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臺關係:政策觀點與策略之分析途徑(江和華,林進生)

美中臺關係:政策觀點與策略之分析途徑
江和華、林進生
提  要:
近年來,中國大陸軍事快速現代化與經濟發展,將使美國對中國大陸政策採取「合作」與「避險」並存的策略思維。因此,美國對中共正處於「戰略十字路口」,這顯示美國對中國大陸之定位的擺盪總是在「負責中國」與「中國威脅」的思維之間。其實,美國的「戰略十字路口」等兩難困境,亦可能發生在臺灣。只是,島內會以其他概念或名詞來指稱相同或類似的問題意識或概念,其中最典型的即是「中國機會論」或「中國威脅論」的相持等等。基本上,美國、中國大陸與臺灣間的關係總是東亞區域政治的熱點。有關美中臺三者間關係的探討,本文擬從政策或策略的觀點作研究。在論文結構上,首先探討美中臺三方之政策觀點與策略,接續探討美中臺之雙邊關係與作為,再研究美中臺三邊關係探討,最後為結論。
關鍵詞:美中台關係、中國崛起、中國機會論、中國威脅論
Abstract
Resently, Mainland China seems to development fast in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ecomonic field that will result in the US adopt the cooperation and hedge simultaneously about the policy for America toward China. Thus, the America is in the crossroad toward China, this demonstrate that the America always sway his position between responsibe China and Chinese threat in his thinking. In fact, the American strategic crossroad with its dilemma may happen in Taiwan possibly. Merely, that will use other similar concept or ideology to define the same article, one of the typical case such as China-opportunity-theme or China-threat-theme etc,. Basically, the relation among US, China and Taiwan have been a hotspot in Asian politic regionally.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among US, China and Taiwan, this paper intend to from the approach of policy or strategy. In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t firstly study the view of policy in the US, China and Taiwan. Next, it research the bilateral relation and behavor among US, China and Taiwan. Sequently, it study the triple relation among US, China and Taiwan, then the conclusion finally.
Keyword:relation among US, China and Taiwan、China rise、 China-
         opportunity-theme、China-threat-theme

