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共近代領導人淺析建軍備戰深化之研究(張琪閔,莊水平)

由中共近代領導人淺析建軍備戰深化之研究
張琪閔 中校、莊水平 上校
提  要:
一、中共近幾年來,領導人其軍事戰略構想有著重大的改革,從早期毛澤東「全民戰爭」與「早打、大打、打核戰」的意識形態轉變為實事求是建軍構想,並朝向現代化建軍備戰;迄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提出「強軍目標、強軍夢」,在軍事及政治雙軌運行下,集黨、政、軍為一身的領導人,其軍事革新已邁入另一世代,而非僅是歷代「槍桿子出政權」所能筆述。
二、由中共近代領導人深化軍事變革,透過「一帶一路」經濟絲綢之路、「亞投行」政策與近期「填海造陸」等,國與國間戰略合作多邊國際關係,以支持其建軍備戰的發展方向分析;面對中共領導人建軍備戰之動因及威脅,重新認識兩岸時局,仍處於箭在弦上詭譎多變,未來的國際多邊關係是所必須深思熟慮的事。
關鍵詞:強軍目標、一帶一路、填海造陸、三步走

壹、前言
中共領導人更迭繼承問題,始終是帶給政、經、軍的未來發展有著重大改變。從中共第一位領導人及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毛澤東」,即創立中共的基本思想與軍事方向,因當時深受經濟貧窮落後及軍隊裝備武器也相對劣勢,再加上鄰近國家帝國主義與霸權主義侵略威脅的影響,遂採用人民戰爭方式以因應可能隨時發生的全面戰爭;接著鄧小平認為戰爭是可以避免的,而和平是可以創造的,不會再有世界大戰的發生,反倒是局部性的小規模戰爭,所以軍事戰略的態度從意識形態改變為實事求是的建軍構想,進行和平時期建軍的軍事發展,走向質量建軍及精兵路線,成為共軍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隨著領袖的消逝,中共政治威權體制與運作也出現了一些結構性的改變。儘管如此,中共的政治繼承依舊存在著派系運作的影響,像是之後的江澤民和胡錦濤兩代領導人,繼承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路線,在軍事戰略上延續「積極防禦」與「打贏一場局部性戰爭」的思維;就以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及「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並牽引著其建軍的方向。
直至現在的習近平成為中共領導人,卻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革新,以「四個全面」的政策實施全面深化改革,企圖在經濟上成為亞洲地區領導者,政治及外交上要與世界第一強美國同等地位,軍事上的發展則以三要牢記為基礎,持續中共現代化的改革,邁向強軍之路。
貳、中共歷代領導人對共軍發展探討
一、毛澤東時期
毛澤東思想是倡導在20世紀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大範圍實踐的一種理論思想,其取得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所建立的重要思想。因而毛澤東思想就軍事戰略發展上來說,從人民戰爭的特殊思維演變成的軍事思想,就是所謂「全面戰爭」與「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略指導,並試圖利用這樣的思想建立一種完全嶄新的社會體制,提出了一整套相對應的政治策略和軍事戰略。
這個時期的毛澤東因處在多年來戰亂過後,無論是社會、經濟、國防等建設上,均處於百廢蕭條及千瘡百孔的狀態,所以主要在先行解決社會跟經濟現實問題,在廣大的領土之上及戰亂過後所留下眾多遺骸百姓,應讓人民有的吃、有的住並進以達到統一行動與思想;因此,毛澤東開始推行人民公社使人民得以生產,進行鎮壓反革命運動以清查和鎮壓反革命分子,最後實施抗美援朝等三個運動,而鎮壓反革命運動實行內容為「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目的為儘速鞏固政權,使社會秩序出現安定的局面,進而加強支持及配合人民公社和抗美援朝的運動2。
當時的中共在毛澤東的領導下,走上社會主義國家,提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形成由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為順序去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使中共能夠朝向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才會有後續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3。然就軍事戰略與戰術運用而言,概可區分四次轉變時期:(1)人民公社時期由游擊戰向游擊性運動戰轉變;(2)抗日戰爭時期由正規戰向游擊戰轉變;(3)解放戰爭時期由正規戰向運動戰轉變;(4)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由運動戰向運動戰與陣地戰結合轉變4。
二、鄧小平時期
鄧小平的主要理論重點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改革」與「開放」同時進行的政策,使當時的中共能夠推入現代化之路,並令其爾後發展之勢成為定局。在1960年代中期,中共確立其軍隊與國防建設指導方針是以「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為目標5,而鄧小平認為當時有能力發動世界大戰的,就僅有美、蘇兩個國家,同時兩國的核子發展勢力具有相互威懾的作用,亦使其互相不敢輕易發起戰端;因此評估在該世紀內,大規模的戰爭是打不起來的,取而代之卻是為爭奪霸權主義而產生的小規模局部戰爭,故制定對內發展經濟的總體方針進而開始裁減軍隊,並要求軍隊要服從大局,以經濟發展為首位。
所以中共經濟的突飛猛進,以及在世界上崛起,歸究其原因大多都是起步於鄧小平時期的經濟改革政策,也由於鄧小平在引進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方面,作法採取非常現實手段,他讓全國大多數人民生活都實質明顯好了起來,幾乎每個人的生活水準和以前相比都有了極大的提高6。
鄧小平於1978年的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提出「和平時期建軍」的軍事發展戰略,積極以「國防現代化」戰略目標-「質量建軍」的精兵之路為發展主軸。其主旨在於調整軍備發展,由過去偏重「核威懾」之建軍戰略,轉變為加強陸、海、空軍傳統武器之發展,並作出「體制改革、精簡整編」的決策,開始實施「百萬裁軍」,強調共軍由「早打、大打、打核戰」的臨戰狀態,轉變到「新時期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7。而在軍事戰略上則強調「積極防禦」,內容包括了防禦與進攻,在運用上特別注重「先機制敵」的主動性,才能在最大的限度內先期破壞敵人的進攻準備,削弱其高技術的兵器優勢,才能使防禦之一方擺脫被動,進而爭取主動權,整體發展方向。
三、江澤民時期
1986年中共制定了「八六三計畫」,將若干國防科技研究項目列入「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畫綱要」,軍事科技研究則以常規武器為主,另配合以發展戰略核武器與航天技術兩項重點8。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後,江澤民應然上台,其仍依據鄧小平思想理論持續此一科技化軍隊建設的路線;江澤民於1990年12月的「全軍軍事工作會議」上提出「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五句話」總要求9。又鑑於1991年波灣戰爭的現代化高科技武器裝備之啟示,更促使中共對未來戰爭形態的體認,將轉變為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及軍事事務革命的世界潮流,中共深深體會到其軍事科技與歐、美等先進國家之落差,便開始加強對美、俄等「外軍」做學習,因而成為其武器裝備之建設方針。
江澤民於1997年4月1日透過解放軍報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央軍委適時地制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提出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實現共軍的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同年12月共軍召開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為「科技強軍」指導定調,律定「十大方向」,其中第一項為:「貫徹科技強軍為戰略最高指導原則」,另第七項為:「制定武器裝備發展規劃,以及能適應未來戰爭,又有中國特色為原則,爭取在下世紀形成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近的武器裝備體系」。1998年共軍提出「科技大練兵」之理念,江澤民實行跳躍式的換裝換代,構想要「努力實現軍隊跨越式發展」,採取「新舊並用、高低結合、分檔配備、梯次換裝」的武器配備體系,企圖一舉跟上世界水平10。
