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專區

:::

中共南海「填海造島」戰略意涵(宋吉峰)

中共南海「填海造島」戰略意涵
海軍中校 宋吉峰
提  要:
近期中共、越南、菲律賓等國在南海活動頻繁,越南及菲律賓對於所實際控制島礁,大都以現有之島礁面積為基礎建設「地上物」為主要方式,期能增加對所聲索的島礁增加期「合理性」及「正當性」。然而,中共近期在南海所採取的方式是採取一種以人力方式,在既有的島礁面積基礎下,以「填海造島」的方式增加島礁的面積,此種「積極」作為令各國震驚,間接的也改變了南海戰略態勢,增加了中共在南海戰略上的競爭優勢,中共更展現出其「攻勢型」的戰略意圖,而此舉亦可能導致「衝突」加劇1,而「填海造島」是否僅為了主權的鞏固,亦或有更大的戰略意圖?南海地理位置確實有著「扼制點」的戰略特性,但是,對於中共而言四面環敵,突顯了此扼制點的脆弱性。依柯白「海軍戰略」的觀點「內聚-外延」的方式,中共海軍若善加運用「兩洋」於南海,而所呈現的面貌將有所不同,此乃本文研究關鍵所在。
關鍵詞:填海造島、戰略真空、內聚-外延、兩洋
壹、前言
近期,中共於南海實施「填海造島」,其積極的程度,讓域內、外國家為之驚訝,而且造島面積大幅度增加,我「太平島」原為南海最大島的優勢將可能喪失,將為中共其他所「佔領建設」的島嶼所取代。域內國家反應尤以越、菲為最,而域外國家則以美國最為激烈,美國並多次於國際媒體呼籲,希望中共能放棄或中止「填海造島」的舉措,認為此舉不僅無助於地區和平,更可走向衝突的邊緣。據媒體報導,中共已在赤瓜礁、華陽礁、東門礁、南熏礁和安達礁填海擴島。另外,根據《菲律賓明星報》報導,中共也同時在永暑礁、渚碧礁和美濟礁等三個礁修建軍事設施。再加上,中共可能將在赤瓜礁修建一條跑道,一旦該跑道投入使用,礁就可以在這一地區設置防空攔截區2,此等將完全翻轉南海戰略態勢,中共將可能運用島嶼建設,建立新的前進基地,中共戰力有可能前推印度洋。
美國為反制中共未來在此區域的軍事戰略發展,美國要求菲律賓的8個軍事基地開始執行軍隊、艦船和戰機的輪駐。其中4個軍事基地位於呂宋島,2個軍事基地位於宿霧島中部,另外2個軍事基地位於靠近南沙群島的巴拉望島。美國也希望重新啟用在蘇比克和克拉克的兩個軍事基地。此外,美國也邀請日本等國在菲境內修建軍事基地,此等「邀請」舉動可能使日本自衛隊進入南海成為常態3。從中共角度觀度觀之,中共此舉不但強化了在南海的主動權,更對於未來中共可能「長驅」印度洋做足準備,而相對於東協域內國家,美國為求反制,也做了相對應的措施。
本文是以假定美、中未來發生衝突,以海上作戰為前提,探討中共海軍對於「南海-填海造島」地緣戰略資源運用思維為何?貫穿以柯白「海軍戰略」思維可能的未來作戰形態,希望能運用社會科學中,所謂「方法論」的建構,以較聚焦的方式,探討中共海軍在「南海-填海造島」的潛在真實意圖,後續可能會面臨的戰略戰術問題,再以分析出中共海軍為破此窘境的作戰解決之道,判斷出中共海軍未來南海的作戰發展趨勢,以提供本軍未來「建軍備戰」的「情報運用」參考。
以戰略光譜兩極分析未來南海軍事衝突的戰略類型(潛在衝突點、主權爭奪的衝突、資源爭議的衝突、戰略需求的衝突),而面對中共日漸增強的軍力與強勢的主權訴求,東協國家只有透過「集體議價」的方式與中共進行談判,才可能有較大的折衷空間。在既有美、日等國的勢力外,也試圖引進印度勢力來平衡中共在南海地區的地位4。不過,南海主要周邊國家為了其自身安全與經濟利益,不斷從事軍事戰略與兵力整建,來因應未來的南海軍事衝突。整體而言,美國學者Kapaln認為南海不會發生大規模戰爭,而是出現各國軍艦在公海上的「賽馬」形式,主要過去10年以來,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武器進口分別上升了84%、146%和722%,越南還以20億美元購買了6艘最先進的「基洛級」潛艇和價值10億美元的俄製戰機等5,而各國海軍充填於南海部署,其中隱含的「合縱」「連橫」的軍事戰略,也就是呈現一種東協聯合域內國家,並拉攏美、日、印等國共同於南海對抗中共(東協+美國+日本+印度V.S.中共)。
貳、海戰理論的實踐
從柯白「海軍戰略」的觀點,認為保護一個船隊所需的軍艦數量與敵所擁有的作戰艦的數量無關,而與船隊所將航經的地點(扼制點)數量有關。換言之,對於保護海上貿易所需的海軍部隊規模構成限制的,並不是敵方海軍強大的兵力,而是地理因素,因為地理因素決定了海上交通線及其弱點之所在6。而進行海戰必須具備下列條件7:
一、作戰的範圍不應擴大,而且,海戰的政治目標也不應該擴大。
二、無論是在戰略上或在戰術上,任何之海上戰略性行動都能夠孤立敵。
三、具備進行海上局部戰爭、以及反制敵進行總體性之反攻能力,這有賴於國家堅強的防衛組織,而且,國家與敵國不能擁有共同疆界。
