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軍技術學校

海軍技術學校校徽

[校徽簡介]

海軍技術學校校徽主要以藍色系為主,代表沉著、穩重、科技和海軍之清新形象。本圖以4種特性不同之線條組成,主線條乃上、下兩條大線,以兩端消失點為循環方向,有著海軍乘長風、破巨浪、求新、求變、生生不息的意義。線條有柔有剛,用以展現塑造科技和一般海軍所擁有的驕傲氣勢。附著在上的電子軌道則更將海軍此一技術科學的軍種帶出。位於兩大動線中央之亮紅色色塊,則在彰顯「我海軍青年滿腔熱血和愛國之忠貞熱忱」。

[沿革]

       民國肇建,國父倡議建設海軍,各地相繼成立海軍學校,培育海軍人才,但因地方色彩相當濃厚且各自為政,無法發揮整體力量,拓展海權。

       抗戰勝利後,政府有鑑於海洋實為未來國家發展之重要關鍵,海疆之固保與國家安全存著不可分割之關連,因此,溯自民國三十六年,本軍為養成專科士兵,以期配合官、機兩校畢業生整建新海軍起見,統一規劃完整之士兵訓練機構,定名為「海軍軍士學校」,專司訓練本軍艦艇士兵之責,是為本校萌芽之始。

       當時中共戰亂作大,由南京成立籌備處,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一日於台灣左營正式成立「海軍軍士學校」,並經三十八年七月十六日改編「海軍士兵學校」,四十四年八月一日配合政府實施士官制度,改名為「海軍士官學校」,六十年四月一日為貫徹教育專精,達成訓用配合之目的,將原「海軍士官學校」、「海軍專科學校」及艦訓部岸訓中心等各教訓單位裁併,依教訓種類與特性,成立「航海」、「輪機」、「兵器」及「通信電子」等四兵科學校。

       配合國軍「精實案」八十五年八月一日由原「航海」、「輪機」、「兵器」、「通信電子」四校合併成立「海軍技術學校」,隸屬於海軍艦隊訓練指揮部;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一日奉總部八十七年七月六日(八七)揖裝字第○○三一號令,精實技訓中心,原技訓中心教訓業務移轉本校負責,於動力系統部核定增編實習工場組;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一日為配合精實案編組架構調整,政戰部調整為政戰綜合科及成立政教組,勤務中隊改隸後勤科,資訊發展組、一般課程組改隸航海事務部,實習工場組改隸常備士官部,學員生大隊調整為學員生總隊部;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一日為符合軍事教育條例,修訂本校編組架構,修訂之編組計校長室(原校本部)、學員生事務處(原政戰綜合科)、總務處(原人事行政處)、勤務連(原勤務隊)及新增資訊圖書中心;九十三年四月一日配合本軍常備士官部停招,奉總部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泰編字第0920001364號令合訂本校常備士官部裁撤;九十四年一月一日配合全方位教學規劃,奉總部九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泰編字第0930001225號令核定本校編成航空教學組與潛艦教訓組;九十五年起因應「精進案」第2階段組織調整,一月一日起整併教務處、總務處下各科編制,各幕僚不設二級單位,整併資訊組及資訊圖書中心為「資訊中心」,ㄧ般課程組併入「通識教育組」,整併航事部電子組及戰系部電戰組為戰系部「電子電戰組」,整併戰系部兵器組及水雷組為「水雷砲械組」,整併動系部渦輪組及往復組為「輪機動力組」,七月一日整併航事部作情組及航藝組為「航海作戰組」。

     遵司令部102年12月26日國海計編字第1020001437號令及依教準部103年1月7日海準教訓字第1030000102號令頒本軍「精粹案」103年執行計畫暨1月1日編制修訂案,本校103年11月1日教學組整併為七大教學組-作戰教學組、通資電教學組、通識教學組、戰系教學組、輪電機械教學組、後勤補給教學組及核生化損管教學組。

 

更新日期: 2023-10-16

供稿單位: 教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