因此,在2001年7月1日「中共建黨八十週年紀念大會」上提出「三個代表」,要求中國共產黨「要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藉由「科技強軍」的戰略思想、「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方針及「五句話」、「三個代表」,中共開始全力換裝新一代武器裝備,以加強其中、遠程打擊能力,並標榜以「質量建軍、科技強軍」與「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為軍事現代化之目的,將國防高科技發展列為重要的戰略位置,綜述整個發展方向。
四、胡錦濤時期
美國因2001年的911事件而對恐怖組織實施反恐戰爭,成為一個新世紀的戰爭形態,尤其在2003年的波灣戰爭中,透過部隊的高機動化、資訊化的優勢及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使得美軍在短時間內即擊潰海珊政權,從而讓中共體認到資訊化戰爭將成為21世紀的主導戰爭12。因此胡錦濤時期的軍事理論立足於「打贏信息(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13,意味中共軍隊現代化的進程將由機械化推進至信息(資訊)化。
為實現此一目標,中共提出「跨越式發展」策略,從中國大陸的國情、軍情出發,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途徑14。並以資訊化主導共軍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將重點放在加強高技術密集研發資訊化武器裝備及著重海、空軍與二砲作戰力量的建設,全面提高軍隊的威懾與實戰能力,此點從胡錦濤主政後,部隊精簡重點均以陸軍為主,陸軍部隊比例降了1.5%,而海、空軍及二砲員額則反向提高了3.8%15,突顯出了海、空軍及二砲之地位,以加快實現軍隊的整體轉型,建設一支能夠打贏未來資訊化戰爭的現代化軍隊16。因此胡錦濤的國防、建軍政策,即為指引共軍走向具有中國特色資訊化軍隊的戰略思想。
五、現任習近平
自習近平成為中國大陸新一代領導人後,所謂「中國夢」的本質與內涵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國夢,更是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要實現夢想的途徑,必須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等17。同時,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為基礎,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為後盾,實現中國夢的理想就沒有保障。換句話來說,中國夢對軍隊來講,就是強軍夢,中國夢引領強軍夢,強軍夢支撐中國夢,只有落實強軍目標,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18。
因此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正是適應實現這個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對軍隊建設的新要求,並且要深刻把握中國夢、強軍夢內在連繫做出的戰略抉擇,是基於國家總體戰略提出的軍事戰略指導,而強軍目標亦呼應中共國防和軍隊建設有著方向性、根本性及全面性的重大問題,三者是相互連繫與密不可分(如表一)。
在中共十八大中明確提出,中共的建軍治軍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應與時俱進。過去的幾個歷史時期,都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對建軍整備不斷地向前發展。在毛澤東時制定了建設優良的現代化革命軍隊的總方針,到鄧小平擔任領導時提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換江澤民為主席則提出了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到胡錦濤接任時期提出了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等相互統一的原則,加強軍隊全面建設的重要思想,直至現任習近平上任提出,黨在新形勢環境下的強軍目標,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為根本指導,以國家安全環境和軍隊建設現狀為客觀依據,以提高軍隊戰鬥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現在建軍與治軍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而這一強軍目標,進一步闡明了強軍建軍的發展方向、指導原則、戰略重點和基本途徑,是習近平在推動軍事指導理論創新和軍事實踐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
2013年中共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即明確通過有關「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方向,也是完整揭示習近平未來10年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具體指導走向,要求內容有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推進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等三大部分,詳如表二。習近平於2016年初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與強軍夢的時代要求,亦是強軍及興軍的必經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因素19。因此,命2016年為中國大陸軍隊的「改革年」,透過改革加強推進強軍的夢想,能夠有助軍事變革的規律,獲得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實現強軍目標的中國夢。
參、中共新任領導人習近平的理念
一、政治的改革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舉行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大會主席胡錦濤報告這是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所以提出主題是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解放思想,進行改革開放,完成凝聚力量,達到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做為開場20。
因此,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後的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規劃,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並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而且在第二次改革會議上強調要於法有據,避免重蹈過去30多年「摸著石頭過河」的作法,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精神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溝通與協調,確保能夠在法治軌道上推行改革21。進而在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2,對於中共司法體制改革及紀檢制度改革,建立反貪與反腐敗的制度,之後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總結時,宣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進從嚴治黨進行部署23。