由此可知,既然國家與敵國不能擁有共同的疆界,所以柯白海軍戰略的要旨就是「制海權的競爭」。因此,對於國家的生命而言,遠洋唯一的正面價值是在於其成為國家之交通線,切斷敵之交通要道、阻止敵國海上生命線之運動8。從戰略的角度而言,南海就具備此種戰略「價值」與「特性」,首先,南海可謂中共最南端的主權疆界,而這個疆界與東協各國(行為體)接壤,而此區所扼控的經濟效益更數倍於域內國家單一行為體的總體經濟效益。再者,南海更是多國重要之海上交通線必經之要道,各國交通線重疊,其中尤以域內國家中共與菲、越,及域外國家美國、日本與中共相互矛盾為最。
本文針對複雜的南海議題提出下列三項假定,基於南海周邊國家不同的戰略思考與戰術作為,加上亞太地區相關強權國家的潛在利益與介入可能性,因此「假定一」:整體南海戰略態勢業已形成「合縱」與「連橫」並進的場景。另外,中共海上交通線中,從波斯灣到印度洋的「一帶」是中共重要關切核心,而「一帶」涵蓋南海-麻六甲-印度洋,目前中共海軍實力無法涵蓋全面9。同時,對於擁有廣大海洋的中共而言,美國雖無法以海軍全面有效封鎖中共海上航運,但是實行「遠距」「局部」封鎖仍對中共能產生巨大影響。所以,中共欲持續確保海上交通線的暢通,與各國保持合作是重要關鍵。隨著中共海軍能力提升,尤其未來可能有航母加入後,可能讓中共海軍戰力指向遠洋海軍特別是印度洋,而掌控印度洋關鍵在於南海「後院」是否鞏固10。
其次,「假定二」:南海衝突的未來走向,不僅牽涉周邊聲索國的利益,其實更是一種美國與中共在全球戰略博奕下,區域衝突層面上的展現。況且,兩大強國經濟貿易相互依賴,而軍事衝突會導致兩國不利局面11,存在於美國的對抗,保持區域的穩定,更是提供中共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12。為了資源安全,中共盡可能不與美國發生衝突,表面上朝向合作發展,其實質是為未來可能的衝突做準備。因此,中共強化南海軍事建設13,由此可觀察出美、中「衝突」與「合作」的矛盾性。
再者,「假定三」:菲、越兩國極可能觀察出美、中矛盾,故採取「拉美」的策略為南海主權挹注實力,且運用「以衝突擴大戰果、運用妥協鞏固戰果」的戰略與中共對抗,逐步「蠶食」南海利益。但是,中共認為海洋的「權力和利益」是其所必須確保的,而海洋利益的範圍涵蓋了200浬專屬經濟區。況且意識到,「外力」的威脅已來到中共近海,而南海是中共重要戰略核心,也是重要海上通道,直接嚴重影響中共內部經濟14。是故,中共於南海實施「填海造島」除可強化主權聲索力道外,基於戰略需求考量,戰時可結合「兩洋」行15「戰略真空」16於南海。
是以,西太-南海-印度洋地緣角度觀之,加之柯白「海軍戰略」兵力集中的概念分析,兵力集中必須先分散兵力。然後再大規模而快速的向決戰點集中,但是,前提是需己方的兵力必須優於敵17。在海上與敵艦隊保持接觸,並不是一件錯事,只要中共海軍能夠禁止敵採取對我方不利的行動,所以,問題並不在於知道如何與敵作戰,而是要知道如何「誘導」敵與中共海軍作戰,無論是把敵鎖在港內、或當敵艦隊出海時與其「接觸」18,這才是海軍戰略的精義19。
柯白所提「集中」的定義是「被帶至一個共同點或中心的狀態」20,而這符合戰爭計畫中,動員完成與進行作戰而最後集結或部署之間運用21。集中是一種未完成且連續的行動,而其最終期望的結果是「集結」,它是一種為了要保證在適當的時間與地點集結的一種方式22。它所代表的戰略部署態勢的本質是具有彈性的,在海戰中,因為時間與地點的選擇總是受到敵方部署與兵力運動的影響,或者受到一方給予敵方出乎其意料打擊的改變。所以,就這個意義上而言,集中的優點就在於,能夠使從某種範圍可能需要集結的不同地點,選其一點並且能及時完成「集結」23。
在南海作戰中,「集中」與「集結」之間有著些許的差異。因此,柯白在此特別強調,一旦「集結」完成,「隱蔽」與「靈活」也同時結束。所以,中共海軍如果能夠在最後「集結」完成之前越早停止「集中」的過程,最後「集結」產生的效果也就越好24。這也就是說,若能降低任何顯示進行「集結」的意圖,則愈能發揮「集結」的效果,如此中共海軍的「集中」就會越令敵方感到畏懼。
所以,海戰對於「集中」「分散」的概念非常重要。因為這種「集中」過程的觀點,就海戰而言,這個概念並非是像一群羊那樣擠在一起,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目的」所進行的部署,是有相同意志的有效力量聯結而成。而在此「集中」狀態的艦船,就如同開合的扇子一般。由此可知,「集中」並不意味著形成一個平均的狀態,而是形成一個複合的有機體,是一個由共同的中心控制,並具有足夠的彈性,既能覆蓋一個廣大的海域,又能不影響各單艦之間的相互支援25,所以艦隊「集中」的考量必須以時間與效果為考量並要以「距離」與「隱匿」為前提。
此外,柯白十分強調兵種聯合戰略,誠如柯白所說:海軍歷史學派之戰略思想有四項原則:攻擊、運動、集中火力、兵種聯合作戰。而其中以兵種聯合作戰是最為重要26。所謂兵種聯合作戰是要集中所有兵力與火力,然後經由艦隊運動攻擊敵最脆弱的部位、打擊敵的信心27。而從海戰的角度而言,中共若運用南海位置的地理特性,結合「集中」與「分散」的運用,此種作戰效果可有助於中共海軍作戰,進而獲得勝利的契機。而以柯白所提牽制或封鎖、護航作戰、聯合作戰的論點分析(如附圖 柯白「制海」觀),結合於中共「南海-填海造島」及中共各項於南海的一系列行動,則不難看出中共海軍未來可能的作戰運用,其可能意圖綜整如下:
一、在平時
能絕對完全掌握南海主權,並擁有運用印度洋「制海權」的能力,為戰時創造契機。
二、在戰時
運用「戰略真空」吸引敵方戰力集中南海,以「兩洋」之西太平洋及印度洋艦隊為主結合陸岸聯合作戰,形成「外線作戰」態勢,切斷敵方交通線(威脅敵方之戰略翼側),殲滅敵方艦隊於南海。
簡言之,對於中共而言,控制南海並非僅主權象徵而已,更是一個「誘導」敵與之作戰的戰略運用資源之一。而「誘因」就是讓各國實際上認為南海北接臺灣海峽,東控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巴布延海峽到菲律賓,南扼麻六甲海峽、龍目海峽及巽他海峽,處於太平洋與印度洋咽喉之地。同樣的,中共、日本、南韓及臺灣與東南亞或歐洲的貿易往來,都靠這條海上航道,甚至,美國海軍西太平洋艦隊穿梭亞太地區,保持在該地區的軍事優勢,也都靠此一航道,表面上有其不凡的戰略意義28,而如果此一地區為中共所控制,則可以發揮相當大的戰略優勢。而在戰時可藉此吸引各國的戰略思維向南海集中,則中共海軍則運用海上機動,塑造「南海戰略真空」,進而「由外而內」,以另一種「外線作戰」樣式擊敗敵方。
參、中共南海軍事戰略
從地緣角度分析南海,中共對於「交通線」獲得的方式可考量運用海峽和狹窄水道,因為海峽和狹窄水道是一種「交通樞紐」。這種因地理因素,所產生的軍事地理特性的價值對於中共海軍而言是一種有利的資源。但是,這些海峽將封閉與半封閉的海域與大洋連接起來,成為一種交通網絡的中心,而既然是所有載台易到之處,顧名思義也易受到攻擊。對於中共而言,只要部署部分作戰艦隊在南海將能有效的阻止敵作戰艦隊進出29,則可阻止敵作戰艦隊兵力的分合。另一方面,這種「交通樞紐」的佔有,中共若能有效運用,將對於作戰艦隊的「火力」發揚與兵力「節約」有莫大的助益。
因此,中共「填海造島」之舉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反而可進一步推斷,中共的海軍戰略是以「兩洋」為基礎,實行太平洋戰略和印度洋戰略。而現階段中共海軍戰略建構的重點應是印度洋地區,以打破美國和印度可能會利用「印太地區」圍堵中共的戰略企圖。從地緣政治考量,印度洋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為繁忙的海上交通要道,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商品要經此運往世界各地,印度洋是連結世界貿易航線的樞紐,更是中共與歐亞非國家進行商業貿易的必經之地。印度洋的安全影響著中共經濟的安全和發展的國家大戰略。而且,印度洋更是中共突破美國太平洋島鏈的理想選擇,因為,中共在東部面臨著美國、日本等大國的重點封鎖與圍堵,中共目前難以在太平洋突破島鏈限制,而巴基斯坦是中共實施印度洋戰略的戰略支點30,顯然就會成為一種「自然」的現象。
從中共海軍的地緣戰略角度而言,南海及印度洋的軍事戰略具有某種程度的「連動性」,若先不考慮海上「交通線」的問題,則存在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海上作戰的優勢,所以中共海軍的考量,是為了減低「不利的情況」,可由「作戰海域」的選擇形成對敵一種作戰的困難31,也就是「位置」的考量,而這種「位置」除了可以是先天地形、海區的因素形成外,另一方面可由相對於敵的態勢產生的一種狀況形成。而對於中共海軍而言,二者結合運用的方式,可能對於中共「不利的情況」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海上作戰的優勢較可以獲得效果。換言之,若僅說是中共利用「南海造島」優勢,就可以對敵作戰形成優勢,此種說法,雖看似合理卻不夠完整。從中共地緣戰略角度觀之,中共軍事力不論具備多大的優勢,都無法克服南海地理上的限制,亦即南海四周環繞著許多不同的國家,亦即威脅來自四面,此等諸多不利於中共海軍機動。因此合理可推論,中共海軍若破除此種劣勢(不利因素),南海與印度洋的連動運用就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相對關係。
接續前述,從這個角度分析中共海軍的發展,未來中共海軍南海艦隊-印度洋,而作戰方向就是南海戰區向印度洋的自然延伸。由此可推斷,欲達成此戰略目標,中共就必須成功禦敵於西太平洋遠海32,避免「戰略翼側」遭受威脅,中共海軍艦隊就可進入印度洋,保衛各條航線的海運安全。且能在兩洋(太平洋-印度洋)上戰略方向互為連動,相互策應33,而且只要其中之一個方向艦隊的行動成功就可緩解另一個方向上的巨大壓力,而此也代表著「位置」與「作戰艦隊」的關係。筆此,綜合上述,可產生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共佔據「南海」的真正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單純僅是主權的問題嗎?再接續推論,以中共海軍「能力」而言,若與美軍相比,始終處於劣勢,若美軍「連橫」西太國家威脅中共,中共勝算極低34,因此,在南海實施作戰對中共而言,實在是非明智之舉。
