協防內幕》(臺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2月),頁90-91。
註88:張茂森,〈日集體自衛權解禁 可海外動武〉,奇摩新聞,2014年7月2日,〈https://tw.news.yahoo.com/日集體自衛權解禁-可海外動武-221057007.html〉(檢索日期:2016年4月18日)。
註89:同註24,頁221。
註90:同註19,頁53。

公告日期: 2017-04-12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