所以習近平於2014年12月在江蘇時,第一次正式的提出「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及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24,這之間關係相輔相成,也相得益彰,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戰略方針,也是未來中共發展的戰略指引,主要內容詳如表三。將是繼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成為當前中共黨政軍幹部必須學習及落實的重要工作。
二、經濟與國際關係的方向
經濟乃經世濟物之道,國計民生之學,故一切經濟政策或制度都在服務民生,此即「建國」之學。國家的經濟本務,一方面是養民,而養民就是民生;一方面是保民,保民就是國防,然國防要能夠發揮效益,就必須依需求發展其建軍構想,完成備戰之各項措施,所以國防與民生是一體的,國家的建設必藉由經濟能力支撐著,有發達的經濟為基礎,才有發展進步的國家。《強權的興衰》一書指出:「興衰之契機在表面上為軍事與外交,而幕後則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即為經濟25」。舉例來說,民國38年大陸淪陷,以及前蘇聯共產集團政權解體,亦莫不與經濟惡化到無法解決的困境有關。
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下,中共不僅在2009至2010年間的G-20高峰會中成為最受關注的對象,於此同時,中共的經濟規模於2010年首度超越日本,且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而當時的亞洲地區更是自金融海嘯以來,全球各地區中最具成長潛力的區域。隨著近年來亞洲各國在經濟、外交與軍事方面與中共愈來愈接近,隱含著「中共崛起」的態勢及其對自身霸權的潛在威脅上,而中共確實有愈來愈自然地往區域霸權地位靠近的跡象,且將成為亞洲區域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及形塑以其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網路26。
《紐約時報》有指出習近平已然放棄「韜光養晦」來做為標題,且轉而積極從事大國外交政策27,如在2014年亞信高峰會上說著「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的口號;當出訪印尼時,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亦指出中國大陸和東協是命運共同體,亦與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並提出建設「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主要為深化亞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合作等部分,詳如表四;在韓國也提出要踐行正確「義利觀」;在蒙古正面回應「搭便車」論,都歡迎周邊國家共同來搭中國大陸發展的列車。所以中共近期區域安全外交政策藉此塑造成「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積極參與既存多邊平台。
2014年4月的亞洲博鰲論壇年會上,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除了以「亞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經濟規模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就有40多億,勞動力供給充足,後發優勢明顯,發展潛力遠未釋放;同時,亞洲地區的國家大多是屬於發展中國家,地區發展水準相當不平衡,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生活的工作仍然是艱辛困難」來進行整體分析外,更直接推動「亞洲利益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亞洲責任共同體28」等三項策略,以及打造中國大陸與東協自貿區升級版的目標。
所以,習近平主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或AIIB),於2014年10月在北京簽署《籌備亞投行備忘錄》,更以「張開臂膀之姿歡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舉」。截至2015年4月15日,共計有57個國家已成功加入亞投行,不僅涵蓋整個亞洲大陸,澳洲、南韓等美國重要盟邦也加入,更因俄羅斯等金磚國家也全部加入,亞投行已然從亞洲、中東橫跨到歐洲、非洲、中南美洲;除了美、日兩國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全球前十大經濟體中就已包辦8個國家,可說是十足的「世界」級銀行。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中,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簡稱WB)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是由美國來主導,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簡稱ADB)由日本主導,中共則正打造國際化的世界銀行。因此,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金磚國家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以及絲路基金等機構的目的一樣,期望在推進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強化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與流通率,爭取在貨幣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金融體制,建立由中國大陸北京主導的亞洲經濟與金融新秩序,並擴大其在國際間的影響力29。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也認為,中國大陸崛起的經濟實力,讓習近平可以「有所作為」,採取「自己開一盤棋」主動出擊的外交戰略30。亞投行亦連結正在推行「一帶一路」的國際政、經戰略,兼具中共經濟改革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多重戰略目的,建構「中國式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然此影響其對國防建設的建軍發展及備戰方向有著深刻意涵。
三、建軍備戰的發展
自鄧小平將中共的國防戰略拍板定案為「積極防禦」之後,往後的江澤民及胡錦濤皆以此為依歸。江澤民於中共十五大上的政治報告中指出「要貫徹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31。」胡錦濤則於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同樣指出「貫徹新時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32。」而從1998年至2015年中共推出的國防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或是《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均把積極防禦列入國防基本政策中。