但是,中共若將「南海」視作一個戰時暫時可喪失的資源,更明確的說法是,在有限時間內運用「戰略真空」,將敵誘入南海,並運用印度洋及太平洋做為海軍戰力機動區域,待情況有利時發動火力集中(陸、空、海、天)殲滅敵於南海,近似於「口袋戰術」的「外線作戰」方式。2014年2月19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共海軍艦隊在東南亞海域執行巡邏任務,其範圍包含中越在南海的爭議群島西沙群島,而後駛往位於南海馬來西亞海岸線以外的曾母暗沙,後奔赴印度洋35,而參與戰備巡邏編隊是由南海艦隊兩棲船塢登陸艦長白山艦、導彈驅逐艦海口艦、武漢艦等3艘艦艇組成,隨艦搭載各型直升機3架、氣墊艇1艘,及1個陸戰連等兵力36,似乎可印證了中共正朝著這個戰略運用而努力的端倪。
另外,加拿大《漢和雜誌》解讀中共的反導彈攔截試驗中,中共用CSS-X11中程彈道導彈充當靶彈,用SC-19型攔截彈實施攔截,截止到2015年,中共成功進行了6次反衛星試驗,6次都成功擊落了目標衛星37。近年中共公開發表,2013年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2.0版)》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公開服務性能規範(1.0版)》正式發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精度低於10公尺38。而這個跡象則可合理解讀,中共運用導彈針對西太地區可能面對的威脅而努力(其中尤以東風21D導彈、反衛星武器為最),而此種努力可能是中共海軍在「兩洋」策應「南海」敵戰力的一種重要效果。
此外,中共亦可能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因為若要成功的執行「戰略真空」就必須讓敵方相信中共運用南海的戰略價值。另外,從地理位置而言,永暑礁距離中共海南島約1,000公里,而距離越南和菲律賓最近約為480公里,與馬來西亞約550公里。《反介入戰爭: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作者薩姆坦格里迪表示,永暑礁的空軍基地能使中共控制南海空域,它將靈活運用戰術、戰機在該空域執行任務,一旦爆發衝突,戰機從該空軍基地起飛相較於中共遠程內陸派遣戰機更具優勢。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學教授詹姆斯霍姆斯表示,美國海軍未來在該海域需要應對的將不僅是中共海軍,還包括中共空軍和陸軍。中共空軍能透過岸基戰機打擊海上艦艇,其中包含「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霍姆斯表示:如果能用岸基武器阻擋住美國強大的海軍,中共海軍就不用冒險進入西太平洋和中共海域以外39。此種作戰方式更可讓中共在南海「戰略真空」之後,使「兩洋」中共海軍機動艦隊,避免遭敵威脅,不致形成一種「戰略翼側」威脅。
由上述合理推斷,南海對中共而言,在平時是一個「主權」的價值可能無庸置疑。但是,戰時的運用將不僅於此而已,它更可能是一種方法與資源結合運用方式之一,也就是吸引敵方聚集的海區,繼之以運用「戰略真空」形成一成有利的「外線作戰」方式,配合「兩洋」機動艦隊的運用(陸、海、空、二砲、衛星),殲滅敵戰力。是以,平時經營南海將成為中共的重中之重,而「填海造島」將會只是中共「吸引或誘導敵方聚集」的開端而已。
肆、「填海造島」南海戰略目標
如前段所述,中共海軍為避免未來海上作戰的劣勢,在西太地區實施「反介入」的作戰模式,即便成功做到「反介入」,中共最多只做到所謂的「拘束」敵作戰行動而已。以時間而言,短期內也許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效果,但是對長時間而言,對於中共將形成不利的戰力值「消耗」。因此,運用所謂「南海-戰略真空」,「邀請」敵方先進入南海,再結合部署於「兩洋」的機動艦隊,在時空有利環境下,以外線作戰有利態勢殲敵於南海,則是一種一勞永逸的作法,亦可將戰區控制於國土境外,避免造成中共境內更大的損失。而從中共的地理位置可知,中共周邊海域,以東則是太平洋兩個島鏈地區為主40,向南則是南海或從麻六甲海峽延伸的印度洋。簡言之,中共海軍作戰的能力必須涵蓋此等範圍,才可能達成此種所謂「戰略真空」的效果。