註1:鄭家慶,〈九六臺海危機:決策、教訓及展望〉,《中華歐亞基金會通訊專論》,2006年7月10日,http://www.fics.org.tw/monthly/subject.asp?sn=22
註2:Zbigniew Brzezinski, "A Geostrategy for Eurasia," Foreign Affarirs, Vol 76. No. 5 (Sep./Oct. 1997), p.51.
註3: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7), p.203.
註4:所謂「預防外交」指在區域衝突蘊釀時即派員前往調處,並隨時準備有適當兵員得以維持和平任務,以免衝突擴散影響國際社會穩定。
註5:彭建雯,〈美國外交政策之分析:從圍堵到新圍堵〉,《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6月,頁25。
註6:林碧炤,〈圍堵與交往:臺灣,你準備好了嗎?〉,《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建言摘要》,2004年5:月22日,http://210.58.102.66/2004/05/22/10844-1633351.htm
註7:蔡瑋,〈第三次臺海危機:美國臺灣中共的三角互動〉,《東亞季刊》,第27卷,第6期,1996年秋季,頁41。林正義,〈美國調整戰略由模糊轉為明確〉,《中國時報》,1996年3月17日,版19。
註8:Cal Clark, “The U.S. Balancing Role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Irony of Muddling Through,” Issues & Studies, vol.42, no. 3 (September 2006), p.136.
註9:宋學文,〈美國自由霸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3年12月23日,頁6。
註10:邵宗海,〈美國對海峽兩岸政策之分析〉,《當代中國研究》,2004年,第3期,頁24。
註11:Yuan Peng,“The Taiwan Issue in the C ontext of New Sino–U.S. Strategic Cooperati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ummer 2004, p.27.
註12:Plilip Yang,“Rise of China an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Tamka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IX, no.IV, April 2006, p.10.
註13:宋鎮照,〈解析中共對臺談判策略和臺灣因應之道〉,《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7期,1998年8月,頁13。
註14:石之瑜,〈圍中又聯中,美國的臺灣牌?〉,《聯合報》,2013年4月1日,電子版。
註15:〈釣魚台,陸正離間美日〉,《中央通訊社》,2013年4月18日,電子版。
註16:David Lampoton,”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after Twenty Years: Looking Back to Look Ahead,” Testimony before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Hearings on “U.S.-Taiwan Relations:20thAnniversary of Taiwan Relations Act”, March 25, 1999.
註17:吳釗燮,〈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平衡者角色:以民進黨執政時期為例〉,收錄於林碧炤、林正義主編,《美中臺關係總體檢:臺灣關係法30年》(臺北:巨流,2009年),頁71。
註18:黃介正,〈美國臺海安全戰略:政治與軍事分析〉,收錄於裘兆琳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臺北:中研院歐美所,2002年),頁139。
註19:蔡明彥,〈東亞大變局?日韓新政府外交走向與臺灣應有的戰略評估〉,《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26期,2013年2月15日,頁20-21。
註20:〈楊潔?演說強調一中未提九二〉,《中國時報》,2008年7月31日,版A4。
註21:Ralph Clough, Island China(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241-242.
註22:于有慧,〈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年8月,頁41。
註23:楊志恆,〈孤單的亞洲及其未來與美國的關係:評Asia Alone一書〉,《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12期,2010年12月15日,頁32。
註24:李英明,〈美陸台三角曲折故事〉,《聯合報》,2015年1月5日,版A14。
註25:Richard Bush, 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U.S.A.,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5), p.245.
註26:林正義,〈評析當前美國對兩岸的政策與可能變化〉,臺灣大學: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1999年10月16日,頁7。
註27:于有慧,〈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年8月,43。
註28:宋鎮照、黃鴻茗,〈當前兩岸政經關係的發展、挑戰與前瞻:建構新兩岸關係思維〉,《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10期,2006年10月,頁33。
註29:Ralph Clough,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USA: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 p.120.
註30:《中國時報》,2005年6月10日,版3。
註31:《中國時報》,2004年4月23日,版3。
註32:Ralph Clough, Cooperation or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USA: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 p.120.
註33:Cal Clark, “The U.S. Balancing Role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Irony of Muddling Through,” Issues & Studies, vol.42, no. 3 (September 2006), p.136.
註34:董立文,〈三二○總統大選後的兩岸關係〉,《中華歐亞基金會通訊專論》,2004年5月10日,http://www.fics.org.tw/monthly/subject.asp?sn=22
註35:〈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時報》,1998年10月18日,版2。
註36:陳一新,〈錢尼訪問大陸後的美中臺關係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2。
註37:Evan Medeiros,"China Debates Its Peaceful Rise Strategy,"YaleGlobal, June 2004,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4118&page=2
註38:Ralph Clough, Island China(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237-242.
註39:Philip Yang, “Rise of China an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mka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IX, No.IV(April 2006), p.1.
註40:尤本立,〈戰略環境變遷下,美中臺三邊關係的競爭與合作〉,《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4期,2007年4月,頁54。
註41:曾復生,《中美臺戰略趨勢備忘錄》(臺北:秀威資訊,2004年),頁3。
註42:Matthew Evangelista and Judith Reppy, ed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n Security(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34.
註43:在國際政治的權力邏輯中,弱勢者不可能擔任樞紐角色,但樞紐的精義是另兩邊皆友好於己或都想爭取自己。就此而言,若中美雙方都想爭取臺灣,則臺灣已有「準樞紐」現象,這也符合所謂「小國家卻有大影響」的現象。See William Habeeb, Power and Tactic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How Weak Nations Bargain with Strong Nations(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tversity Press, 1988), p.16.
註44:于有慧,〈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年8月,頁34-38。
註45:〈東方崛起,臺灣舉足輕重〉,《中國時報》,2001年9月11日,版A4。
註46:蔡東杰,〈亞洲崛起:歷史的觀點〉,《海基會交流雜誌》,2012年8月,No.124,頁9。
註47:Yuan Peng, “The Taiwan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New Sino–U.S. Strategic Cooperati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ummer 2004, p.26.
註48: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辨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臺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收錄於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書局,1999年),頁358-359。

公告日期: 2016-11-21

供稿單位: 司令部/督察長室

:::

媒體專區

:::