自1985年後,中共將國防建設轉向發展打贏局部戰爭、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及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能力,隨著戰爭目標的更動,中共對於人民戰爭思想也進行適時調整,以國防教育代替意識形態、以動員制度代替群眾性運動、以高技術取代農兵思想、以阻敵於國境的攻防兼備取代誘敵深入的持久作戰、以資訊化戰術及非正規作戰取代傳統人海戰術。但是人民戰爭思想仍有整體力量的發揮、正義性原則、反侵略性質、以弱勝強及人的決定性等不變原則33,再加上共軍為黨軍的政治特性,使得人民戰爭思想仍被保留下來,可是經過時代的變動也不難以發現,人民戰爭思想正在逐漸退出軍事第一線指導,轉為非軍事思想的指導。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軍委召開改革工作會議,決定部署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任務,習近平在會議發表提出了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重大戰略思想,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因此,表示著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實施階段,在中共人民軍隊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目標,貫徹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重點在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及政策性問題,推動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進一步發展戰鬥力及增強軍隊行動力,建設與國際地位相當、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國防屏障和強大軍隊,並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就軍隊規模結構來說,將落實裁減軍隊員額30萬;改革部隊編成,推動部隊朝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等方面發展;構建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及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推動軍隊政策制度改革,重點在完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和後勤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優化武裝警察部隊力量結構和指揮管理體制等,以構建完善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34。
為能夠擁有更靈活且更高效率的戰力,亦整合各軍兵種戰力,在中共十八大中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要求,建構緊密連繫、相互融和四大支撐體系,如表五。同時,中共戰區的劃分由7大戰區調整為5大戰區,戰區數量減少、地域概念的淡化,是因為「現代化戰爭大寬度、大縱深、高強度的特點,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爆發可能要動員全國半數地區的部隊以及後備力量」,因此是根據未來戰爭可能發生的方向來劃分,接著適切更換相關軍事人事部屬,其中3個戰區的司令員劉粵軍、王教成、趙宗岐都打過1979年中越戰爭,並分別被安排統轄東部、南部、西部戰區,直面東海、南海、西部邊界等直接對外作戰地域35。
早在2015年11月底的中共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表示「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是這波軍改的核心邏輯,隨後在2015年12月31日,軍種改革機制完成,新組建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3個軍種,加上之前的海軍和空軍,形成5個軍種的格局。在新組建軍種及5大戰區調整部署的兩個場合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都發表訓詞36,也是繼毛澤東之後,第2位向軍隊致訓詞的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其中或許代表著深遠的涵義。
肆、中共未來建軍備戰趨向探討
一、陸軍方面
近年來,中共對深化國防和軍事改革從未停歇過,不斷反覆強調「能打仗、打勝仗」的強軍目標,對軍隊改革要求甚高,以「戰區主戰」為軍改最大原則,未來戰區必須要能打仗、打勝仗,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原因在「國境疆域遼闊、地緣環境複雜,陸地邊境線和海岸線漫長,陸軍始終是基本力量37」,所以對編制最大陸軍實施重新組建,優化規模組織,即是意味著要打造能聯合指揮控制各個軍兵種的戰區級聯合作戰司令部,改革以往的軍區體制,整合各軍區陸、空軍和三大海軍艦隊等軍兵種力量,打破過往「各自為戰的地域和組織」,讓軍隊真正形成聯合作戰能力並最終具備一體化作戰能力38,亦是希望能夠擁有更靈活且更高效率的戰力。
按照陸軍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實現區域防衛型朝向全域機動型轉變,加快發展小型化、多能化、模塊化的步伐,以適應不同地區及不同任務需要,組織作戰力量分類建設,構建適應聯合作戰要求的作戰力量體系,提高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全域作戰、多能作戰、持續作戰能力,並在近年逐步換裝99式、96式等新型主戰坦克,發展重型、兩棲、輕型等機械化部隊,裝甲機械化師旅在合成作戰師旅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39。就共軍目前戰區組成、任務及分布如圖一、表六。
二、海軍方面
在2015年中共推出的國防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中,特別針對其重大軍事安全領域力量發展項目表示,海洋關係國家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高度重視經略海洋、維護海權,建設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現代海上軍事力量體系,確保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參與海洋國際合作,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戰略支撐,由此可見中共對海軍的軍隊建設發展之重視程度。所以去年(2015年)根據共軍總參謀部軍訓部表示,年度內執行100多場聯合演習演練,課題區分為聯合訓練、聯合專項訓練、軍種間協同訓練、中外聯合訓練等4個系列,並以提高部隊指揮官綜合規劃指揮能力,及部隊基本資訊化的作戰能力為課題重點。
因此,在海上軍演呈現出同時實施防空、反艦、反潛之操演,顯示中共海軍新式艦艇在此三者作戰效能已大幅提升,其艦載新型資訊化作戰平台已可藉由數據鏈之聯結,同時指揮艦隊以不同艦艇遂行防空、反潛、反艦作戰,而個別艦艇配備之新式防空、反潛及反艦導彈,藉由通用型垂直發射筒的設置,可大幅縮短各類導彈發射時間,有效發揮即時打擊火力。
美國海軍情報處(The U.S.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於2015年4月9日,發佈「21世紀中共海軍之能力與任務」報告指出,中共與美國在亞太地區隨著「中共崛起」,產生軍力消長的變化,已經成為亞太國家決策重要變數,進而影響美國在亞太地區關鍵利益,亦造成亞太公海、空中航線、太空領域,及網路、電磁頻譜空間等,都出現中共與美國兩大強國競爭的局面,使美國及亞太地區國家意識到,亞太公共領域控制權與使用權,都已出現權力轉換的競爭。美國海軍情報處也強調,中共海軍已經把遠海演訓列為「新常態」,且進行複雜電磁環境下操演訓練,例如:定期在菲律賓公海演訓、參加環太平洋聯合軍演、執行地中海維和任務、參與亞丁灣反海盜護航或在印度洋部署潛艦等軍事行動,同時,中共海軍運用三層防禦架構,做為防禦美國介入西太平洋戰局。
此外,中共的海軍已經在東海、臺海及南海危機爆發時,具備兩棲登陸作戰能力,可直接攻佔島嶼,封鎖島嶼周邊海上運輸線航道,以主控戰略運作區域。另中共海警執法船隊規模,已經比日本、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的船隊數量總合還要大,對於執行海上維權行動明顯掌握優勢40。由此可證明中共國防白皮書所強調「海軍部隊組織和實施常態化戰備巡邏,在相關海域保持軍事存在」,上述之相關海域,即是指中共周邊的黃海、東海、臺海及南海海域,所以就能夠解釋中共於西太平洋進行海上聯合軍演日趨頻繁,甚至經常穿越宮古島海域及巴士海峽之原因。
三、空軍方面
中共空軍正持續在進行轉型為一支現代化、戰力強的21世紀空中武力,在十多年前的中共空軍,還只是配備1950年代由蘇聯所設計的落後武器軍種,加上這些武器的操作人員,都是採用過時的用兵思想,所以在訓練上也問題重重。例如中共空軍在1999年時約只擁有3,500架戰機,其中多數都是仿造蘇聯米格19和米格21型戰機,而這兩種機型都屬於1950年代的,當時中共僅擁有不到100架的現代化戰機,且全部都是購自俄羅斯的蘇愷27型(Su-27)戰機,另外也只有100架左右的轟6(H-6)中程轟炸機(也是採用1950年代的蘇聯設計)。那時中共戰機只有蘇愷27型有配備「視距外空對空飛彈」,而未配備「精準導引彈藥」;再加上中共各型戰機飛行員每年接受的訓練飛行時數,可能還不到100小時,且鮮少從事夜航、低空、惡劣天候或水上飛行等訓練項目。