中共目前在5個暗礁進行擴建,赤瓜礁是正在進行擴建的暗礁之一。此外,中共準備在赤瓜礁建成航空基地,該基地有混凝土跑道,可供戰機起降,主要用來宣示對南沙群島主權。過去,探討中共主權為何要透過九段線主張南海時,最普遍的觀點認為是不斷增長的能源依賴所致。然而,南海雖然有77億桶的石油儲量和190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儲量,然而卻沒有一處在中共聲稱主權之南沙群島附近41,由此可知中共積極經略南海,資源考量可能只是其一較小的部分,大膽假設應該別有用心,更可為前述「戰略真空」提供印證。
而這個印證,合理推論之就是:一方面,中共希望能夠支配第一島鏈這一區域,其目的是拒絕唯一有能力阻止中共的美國海軍進入該區域,這也就是為何中共採取反介入(Anti-Access)與區域拒止(Area Denial)手段;而另一方面,中共以更積極的手段,在南海造島嶼基地42,而其真正的戰略目標,借外表形塑南海成為中共戰略「核心利益」,而實際內涵是為未來戰時吸引敵戰力進入南海-形成「戰略真空」鋪路,再以「兩洋」連動戰力殲滅敵於南海。
要達到「兩洋」中印度洋目標,則中共需要建設一支適型的航艦戰鬥群,因為朝「兩洋」發展的先決條件,中共就必須先獲致周邊海域的制海權,才能確保中共戰力能持續支援在「兩洋」的戰略行動,可使中共海軍安全無虞的分散兵力在太平洋與印度洋兩處,否則絕難同時達到兩個相距遙遠又難以迅速支援的戰略目標。據此以距離可推斷出,在平時,中共運用海南島基地距離麻六甲海峽約1,200浬,以航母編隊航速20至25節計算,可以在兩天之內將麻六甲海峽納入殲-15艦載機作戰範圍。此外,海南島基地位處美國海軍第六和第七艦隊的交界處,美軍在此的兵力稍微薄弱。向東最近的航母基地日本橫須賀距離約2,000浬,向西新加坡樟宜基地也在1,200浬以上,最近的空軍基地沖繩距離此地也有1,000浬左右。而大陸海軍航母編隊從海南基地出發,向東可以迂回臺海,震懾日本,側應正面戰場;向西可以斷麻六甲,繼而前出印度洋43,達到「兵力分散」戰力真空的效果。
在戰時,就「兩洋」作戰而言,中共海軍作戰艦隊「行動自由」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因為,海戰中,雙方作戰艦隊被賦予非常艱巨的任務,也可說是雙方政治的對抗的過程,因此,不可避免的海上作戰行動一定會遇到抵抗。雙方因為戰力優、劣的不同,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將會採取一系列的行動,而這些行動的成功與否就端視所擁有的「行動自由」。對中共而言,戰時為了因應成功「戰略真空」後的南海,中共海軍「艦隊」與「聯合作戰」之間與「交通線」的保護有所不同,關鍵在於「行動自由」。
中共在「兩洋」作戰中,為了「行動自由」,中共作戰艦隊要依據海上可能受到敵方干擾的危險性進行調整44。因此,「行動自由」並非單純指速度或範圍而已,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包含兵力、火力、位置等的總合。因此,中共「兩洋」作戰中,雙方將以各種方式限制敵方的各種作戰行動,其中的關鍵是若能對「艦隊」作有效的限制,將對海戰結果有絕對的影響,因為「艦隊」是「制海權」爭奪的主要力量。換言之,中共若以「南海戰略真空」限制了敵「艦隊」的「行動自由」也就等同於制約了敵方對於海上控制的力度,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吸引敵戰力於「南海」限制了敵方「制海權」。
而近期中共運用「經濟」糖果的外衣,操作「一帶」的海上絲路安全通道,用以淡化軍事戰略的作用,緩解中共周邊國家安全上的憂慮45。然而,從戰略的角度觀之,更可以合理推斷,是為「兩洋-南海戰略真空」做足準備,此等有跡可尋:首先,中共海軍新型大型綜合補給艦,目前已建造4艘,另2艘刻正建造中,未來可使中共海軍的綜合補給艦總數增加到6艘46,由此可推斷,中共對於「兩洋-南海戰略真空」中機動艦隊戰力維持準備;其次,日前南海艦隊兩棲船塢登陸艦長白山艦、導彈驅逐艦海口艦、武漢艦等3艘艦艇組成,隨艦搭載各型直升機3架兵力。編隊分兩個兵力群,赴南海、西太平洋、東印度洋海域訓練47,更可說是為前述戰略鋪路的印證,判斷未來此種強度、力度將常態化。
但是,從柯白提及戰力「內聚-外延」的角度探討,不難看出中共海軍在印度洋上的弱點。而這個弱點就是「時間消耗」伴隨的「戰力消耗」,尤其中共海軍戰力在「內聚-外延」過程中將更為嚴重,所謂「內聚」所指的是戰力「集中的過程」,而「外延」所指的戰力「分散的過程」,而這兩者之間存在的是一種「時間消耗」衍生出的「戰力消耗」問題。換言之,中共海軍如何在「兩洋」長時間保持戰力完整,在太平洋因離中共陸岸較近,此種問題較不明顯,而印度洋則不同,印度洋若無中繼基地,中共海軍戰力將無以為繼,即便有補給艦的支持,也僅有數週的能力而已,而要長時機動於海上,中繼基地就顯的非常重要,因此中共長期與巴基斯坦友好,並主動投資瓜達爾港,其背後的戰略意圖可能就是為有效解決印度洋上中共海軍艦隊「戰力維持」的問題先期準備。