至於中共空軍的防空飛彈和防砲部隊狀況也和飛行部隊的水準相差沒有多少。但經過時代的改革演進,在2010年時中共空軍已汰除大量老舊戰機,並擁有超過300架以上的現代化戰機,截至2014年就有400架殲10型(J-10)的現代化戰機服役41,後續還有更多戰機正在研發製產。這些新型戰機包含俄羅斯設計的蘇愷27和蘇愷30型戰機,以及中共自力發展的殲10型(J-10)及殲31型(J-31)戰機,根據評估,殲型戰機分別擁有和美國製F-16及F-35相當的戰力。
目前中共空軍的戰機有許多都已經配備視距外空對空飛彈和精準導引彈藥,同時也獲得了第一代的「空射巡弋飛彈」,掛載於轟6中型轟炸機。另外中共飛行員在訓練上,現在每年的平均飛行訓練時數已遠超過100小時,據最先進戰機的飛行員,每年更飛行近約200小時。中共當前也正在實驗其自製的「空中預警管制系統」機,因而中共空軍飛機更經常進行低空、水上、惡劣天候和夜間訓練(有時所有項目共同實施)。同時,中共空軍的防空飛彈部隊也向俄羅斯採購了現代化的S-300系列防空飛彈(北約代號分別為SA-10和SA-20),並部署擁有概等戰力的自製紅旗9型(HQ-9)飛彈42。
因此,自行政院陸委會的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中論述,中共空軍在2015年8月中旬,派遣多架軍機經由巴士海峽飛赴西太平洋,進行1,000多公里遠海遠程航行演訓。這是中共首次表明軍機出第一島鏈1,000多公里進行演訓,以往未曾公佈遠程航行演訓之距離,而在去年就進行了三次遠海遠程航行演訓,包括(1)3月的廣州軍區空軍機隊經由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演訓;(2)5月的則是南京軍區空軍軍機首度飛越宮古島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開展遠程航行訓練;(3)8月中旬則是廣州軍區空軍機隊經過巴士海峽。在這三次飛赴西太平洋的演訓,皆出動轟6K戰機,此型轟炸機可攜帶大陸自製之長劍10中程攻陸巡弋飛彈,有效射程超過1,500公里。由於關島距中國大陸沿岸約2,500公里,若使用轟6K型戰機攜帶長劍10巡弋飛彈,就可以在進入西太平洋1,000公里處即飛發射飛彈,便能打擊位於關島的美軍基地43。
除了上述遠海遠程航行演訓,中共空軍在軍改之後,於其官方微博刊文回應說:「空軍是戰略性軍種,主建不能忘戰。空軍要一如既往地持續研究作戰、謀劃打贏,以此牽引空軍建設發展,更好地承擔起維護國家空天安全的歷史使命和責任44。」如此透過與各國聯訓機會學習經驗,檢驗戰法來創新成果,提升部隊實戰化訓練水準,再以展現軍隊「能打仗、打勝仗」的戰略要求。
中共在《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中也有特別提出,太空是國際戰略競爭制高點,有關國家發展太空的力量和手段,主張和平利用太空,並積極參與國際間的太空合作,反對太空武器化和太空軍備競賽。密切掌握太空態勢,應對太空安全威脅與挑戰,保衛太空資產安全。再從中共空軍近幾年的演訓情形不難發覺,均已派出其殲擊機、殲轟機、預警機等各式戰鬥機型群編組參訓,並協同周邊鄰近國家實施聯演聯訓,藉此在不同領土的領空上模擬作戰訓練,也結合本身的陸、海軍實施陸空或海空的聯合作戰訓練。所有參訓人員和機型在更新,聯訓課目和地點在變化,但其訓練目的始終如一,增強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執行能力,更積極邁向「強軍夢」的路上。
四、新建軍種火箭軍方面
新建軍種火箭軍的前身名稱是第二砲兵部隊(簡稱二砲部隊),其發展於1950年中共自前蘇聯獲得兩枚「SS-2」短程地對地導彈後,在1960年11月5日時,研製首枚地對地導彈-「東風一號」試射成功後,自此開始一系列東風彈道飛彈的研究45;至1966年7月1日正式成軍「第二砲兵部隊」,改編成立為一獨立兵種,將所有的地對地飛彈、地對空飛彈及地對艦飛彈均納入第二砲兵部隊的編制46。經過組織調整發展,又將其劃分戰略與戰術任務之飛彈部隊,屬戰術層面運用之飛彈歸屬三軍部隊,「第二砲兵部隊」則專屬「戰略飛彈部隊」,直接受「中央軍委」指揮,地位與三軍平行,並於1987年將「第二砲兵部隊」層級提升與陸、海、空軍平等的第四軍種,並與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海軍核潛艦部隊合為「三位一體」的戰略打擊部隊47。直至習近平於2015年在北京天安門前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或稱「九三閱兵」)時宣示裁軍30萬人,即得知中共共軍編制將進行大改革,遂在當年12月31日正式對火箭軍部隊成軍授旗,並將「第二砲兵部隊」正名為「火箭軍」,同為陸、海、空軍外的第四軍種48。
隨著火箭軍的名稱出現,其戰略部屬也因應轉型,在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陸軍力報告》中,重點列述了中共的火箭軍各型彈道飛彈與攻陸巡航飛彈之戰略部署,除了飛彈之射程增加、彈著精準度提升外,並為其核彈部隊部署了新的功能「指揮、管制與通訊」系統,以及大量舉行火箭軍的野戰演習,這些中共火箭軍戰略部署轉型作為之主要目的,皆係為增進火箭軍的戰力與提升存活率,並增強其「有限核威懾」與建構「反介入」戰略威懾戰力,因其在飛彈技術與核技術突破多項關鍵性技術後,已能研製出彈著精度與突防功能接近美、俄水準的彈道飛彈。
近年來中共火箭軍已經形成了新一代覆蓋遠、中、近程的彈道飛彈序列,這意味著中共的核武力量正在迅速縮小與美、俄的技術差距49。就目前中共火箭軍的編制至少有6個軍級基地50、3個後勤基地及30個導彈旅,依不同任務屬性部署於全中國大陸,其部署位置及編制裝備,如表七。
伍、我國應有之省思及蠡測
一、應有省思
(一)多重聯合演訓,達成攻防兼備
由前述綜合分析,中共的新建軍是在各個層面下實施深化改革而成的,自從於1990年代開始大量針對資訊科技、飛彈研發和海、空軍武裝作戰能力實施投資,直到2010年代中期,又再重新加強對地面部隊的改革進行投資,期能藉由「資訊化和機械化」,建立少而精、且有能力遂行「一體聯合作戰」的部隊51。就陸軍部隊而言,逐步推進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提高空地一體、遠程機動、快速突擊和特種作戰能力;而海軍部分,則逐步增大近海防禦的戰略縱深,提高海上綜合作戰能力和核反擊能力;空軍即是加快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提高空中打擊、防空反導、預警偵察和戰略投送能力。最後使得中共的指、管、通、資、情、監、偵軍事能力,將得以深入西太平洋監控、標定並追蹤周邊鄰近軍事活動,未來更進一步發展網路攻擊、衛星監視、反太空能力等現代化軍事變革轉型,再藉由模擬臺海、東海、南海情勢,進行各式新型作戰聯合軍演訓練。
透過由數位化合成營及特戰營、陸航團、電戰部隊、空軍航空兵組成之聯合戰門群,凸顯數位化整合陸空一體、信息攻防、特戰、預警、陸航等新型戰力,再將其聯合作戰、火力、機動力及後勤支援等結果實施總檢討,改善訓練風氣與強化實戰能力,並凸顯中共各集團軍機械化旅與裝甲旅逐步完成編制,且開始進入實戰化訓練;若當所有機械化旅或裝甲旅皆以具備全區域機動作戰能力時,其實就是緊急應變為快速反應部隊,再經由各個軍事戰略階層更新其聯合作戰觀念,形成對戰爭全局「攻防兼備、互為犄角」及避免「腹背受敵」的布局,也正是逐漸提高中共解放軍執行高強度區域軍事行動的能力。據此可以預判中共未來若對臺進行軍事行動,即便是其遂行能夠打贏資訊化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目標。
(二)自製研發裝備,增進武器性能
中共在推進國防與軍隊改革的同時,對軍事外交及武器裝備方面,除汲取西方豐富經驗,也積極開展武器裝備自製與研發,做為提升自身的軍事武裝能力,首先在陸、海、空、天領域,致力於形成自製武器裝備「體系化、實戰化」能力52,及殺手?武器的研發;其次,也強化與歐盟或者俄羅斯的軍貿活動,如現在中共大批製造的驅逐艦,其所有的發動機均來自於德國,而它的雷達則來自英國及意大利,另向俄羅斯採購「S-400」防空導彈系統、「蘇愷-35」戰機及「拉達級」潛艦,盼藉此引入先進技術,並運用各項軍方與民間共同平臺及措施,網羅各類企業參與科技研發、生產、維修作業,達到融合軍民合作關係,並藉此跟隨經濟快速增長,國防經費則以10%左右「穩步增長」遞增,進以支持其「積極防禦」戰略指導方針。
目前中共在武器裝備發展至少擁有優化的「紅箭-8L」、「紅箭-9A」及「紅箭-12」系列導彈,可由單兵或車輛發射,攻擊距離100至5,500公尺,堪稱為城市破障、反裝甲及戰術攻堅利器;海軍有隱形護衛艦(054A)規模化生產、驅逐艦(052D)可發射新型反艦、對陸巡弋及防空、反潛導彈,具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被稱為「中華神盾」,未來可自主編成遠洋戰隊,亦可配屬航母編隊執行遠洋作戰任務,加上第5艘大型遠洋補給艦(903A)已下水,預計建造6艘及建造第2艘航空母艦,還有「鷹擊-12」、「鷹擊-100」反艦導彈和「CX-1」超音速巡航反艦導彈等新型反艦導彈53;空軍則加速戰略化轉型,其中「殲-20」重型隱形戰機、「殲-31」中型雙發戰機、「運-20」重型運輸機等陸續投入作戰,形成合理空運體系,並以此為空中機動基礎平臺,向空中預警、加油、通信、電戰機改型,針對特殊戰場條件進行改進,澈底朝向「一機多改」發展54,綜合上述研析,中共的軍武發展無論在「質」與「量」上,均對我國防安全上形成重大威脅。