而2015年中共向巴基斯坦提供110架最新型JF-17戰機(中共稱梟龍戰機),中共還投資了價值460億美元的經濟走廊計畫。另外,中共也簽署未來將提供8艘潛艇,從而使巴潛艇數量大增48。中共此等友好巴國的「努力」,從現實主義的觀點而言並非是「無償」作為,而是一種「有價」的急於尋求印度洋上解決「戰力維持」的問題鋪路。不僅如此,2015年1月30日巴基斯坦同意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瓜達爾港的營運控制權移交給中共49,是以,此等中共「無償」作為終究獲得了「有價」的回報,美國著名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認為:中共如擁有瓜達爾港,便可以監視美軍在波斯灣的行動,並對印度海軍在阿拉伯海上的行動及美、印在印度洋的軍事行動瞭若指掌,中共擁有瓜達爾港海外軍事基地,對於印度洋機動艦隊無非是如虎添翼,因為它可以提供海軍後勤補給50,印度洋上中共海軍「戰力維持」的問題也將得到初步的解決。加之前述,結合過去中共海軍在亞丁灣之外的印度洋上反海盜,以及中共海軍在西太平洋行動常態化,中共海軍獲得了許多經驗與信心51,對於未來操作「兩洋-南海戰略真空」之戰力「內聚-外延」將更具信心。
以柯白的「海軍戰略」角度分析,對中共而言,此種調整「目標-印度洋」以因應「資源-南海」,似乎是一種有效的作法,所以「目標」的選擇將會是中共艦隊重要考量,因為,假設中共「艦隊」與「資源」之間形成一種常數關係,而唯一的變數即是「目標」而已,所以中共調整「目標」使手段更為有效。但是,掌握有效的「位置」,將可讓中共更容易達成目標52,並且也較容易的獲得「資源」,進而獲得連綿不絕的海上「作戰持續力」。本文所提的「位置」就是「南海-印度洋」的連動關係。中共在操作「兩洋」作戰中,儘管中共艦隊部署範圍很廣,外延能力很強,但各部分之間在「集中」必須保持著高度的「內聚」能力。而就地理環境而言,以南海設定為作戰中心,也可以有這種快速聚合的特性53。
繼前所述,中共在克服上述等因素後,中共海軍「集中」的原則是要有彈性,所以作戰艦隊應在「兩洋」可自由的「集中」。但是,有時可能不採取「集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隱匿中共實際部署或作戰的企圖,而且中共能夠進行必要的調整,以應付敵方所採取的任何危害中共海軍的作戰行動。另外,中共不僅應防止任何一部分遭敵方擊敗,而且還要把每個分遣作戰支隊,均能誘使敵方走向中共所期望的「位置-南海」54。
綜合言之,從戰略的角度而言,中共南海「填海造島」的戰略目標,並非單純強化南海主權擁有的力道而已,這可能僅是一種所謂「表象」而已。而真正的目標是,藉由各國認知南海為中共核心利益無可替代的概念,順勢強化各國概念的合理性,運用「填海造島」更具有指標性意義,更強化了此種概念的合理性。而真實的戰略意圖是,希望能為未來南海「衝突」推展「戰略真空」亦即吸引敵方進入南海,再以「兩洋」機動艦隊結合陸、空戰力,形成一種「內聚-外延」外線作戰樣貌,殲滅敵於南海。
伍、結語
筆者藉由英國海軍戰略學者柯白的理論,以方法論的方式分析中共「填海造島」的戰略可能意圖,推斷出:即中共南海「填海造島」的戰略目標,並非單純強化南海主權擁有的力道而已,這可能僅是一種所謂「表象」而已。而真正的目標是,藉由各國認知南海為中共核心利益無可替代的概念,順勢強化各國概念合理性,運用「填海造島」更具有指標性意義,更強化了此種概念的合理性。而真實的意圖是,希望能為未來南海「衝突」做好「戰略真空」準備亦即吸引敵方進入南海後,再以「兩洋」翼側機動艦隊結合陸、空戰力,形成一種「內聚-外延」外線作戰樣貌,殲滅敵於南海,特別針對是美海軍艦隊。
本文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
一、在「兩洋」中太平洋一面,對中共而言,因為受限於第一島鏈地理上的限制,再加上美、日對中共的壓制,中共海軍東出太平洋很難做到「隱匿」的效果,甚至可能有被封鎖於第一島鏈內的可能,其中包含潛艦機動性也將受限。而中共海軍若要在太平洋上與印度洋機動艦隊連動,策應南海作戰,達成「兩洋」連動的戰略效果,勢必要突破此一困境,而具體可行的作法:要能有效控制臺灣和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呂宋海峽,因為第一島鏈內,僅巴士海峽、呂宋海峽尚未為美、日有效掌控,而此區位置也更有利於中共海軍東出太平洋,具有「距離」的優勢,亦可達到「隱匿」的效果,最有利於中共潛艦部隊。
二、因為美、東協各國不斷挑戰中共南海主權,美國更經常性派出海、空兵力對此區實施監視,或邀請各國實施雙方(多邊)演習,間接壓制了中共活動的空間,在南海,中共可謂四面楚歌。中共為使「南海-戰略真空」更具誘因,即有可能因勢利導,藉由南海緊張事件發佈「南海-防空識別區」,此一作法不但可為中共南海主權法制化,強化南海核心利益的不可替代性,更可為未來戰時吸引敵方戰力真實意圖包覆「糖衣」,淡化其外延的意圖。
三、南海艦隊的命名,過去是因為中共海軍其地理位置因之而名,而也因過去中共海軍戰力不足,戰力僅限於南海海區,故如其名為南海。而從本文推論得知,從「兩洋」及「南海-戰略真空」,南海艦隊的真實目標是印度洋,加之瓜達爾港的中繼基地使用,南海艦隊從戰略目標角度而言,中共將可能從功能性加以考量,命名為「印度洋艦隊」。同理推斷,東海艦隊命名為「太平洋艦隊」,以加大其「兩洋」戰略意圖。

註1:本文部分內容,參考引用錄於本人於101年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畢業論文「未來南海衝突臺灣海軍戰略」,繼之以結合近期區域時勢,加以作延續性、深入研究。
註2:<菲機密報告曝中國南海大動作五島礁填海擴島>,中評網,2014年6月14日,http://hk.crntt.com/doc/1032/3/1/6/10 3231603.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3231603&mdate=0611094100(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3:<美軍經費捉襟見肘動員日本在菲建軍事基地>,中評網,2015年4月29日。http://www.CRNTT.com(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中國時報》,2000年5月9日,版3。
註5:<卡普蘭:21世紀地緣政治的戰場是南海>,中國新聞評論,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id=101802621&sw=%E5%8D%97%E6%B5%B7%E5%86%B2%E7%AA%81。(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4日)
註6:林伯格、陶德著,高一中譯,《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月),頁83。
註7: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3月),頁50。
註8: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頁51。
註9:Y. J. Sithara N. Fernando, "China’s Maritime Relations with South Asia: From Confrontation to Co-Operation," Future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Centre for East Asian Studies (24 November 2010).p.7.
註10:Fran?ois Godement, "China’s Sea Power, Reaching out to the Blue Waters," China Analysis, Asia Centre (March 2011).p.2.
註11:Ivan Eland, "Is Future Conflict with China Avoidable?,"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2006).p.6.
註12:Taylor Fravel, "China’s Search for Military Pow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ummer 2008).p.129.
註13:Aaron L. Friedberg, "“Going out”: China’s Pursuit of Natural Resources .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c’s Grand Strateg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NBR) volume 17, no. 3 (september 2006).p.6.
註14:Aaron L. Friedberg, "“Going out”: China’s Pursuit of Natural Resources .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c’s Grand Strateg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NBR), volume 17, no. 3 (september 2006).p.129.