(三)推動區域安全合作
近年來,由於中共積極進行軍事現代化及擴充軍備,肇致亞太多國對中共的企圖,存有相當疑慮與恐懼,產生「中國威脅論」之陰影。因此,政府應考量以文化為導向,以經貿為後盾,積極爭取與亞太各國建立並發展以國家安全為核心的策略聯盟實質關係,佐以發展軍事外交,加強對外軍事交流,爭取軍事戰略合作,廣拓軍情預警管道,擴大國家生存與發展活動空間,以達到預防衝突、降低戰爭發生的機率。
二、應有蠡測
(一)中共南海填海造陸戰略意涵方面
近期大陸填海造陸,引發周遭各國不安,對東亞與亞太區域安全有重大影響,以下分成五個項目討論中共島嶼造陸之戰略意涵。
其一,永暑島距離越南南威島約110公里、距離馬來西亞約550公里,距離菲律賓約550公里,如果周遭發生戰事大陸能迅速即時反應。輔以擴建赤瓜礁之機場,可提供主力戰機殲11起降。倘若殲11從赤瓜礁起飛,可以將整個南海納入作戰範圍。由於南沙距離中國大陸有1,000公里,造成大陸戰機長久以來都難以在南沙上空進行巡邏。為此大陸在今年年初開始在赤瓜礁、東門礁等島嶼開始填海。在南沙局勢日益複雜的今天,這將對大陸有效控制南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5。
其二,藉由人工島建設來試探美國反應能力。儘管美國反覆提及「亞太再平衡」政策及對菲律賓提出的大陸人工島建設侵犯國家主權的觀點予以支援,但卻苦於克里米亞局勢和伊斯蘭國局勢,沒有更多精力去處理南海問題。
其三,大陸在南海所進行的填海造陸作業,主要目標是「小島堡壘化」和「大島陣地化」;而大陸海軍司令員更在9月下旬,史無前例地用一星期時間,逐島視察這些島礁的填海造陸工程,還在永暑島視察三軍聯合作戰想定的操演,藉此宣示大陸在南海已經有全盤的戰略規劃56。
其四,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大陸在海南島文昌興建太空火箭及人造衛星發射基地、亞龍灣興建核動力導彈潛艦和航空母艦基地,西沙永興島設置衛星通訊中繼站與電臺,以及在南海島礁上設置電子監偵情報網等措施,種種措施已顯露強烈的軍事野心,已經引起美國和亞太周邊國家的高度關注57。
其五,大陸透過在南海永暑島等島嶼上從事軍事建設,合理可疑在《東海航空識別區》之後,下一步就是劃設《南海航空識別區》做準備,待建設完成後,永暑島不但將成為大陸反擊美、菲的軍事基地,更能使大陸軍隊實質控制南海空域。在南沙群島中除華陽礁外,這是大陸實際控制島礁中離越南最近的一個,永島大型綜合軍事基地建成以後尤其對牽制越南具有著重要之戰略意義,如圖二。
(二)美印與日印戰略級防務合作關係
2005年,美國與印度簽署「防衛關係新架構」,宣布提升兩國在防衛與安全領域的合作關係。2006年3月,美國前總統布希訪問印度,承認印度核武地位,並且宣布建立「美印戰略夥伴關係」。同年5月,日本與印度簽署「國防合作協定」。12月,日本與印度正式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58。2010年,歐巴馬總統訪問印度,在印度的演講中將美印關係稱為21世紀起決定性作用的且不可或缺的伙伴關係,並明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巴馬表示:未來希望看到聯合國安理會進行改革,將印度納入其中,使其成為其中的一個常任理事國。這番聲明是在美國將戰略重心向亞洲轉移的大背景下做出的。2012年6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潘內達在印度訪問時稱印度是美國重返亞洲的關鍵。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表示:美國亞太地區的利益首先是確保亞洲不能讓任何一個國家主導,這是美國的第一利益。第二個利益是確保與亞洲盟友不受到任何威脅。第三利益是確保亞洲開放的經濟區域,以便所有國家都可與其他國家進行自由貿易。這三個利益是美國在二戰以來在亞太地區一直所追求的,而且未來很長時間也會這樣59。
此外,在南韓方面,美國一直希望取得南韓認可,將駐韓美軍重新打造為「快速部署部隊」(Rapid Deployment Forces),讓駐韓美軍具有「戰略彈性」的運用空間,可在區域內危機爆發時部署至其他地方,特別是涉及中共的臺海軍事衝突事件中。南韓也承認美國全球軍事戰略轉型的合理性,以及駐韓美軍保有戰略彈性的必要性;換言之,企圖平衡美、韓兩個夥伴國在同盟關係中的地位,部分原因也在於兩國皆不同程度地受到來自中共的威脅。同時,美國也可能因為爆發臺灣衝突事件,不顧首爾的看法,調動朝鮮半島的軍隊展開重新部署。不過,在實施「戰略彈性」概念同時,美國仍會謹慎維持立場,不致「違背南韓人民的意志」,讓南韓捲入東北亞的軍事衝突60。整體而言,南韓在討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的演變時,會逐漸顧及中共的反應。長遠看來,南韓最後可能不允許駐韓美軍擁有彈性空間,拒絕其擴大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沒有首爾的同意下捲入其他東北亞事務61。不過,除非美韓同盟出現重大裂痕,否則要影響這同盟關係的結構仍有限制。
(三)反恐布局
美國的反恐戰爭改變了中亞的戰略全貌。目前中亞已由兩極結構變為三極結構,亦即除了俄羅斯和中共,美國主要已透過阿富汗進入,現已被視為中亞地緣政治的重要角色。另外,在北約「和平夥伴」計畫下,成立了由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組成的聯合維和部隊-「中亞維和營」。有中共分析家認為,北約地緣有向外擴張的趨勢,已然超越歐洲中心地帶,並以軍事武力做為因應區域危機之道,預示著西方的軍事同盟已然升高危險等級,以及美國企圖主導全世界62。從中共的角度而言,北約將承擔「全球使命」(Global Mission),而美國其他盟友則成為美國追尋安全主導下的小夥伴。中共也質疑,北約在中亞的和平夥伴計畫,至少有部分是以中共為目標。長期來看,中亞可能會成為美國為首的北約直接威脅中共的首要地區。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美國和印度曾私下討論建立「亞洲北約」(Asian NATO)63。除了倡導北約向東擴張外,美國實際上也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等國建立軍事基地,以支持其發起反恐戰爭。例如,馬納斯(Manas)空軍基地便被認為是全球反恐戰爭的關鍵。基本上,如果中亞國家不能從內部撫平伊斯蘭激進行動,美國就可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進一步藉機將軍力合理進駐該區。某些程度上,中亞國家認為美國勢力的確有其存在的價值。雖然中亞地區有以中、俄為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也是中亞權力平衡的要素,但美國一直被排除在外,是美國外交上的一個嚴重疏忽。然而,美國逐漸發現很難置外於以反恐為初衷的上海合作組織,因此,美國的態度可能轉變從早期忽視的態度轉而嚴肅看待或者最終成為組織的成員64。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於2011年訪問緬甸,是近50年來美國訪問緬甸最高階層的官員,揭櫫了美緬關係的歷史新頁,也是構築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中重要的一環。美國加強與東協國家經濟與安全關係意圖明顯,歐巴馬總統掌握住緬甸處於變革之際,且正設法擺脫被國際孤立的處境,期望藉由緬甸全面性改革,進一步催化東亞威權政體和平演變。雖然就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而言,短期之間期待緬甸疏離中共轉而親美的可能性不高,緬甸與中共的地理和歷史關係也難以被他國輕易取代。不過,美國利用東協對南海航行自由的共同認知,重新建構與傳統成員的盟邦關係,並將設法與過去甚少接觸的柬埔寨、寮國與緬甸等國建立新關係。未來,美國逐步對緬甸解除經濟制裁似乎亦可預期。因為,經濟制裁壓力迫使緬甸向中共靠攏不符合華府利益與美國的亞洲戰略目標,更何況緬甸的民主改革,理論上也可催化中共的政治改革。長遠來看,緬甸的民主進程對中共影響,應該會遠比對中共圍堵更為實際65。
柒、結語
基於上述中共近代領導人軍備戰略發展情況,我國應該深有警惕;另針對近期大陸在內的南海主權聲索國及填海造陸,均已採取積極的行動,擴大對於所占有島礁的面積及地上物的建設,以強化軍事力量及改善生活條件,用於爭奪主權及海洋權益,殊值我們深入探討。
此外,現階段兩岸關係走勢尚處於穩中求進的狀態,選擇互利雙贏的兩岸和解,而非緊張衝突的兩岸對立,但不乏仍可發現中共採「一套人馬,兩手策略」的方式,一方面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兩岸一家親」的思想,不斷地鞏固、深化兩岸政治關係、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社會基礎等諸多政策,及藉緊密雙方經貿往來,擴大臺灣對中共的經濟依賴度,以穩定確保兩岸關係朝對其有利方向發展;另方面則是軍事武力迅速發展,除維護中共的海外利益擴張,並提升國際地位影響能力,必要時不惜代價對臺灣使用武力,外交領域更是對臺灣實施打壓或干預。