註15:在本文「兩洋」指的是太平洋及印度洋。
註16:「戰略真空」是指在一指定區域,運用戰略、戰術等方式將戰力暫時調整至近乎歸零的程度,一般而言,從軍事戰略角度,它所代表的是一種過程,並非目的,戰時是為了獲利的一種手段。
註17: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頁52。
註18: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頁53。
註19:與敵「接觸」同時,亦可能暴露自己的位置,對本身而言可能不利。但是,有時為吸引敵方,誘導敵方進入我所望海域作戰,海戰過程中亦可視為一種欺敵戰術。
註20:Bernard Brodie,三軍大學譯,《海軍戰略指南》,頁58。
註21:從軍事戰略的角度而言,或可說是補給線與作戰區域的關系。
註22:劉一建,《制海權與海軍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頁143。
註23:Schurman M. Donald,“A Spy for the Empire: Julian S. Corbett at the Quebec Tercentenary 1908,”The Northern Mariner ,Vol. XIX, No. 1, January 2009,p.128.
註24:Julian S. Corbett,“Drake and the Tudor Navy”,p.516.
註25:Julian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129.
註26: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頁57。
註27: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頁59。
註28:曲明著,《2010年兩岸統一-中共邁向海權時代》,九儀出版社,1995年,頁211。
註29:Julian Corbett,“Drake and the Tudor Navy”,p.584.;also see Milan Vego,Operational Warfare At Sea, p.45.
註30:<社評:印度洋是中國海洋戰略建設的重點>,中評網,2014年6月20日。http://hk.crntt.com/doc/1032/2/6/1/103226 148.html?coluid=190&kindid=8317&docid=103226148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31:林伯格、陶德著,高一中譯,《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室,2005年1月),頁129。
註32:David Lai,“China's Aircraft Carrier: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October 27, 2011, PP.1-2.
註33:王蜀寧,《海戰與戰略》(桃園:國防大學,2004年),頁144。
註34:所謂優、劣態勢比較,是指比較行為體之間在同樣的時空環境下的「相對性比較」,在此是指就目前狀況作一實際戰力值推論,並非表示中共戰力永遠都是劣勢,也並非表示美軍戰力永遠優勢。
註35:<美媒:中國海軍巡航南海各國反應不一>,中評網,2014年2月21日。http://www.CRNTT.com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36:<中國反衛星武器令美軍準備沒太空的日子>,中評網,2014年1月21日。http://hk.crntt.com/doc/1029/8/8/8/102988869.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2988869&mdate=0121095405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37:<解放軍攔截彈直接撞落衛星6次試驗全成功>,中評網,2015年4月24日。http://www.CRNTT.com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38:<北斗第三步建設啟動2020年覆蓋全球>,中評網,2014年6月11日。http://www.CRNTT.com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39:<南海半數機場被占領中國一招可扭轉局勢>,中評網,2014年6月16日。http://hk.crntt.com/doc/1032/7/9/2/10327 9274.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3279274&mdate=0710102912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0:Kenneth W. Allen and Jana Allen,“Assessing China’s Response to U.S. Reconnaissance Flights,”China Brief, Vol.XI, No. 16, September 2, 2011 ,p.74.
註41:<造島建機場是中國在南海的不沉航母>,中評網,2014年7月9日。http://hk.crntt.com/doc/1034/0/0/7/103400721.html?coluid=122&kindid=9953&docid=103400721(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2:<造島建機場是中國在南海的不沉航母>,中評網,2014年7月9日。http://hk.crntt.com/doc/1034/0/0/7/103400721.html?coluid=122&kindid=9953&docid=103400721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3:<海南航母編隊可斷日石油命脈>,中評網,2013年12月1日。http://ed-china.stnn.cc/military/201312/t20131201_ 1959740.html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4:Julian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279.
註45:<社評:構建海上絲綢之路實現海洋強國>,中評網,2014年5月26日。http://www.CRNTT.com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6:<中國海軍第5艘903型遠洋補給艦下水>,中評網,2014年6月5日。http://www.CRNTT.com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7:<中國海軍兩棲船塢登陸艦擅長島礁攻防>,中評網,2014年1月24日。http://hk.crntt.com/doc/1030/2/0/7/103020726.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3020726&mdate=0213130352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8:<印媒關注中巴合作中國將出售110架先進戰機>,中評網,2015年4月27日。http://www.CRNTT.com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49:<瓜達爾港打造中國西北能源通道>,《中評網》,2013年2月8日。http://hk.crntt.com/doc/1024/2/5/9/102425916.html?coluid=190&kindid=8312&docid=102425916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50:<中國海軍走向藍水必須擁有中繼站>,中評網,2011年5月29日。http://hk.crntt.com/doc/1017/0/8/1/101708169.html?coluid=190&kindid=8312&docid=101708169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51 <美軍官梳理中國海軍歷程逐步向遠洋>,中評網,2015年4月3日。http://www.CRNTT.com (檢索日期:2015年5月1日)
註52:梁芳,《海上戰略通道論》,頁145。
註53:Julian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130.
註54:Julian Corbett,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p.132.

公告日期: 2016-11-21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