孫子兵法書中有指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既然中共在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以提高「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軍事能力,發展為其建軍備戰的戰略目標,國軍亦因應其發展採取相關措施;首先,為維護我國在南海的主權及海洋權益,我國也應強化太平島的建設及軍事力量,進駐大型的海巡船艦,以使大陸及周遭國家的武裝力量不敢輕易來犯,並維護我國漁民的安全及海洋權益,並應繼續維持兩岸關係的和諧穩定,以有利於兩岸在南海也維持和平及相互尊重之關係,避免大陸日增的軍事力量威脅,形成兩岸軍力的差距過大造成失衡。

註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7年10月25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104019/104099/6429414.html>。
註2:〈中國共產黨新聞-鎮壓反革命運動〉,人民網,2016年2月21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7/ 4518833.html>。
註3:〈毛澤東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多維新聞,2013年9月2日,<http://history.dwnews.com/big5/news/2013-09-02/59324172-all.html>。
註4:楊念祖,〈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民國88年10月,頁86。
註5:蔡和順,<從中共軍事戰略思維演變論其陸軍未來發展>,發表於「中共軍力現代化暨第16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地點:國防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104年11月16日),頁2。
註6:〈鄧小平對中國有何深遠影響〉,BBC,2005年2月10日,<http://history.dwnews.com/big5/news/2013-09-02/59324172-all.html>。
註7:彭光謙、王光緒,《軍事戰略簡報》,1989年9月出版,頁123。
註8:徐雅平,<共和國大事記:1986年>,中國網,2008年11月11日,<http://big5.china.com.cn/news/60years/2008- 11/11/content_18235468.htm>。
註9:孝金波,<80年80詞:軍隊建設五句話總要求>,人民網,2007年7月12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8221/84385/87219/87464/5981433.html>。
註10:溫熙森,《國防科學技術論》(北京:中共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頁66。
註11:王黎,<首都各界學習江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人民網,2001年7月5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39/ 3717/455613.html>。
註12:黃明秋,《中共核戰略之發展與演變-戰略文化觀點》(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3月),頁108。
註13:《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共國防部,2006年12月,<http://www.mod.gov.cn/affair/2011-01/06/content_4249948.htm>。
註14:徐明善、方永剛,《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1日),頁107,
註15:莫大華,〈胡錦濤的領軍、建軍、治軍與安軍之道〉,收錄《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楊開煌主編,臺北:中國大陸研究學會,2007),頁206。
註16:王宏平,〈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改革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頁34。
註17:梁棟、單寧〈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評論新聞網,2013年3月17日,<http://hk.crntt.com/doc/1024/7/1/9/102471926_2.html>。
註18:〈軍報:無強大軍隊難保障中國夢〉,文匯網,2013年6月15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3/06/15/IN1306150033.htm>。
註19:〈軍隊改革是時代的大潮流大趨勢〉,文匯網,2016年1月1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6/01/01/IN1601010032.htm>。
註20:〈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第一頁)〉,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11月9日,<http://hk.crntt.com/doc/1022/9/7/7/10229 777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297778&mdate=1109103500>。
註21:〈專家:推進深化改革 中央強調「於法有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年3月3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4/0303/c49150-24507957.html>。
註22:〈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對臺省思之探討〉,東森新聞雲,2014年10月27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27/ 418182.htm>。
註23:〈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2014年10月8日,<http://qzlx.people.com.cn/BIG5/n/2014/1009/c364565-25792940.html>。
註24:〈首次權威定義習近平「四個全面」〉,文匯網,2015年2月25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5/02/25/IN1502250 001.htm>。
註25:鈕先鍾譯(Paul Kennedy著),《強權的興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館,1993年6月),提要頁3。
註26: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近期中國對亞洲外交政策及其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1,2015年),頁21-22。
註27:〈習近平放棄韜光養晦推動大國外交〉,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年12月1日,<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1201/c01china/>。
註28:〈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央政府門戶網>國務院>李克強,2014年4月11日,<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4/11/content_2656979.htm>。
註29:張蜀誠,〈既聯合又鬥爭:從亞投行看大陸的平行戰略與臺灣戰略抉擇〉,《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46期,2015年6月,頁7、11-12。
註30:蔡素蓉,〈亞投行習近平自開一盤棋多重戰略〉,中央通訊社,2015年3月18日,<http://www.cna.com.tw/news/acn/ 201503180479-1.aspx>。
註31:〈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1997年9月12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
註32:〈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2012年11月8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註33: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頁104-106。
註34:〈習近平擔任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文匯網,2015年11月27日,<http://news.wenweipo.com/ 2015/11/27/IN1511270012.htm>。
註35:〈中共軍改 中越戰爭將領掌東南西戰區〉,中央通訊社,2016年2月2日,<http://appweb.cna.com.tw/webm/menu/aall/201602020080.aspx#>。
註36:〈火箭軍 中共成立第四軍種〉,中時電子報,2016年1月2日,<https://tw.news.yahoo.com/火箭軍-中共成立第四軍種-215006096.html>。
註37:中央通訊社,〈分析:中共五大戰區人事 突顯主戰原則〉,中央通訊社,2016年1月2日,<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602010473-1.aspx>。
註38:〈中央高層支持軍隊裁員建遠程空軍〉,文匯網,2013年11月26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3/11/26/IN131 1260026.htm>。
註39:〈2015年中國軍改佈局未來〉,文匯網,2015年12月22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5/12/22/IN1512220022.htm>。
註40:〈從裁軍調結構看大陸軍事戰略能量虛實〉,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2015年10月,<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13343&ctNode=5602&mp=1>。
註41:〈中共戰機3千米墜毀 傳為瀋陽軍區殲10(圖)〉,看中國網,2015年10月12日,<http://b5.secretchina.com/news/ 15/10/12/589446.html>。
註42:Roger Cliff, John Fei, Jeff Hagen, Elizabeth Hague, Eric Heginbotham, John Still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1世紀中共空軍用兵思想》,頁31-32。
註43:〈解放軍近期軍事演習觀察〉,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2015年8月,<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12907&ctNode=5602&mp=1>。
註44:張驕瀛,〈軍改之後,空軍航空兵飛出國門聯訓〉,新華網,2016年4月9日,<http://big5.news.cn/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16-04/09/c_128878753.htm>。
註45:田俊儒,〈從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努力談中共彈道飛彈的發展〉,《國防雜誌》,第17卷,第2期,民國90年8月16日,頁6。
註46:何頻,《中國解放軍現役將領錄》(明鏡出版社,1996年4月),頁110。
註47:田俊儒,〈由共軍現代化論二砲部隊導彈軍力發展〉,《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2002,頁61-63。
註48:白宇、劉軍濤,〈國防部回應成立火箭軍是否意味加大核力量建設〉,人民網,2016年1月28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n1/2016/0101/c1011-28003394.html>。
註49:應紹基,〈由美軍2015年「中國大陸軍力報告」剖析共軍二砲戰力之提升〉,《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48期,提要,2015年10月。
註50:平可夫,《中央軍委最高地下指揮所的機密-二砲如何按動核導彈電鈕》(加拿大:漢和出版社,2010年10月),頁30-36。
註51:Richard D. FisherJr著、高一中譯,《中共軍事發展-區域與全球勢力佈局》(臺北市:史政編譯室,2011年),頁235。
註52:劉昆,〈中國武器2014年大躍升,解放軍感受真切但勿驕傲〉,環球網,2014年12月26日,<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4-12/5298324.html>。
註53:張碩,〈2014外媒關注中國軍事十大熱點〉,中國軍網,2015年1月4日,<http://www.81.cn/big5/rd/2015-01/04/content_6293827_4.htm>。
註54:周揚,〈美媒稱中國犬力宣傳新武器,國防透明度讓人驚訝〉,時光網,2016年4月18日,<http://http://www.timetw.com/43061.html>。
註55:「解放軍三艘戰艦鎮守赤瓜礁 世界級作業船趕工」,老年生活報,http://big5.backchina.com/news/2014/ 09/06/317167.html,檢索日期:民國105年6月28日。
註56:呂昭隆,「南海7島逼近包圍 國安局非常擔心」,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 1000467-260108,檢索日期:民國105年6月28日。
註57:王崑義等,〈韜略談兵第二輯-現代戰爭及安全情勢新思維〉(臺北:青年日報社,民國96年10月),頁162。
註58:蔡明彥,〈美國東亞軍事優勢地位的挑戰:中共「反介入」與美國「反反介入」的角力〉,《全球政治評論》,第21期,頁79。
註59:任禺陽,〈美國重返亞洲背景下的美印關係〉,美國之音新聞網,2013年5月14日,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us-china-india-part-1-20130514/1660614.html,檢索日期:民國105年12月1日。
註60: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Diplomatic White Paper (Seou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Trade, Republic of Korea, 2007),pp.57-58.
註61:翁羅素(Russell Ong)原著,國防部譯,《中共與美國的戰略競爭》(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2),頁198。
註62:Wan Naicheng and Jun Xiu,“Whither NATO,”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o.2 (1999).pp.27-32.
註63:Analysis,“US Dreams of Asian NATO,”China Daily,18 July 2003.
註64:翁羅素(Russell Ong)原著,國防部譯,《中共與美國的戰略競爭》(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2),頁223。
註65:社評,〈美緬新局打亂中國大陸與東協關係〉,《旺報》,2011年12月06日,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1750103,檢索日期:民國105年6月28日。

公告日期: 2016-11-21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

:::

媒體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